薛林2人都有病缠身,癞头和尚为何不给林黛玉配药却给薛宝钗配呢?

游优优


薛宝钗和林黛玉都生来有病,但是赖头和尚只给薛宝钗开出药方,没有给黛玉药方,可以说这是天机,叫宝钗活;叫黛玉死。

林黛玉在初进贾府时,大家看她身体面庞怯弱不胜,便知道先天不足。至于具体什么病,黛玉没有说明,因为她自己也不知道,只说:“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



具体症状也没说明,但是根据后来的章节,症状无非是咳嗽,和宝钗的症状一样。在小说第七回里,宝钗和偶然来家的周瑞家的谈起自己的病,病的症状无它,就是有些咳嗽。

但是宝钗有赖头和尚给开的药方,发病时吃上一丸就好了。而黛玉三岁时虽然也有赖头和尚上门瞧病,却没给开出具体药方,只说要度去当出家。见黛玉父母不肯,便说:

“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


其实,这就是木石前盟的玄机。我们都知道红楼梦的故事是以神话形式展开的,黛玉是绛珠草的化身,来人世是有任务的,那就是泪尽而归,如果让林黛玉吃了药身体棒棒的,还怎么病死归天!

所以赖头和尚说黛玉的病好不了。除非不许哭、不许见外姓亲友——其实就是别见宝玉——不见宝玉自然也就不哭了,这等于没说。

所以说黛玉的病无药可医,只能吃人参养荣丸来维持生命——黛玉的前身绛珠草就是人参。

宝钗呢?没有前世因果之说,她来到这世只为阻碍宝黛姻缘,激发黛玉流完眼泪归天。

能让黛玉嫉妒流泪,宝钗哪来那么大的本领呢!所以要吃赖头和尚的药方——冷香丸。

我们来看一看这冷香丸方子里的主要成分: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花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


为什么这么多花蕊呢?我们知道为元春省亲买来的小戏子们到后期不少被分配给宝玉和姑娘们当丫鬟了,宝钗也得一个,就是蕊官。为什么单单是蕊官、是巧合?

所以我们看,作者的暗示无处不在,那就是宝钗必须是个有心的女孩,到处用心、面面俱到,才能得人心,最终获得贾母、王夫人等人的认可,促成金玉良缘。而宝钗之所以这么有心,当然要靠不断进补有“心”的冷香丸了!

综上所述就是赖头和尚为什么不给黛玉药方却给宝钗药方的原因了。


似水流年sf


对薛林二人的疾病,癞头和尚所用的治疗方法是不同的。一个治标,一个治本。薛宝钗的治标,已收到疗效,但林黛玉的治本是不成功的。

一、林黛玉的治本之药,是让她出家或不见外姓人家。癞头和尚这个方子,实在是荒谬的,那意思是让林黛玉要么出家当尼姑,要么自生自灭,老死在自己家,不能婚嫁。

二、薛宝钗的治标方子,也实在有些不可思议。春夏秋冬四季阴凉之物,加上用黄柏一类药性奇苦寒凉之药配伍。宝钗平时喘息发作,只服一丸,余下丸药要埋在树下。无非告诉我们,这是袪热毒败阴毒之物,但偏偏宝钗吃了有效。

林黛玉的病,是自带自选的。黛玉的前世已表明,“但把我一生的眼泪偿还给他,想必也够了。”黛玉本自娇弱,又想以泪还神瑛侍者浇灌之恩。解铃还须系铃人,心病还需心药医。黛玉的药方,是贾宝玉。“你好我自好。”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是没法治好黛玉的。

宝钗的病,来自母体遗传。曹雪芹通过对宝钗的病症,对薛姨妈这个女人进行辛辣讽刺。母亲不邪毒入骨,怎会将此热毒带给女儿?年纪轻轻的小姐,患此顽疾,也只能控制而不能根治。


青山红豆心


黛玉三岁时,去了一个癞头和尚,要化她出家,她的父母不舍得。癞头和尚给了方子: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此一世。

癞头和尚给黛玉的方子,是不见哭声,自然就好了,用不着服药的!可是黛玉做不到。五岁的女孩子有时还会哭闹,一般六岁以后就会懂事,身体也会慢慢壮实起来。六岁的黛玉因母亲病逝,待汤奉药,守丧尽哀,哀痛过伤就病了一场。所以到贾府时身体较弱,吃人参养荣丸。

还有一个条件是只守着父母,凡亲友外姓人不见!这个条件黛玉也做不到。丧母后她就被接入贾府,当天就见了许多复杂的外姓人;傍晚宝玉就摔玉发痴病,黛玉惊吓的哭天抹泪。

黛玉本是绛珠仙草,得到神瑛待者日以甘露灌溉,如得久延岁月。神瑛使者下世为人,她才下世来了却心愿,她是来还泪的。如果王夫人不讨厌她,不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让黛玉天天悲伤;如果没有‘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

’抗争,黛玉能一直得到宝玉的陪伴与呵护,黛玉的身体也无大碍。

宝玉为黛玉找到了良方,问王夫人要三百六十两银子,为黛玉配一副良药,保证吃一副就好了。那就是让黛玉得到王夫人的呵护关爱,黛玉心情了,病自然就好了。可惜的是被王夫人拒绝了。

随着宝黛年龄增长,贾母逐年老去,王夫人着急成就‘金玉良缘’,下了狠手,黛玉度日艰辛,天天发愁,泪水不干。最后泪尽而亡。

和尚给黛玉的药方是不见哭声。


乐观ww


钗黛二人之症,既有前世因素,也有今世体质不同之故。

既然是病,自然就得对症下药了。

宝钗虽有胎里带来的热毒,是无名之症,但宝钗:

幸而我先天结壮,还不相干。

而且,宝钗之症若发作,也不过咳喘一些,仅此而已,并不是什么伤及身体根本的大症候。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心态的平和,对身心健康就更有利了。

所以,癞头和尚只需配点丸药就好。(当然,癞头和尚为宝钗所配之冷香丸,自然另有意象,这是题外话了)

而黛玉就不同了。

黛玉一出场,对其就有说明:身体又极怯弱,可见也是先天之症。因丧母,黛玉:

哀痛过伤,本自怯弱多病的,触犯旧症,遂连日不曾上学。

都是先天之症,宝钗犯病,只是不出门而已,但在家里还能做针线活计,作息起卧等一如往常。而黛玉的体弱已是常态,旧症一犯,连家里的学都不能上,说明连书都看不了了。

可见,黛玉的病症要比宝钗重得多了。而且,黛玉的体弱,是肉眼就能显而易见的。

黛玉初至贾家之时:

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因问:“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黛玉笑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未断。”

宝黛初会时宝玉眼中的黛玉: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黛玉不仅时常犯疾,而且睡眠也极为不好:

我这睡不着也并非今日,大约一年之中,通共也只好睡十夜满足的。

可见,黛玉之症远重于宝钗。

大约正是因此,黛玉之症,非药石之力所能达也。

癞头和尚给黛玉的治疗方案,一是出家,二是不许哭,不能见外姓所有亲戚,如此方能平安一世。

这两条,黛玉都没有做到。不但时常的自泪自干,还常住在了外姓的贾家。黛玉的前世夙愿,却正要将这一生眼泪,都还与神瑛,以报灌溉之恩。

所以,自黛玉登了贾家的门,她的病,无论如何,都是治不好的了。


芦花风软


癞头和尚没有给林美人开方子,而是让她遁入空门削发为尼,意思就是不给她治疗;给薛美人开了海上方,用冷香丸给她治疗。令人们难解其意,以下愚见以飨读者:

其一癞头和尚是神仙下凡,恐怕早已看破,林美人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草,因为赤霞宫神瑛侍者(贾宝玉)日夜以甘露浇灌,得化人形后为报浇灌之恩,注定要用一生的泪水还给宝玉,而生病流泪水癞头和尚自然是知道没有办法医治的,他也是不能给神仙治病。而薛美人虽生于望族人家的高级美女,但却是肉体凡胎,凡夫俗子宝钗之病神仙自然可以治疗了。

其二黛玉有先天不足之症,刚到贾府众人见她的姿态就问她付什么药,找大夫医治了没有,她就说“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起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可见黛玉的病无药可治。而薛宝钗的病癞头和尚断为胎里带的无名热毒,用白牡丹,白芙蓉,白梅花四季花蕊,雨水之日的雨,白露之日的露,霜降之日的霜,小雪之日的雪加上蜂蜜,白粮配成冷香丸,名为海上方予以治疗。

其三《红楼梦》第二十八回,贾宝玉说了一个方子可以治疗林妹妹的病,估计是癞头和尚告诉他的,看看配方:头胎紫河车 ,人形带叶人参 龟大何首乌 千年松根 茯苓胆等,还要配上富贵人家死人头上带过的珍珠(这个不知道要掘多少墓🐷🐷🐷),因为没有办法配置所以就是治不了,或者就是癞头和尚的脱身之计。




大宋游仕


薛宝钗得的是病,可治,林黛玉得的是命,不可治,赖头和尚是得道高僧,岂不知命不能治的道理,林黛玉一生下来就体弱多病,可以看出林黛玉来人世间是还贾宝玉未了情的,薛宝钗虽然有病但是体格健壮,可以看出薛宝钗是来和贾宝玉是共度一生的,有人早死有人晚死,早死的人都是来还债的,债还了就得走,晚死的人是来索债的,债索得了才能走,赖头和尚看出林黛玉是还债的,不能治,薛宝钗是索债的,能治,债主都是贾宝玉。


谁是我知心


你好,我是国风,我来答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天下的癞头和尚多的是,谁也没告诉你这个要化黛玉出家癞头和尚,就是那个开头的茫茫大士!也没说给宝钗海上仙方的秃头和尚就是那个癞头和尚!当然,咱也不排除菩萨有百相!但凡和尚就是那一个茫茫大士!



如下讨论楼主提的这个问题,红楼梦故事的人设,就是绛珠仙草转世的林黛玉以泪还情!虽然不知道,是什么东西转世的薛宝钗,但显然在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之间薛宝钗只是一个可悲的配角!所以林黛玉的病是上世的宿孽!是由心而发,根本是无药可治的!即使是仙丹,治得了病也治不了命!所以,癞头和尚给她开出的药方第一是度了去出家,第二是永远在家里不许见外亲!只可惜林家根本没把这保命仙方当回事儿,自入了尘怨宿命!

至于薛宝钗,因为是发自身体上的病,所以,虽然难医,还是有药可医,和尚给了他一包药,而且告诉了他一个毫无用处又稀奇古怪的配方,(当然,这里面也包含着另一层意思,并非是一二言可解)薛家人听信,并且配了药,所以薛宝钗的病算是有得救了!

并非是和尚只给了薛宝钗药方而没有给林黛玉!而是两个人都给了,薛宝钗采用了林黛玉没有采用!最后注定了林黛玉没命,薛宝钗平安!


国风1974


关于这个问题 我个人觉得原因有两个

一是林黛玉的病是娘胎里带来的弱症,无药可医。黛玉初进贾府,众人看她柔柳扶风,便问她常服何药,为何不请医疗治?林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由此可知,林黛玉的病无药可医。薛宝钗的病情则相对简单,是后天操劳形成的,自然是有药可医的。


二是癞头和尚是神仙下凡,医的了凡人医不了神仙。 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人的前世今生不一样 林黛玉原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草,因为赤瑕宫神瑛侍者(贾宝玉)日夜以甘露灌溉,得换人形后,为酬报灌溉之德,所以要陪同神瑛侍者下凡造历幻缘。目的是把一生的眼泪还给宝玉。癞头和尚是天上之人,林黛玉也是仙境之人,两人都是神仙,癞头和尚自然无药可给。薛宝钗则不同,她没有前世只有今生。她做为女儿家,从小被父亲教育,帮助母亲打理家族生意,所以她虽然出类拔萃,但本质就是一个凡夫俗子。


随心98


这个问题有意思,牵扯到《红楼梦》里的一些细节疑问。说说我个人的看法吧。

1.癞头和尚给宝钗配药这件事,跟“金玉良姻”一样,真实性是可以存疑的。

我在之前回答过好几个关于“木石前盟”和“金玉良姻”的问题。一般人认为,二者是相对的,都是上天的安排,注定黛玉和宝玉有缘无分,宝钗和宝玉有分无缘。但我觉得,“木石前盟”确实是上天安排,因为在书里,这是通过和仙界有沟通的一僧一道口中说出来的,宝玉在梦游太虚幻境时,也从警幻仙子口中得到了确认。

“金玉良姻”就不好说了。

纵观全书,其实除了薛家的人自己口述,再也找不到“金玉良姻”说法的由来。而这口述本身也充满细节上的冲突,有人说宝钗一会说秃头和尚一会说癞头和尚是笔误,我不大认可。如果是笔误,书中不大可能巧妙地埋伏着好几处叙述上的冲突。一会秃头和尚一会癞头和尚,和尚送的一会是几个字一会是带字的金锁,与其说是笔误,不如说是薛家内部没有就故事的细节对好口供。

要知道,金玉良姻可是关系宝钗一生和薛家未来的大事,如果是这么神奇的“神仙指点”,薛家人印象一定很深刻,不可能对具体过程记忆如此不一致的。

详细分析请参见之前回答的《小说中“金玉良缘”天注定,贾家败落,贾宝玉又考取了功名,为什么他还选择出家?》和《,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是宝钗授意的吗?》。

既然“金玉良姻”有可能是薛家编造的故事,那么所谓癞头和尚给宝钗献方“冷香丸”也不排除是子虚乌有。

这里的疑点跟“金玉良姻”颇为相似。首先,这件事是宝钗自己说出来的,没有旁证。其次,宝钗说这事的时候,给人的感觉也是背词一般有多玄乎说多玄乎,对于容易惹人生疑的逻辑细节,则用“可巧”二字含糊掠过不解释。

来看看宝钗曝光“冷香丸”的过程:

周瑞家的到宝钗那里去,寒暄中宝钗自曝犯病了,所以没出门,周瑞家的自然要关心一下宝钗到底有什么病,提出应该请个大夫来看。

显然,这时没人知道宝钗自己带着药,还得宝钗自己把这神奇的冷香丸说出来。

宝钗听了便笑道:“再不要提吃药。为这病请大夫吃药,也不知白花了多少银子钱呢。凭你什么名医仙药,从不见一点儿效。后来还亏了一个秃头和尚,说专治无名之症,因请他看了。他说我这是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幸而先天壮,还不相干,若吃寻常药,是不中用的。他就说了一个海上方……倒也奇怪,吃他的药倒效验些。”

划重点:宝钗的病,寻常医生看不好。幸亏一个和尚献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海上方,专药专用,这才显得有点效果。

高大上的感觉扑面而来不是?

接着,宝钗详细说起了这个听起来果然不同寻常的药方。概括起来,材料听起来很像神话或童话的感觉:

1.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

2.雨水这日的雨水十二钱、白露这日的露水十二钱、霜降这日的霜十二钱、小雪这日的雪十二钱;

3.十二钱蜂蜜、十二钱白糖;

4.和尚给的做引子的药末子。

做法呢倒是简单:将四样白花蕊在春分那天晒干,和着药末子一起研好;将四个节气收集的四种形态的水调匀,和在研好的药里,再将蜂蜜和白糖加进去,做成龙眼大的药丸,埋在花根底下。

吃法也是简单中加点一以贯之的神秘:发病时拿一丸出来,用十二分黄柏煎汤服下。

听了这些,除了感觉更加高大上以外,一般人都会想到:这么麻烦,那得猴年马月才能配齐呀?

周瑞家的就是这么感概的,很正常的反应。

然而对这个疑问,宝钗却轻描淡写地回避过去了。仔细看她的说法,其实是有一些避重就轻的感觉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问题就在她和周瑞家的对话中,两个人所提到的年份数字。

宝钗见问,乃笑道:“不用这方儿还好,若用了这方儿,真真把人琐碎死。东西药料一概都有限,只难得‘可巧’二字: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将这四样花蕊,于次年春分这日晒干,和在药末子一处,一齐研好。又要雨水这日的雨水十二钱……”周瑞家的忙道:“嗳哟!这么说来,这就得三年的工夫。倘或雨水这日竟不下雨,这却怎处呢?”

宝钗的话还没说完,就被周瑞家的打断了。注意这里周瑞家的说的话,她说要三年才能配成这个方子。

为什么要三年?因为在二十四节气中,雨水是在春分前面的。雨水是一年的第二个节气,而春分是第四个节气。虽然宝钗叙述的顺序是先说春分再说雨水,但是古人对节气是非常熟悉的,尤其是周瑞家的这种干活的下人,所以她马上意识到,宝钗说了“次年春分”之后的“雨水”应该是第三年的雨水了。

可不,第一年收集四季白花,第二年春分晒干研磨,第三年雨水开始收集雨水……这不至少要三年么?万一雨水那天没下雨,那三年还不行,还得再等第四年、第五年……

周瑞家的理解有没有错呢?会不会宝钗说的雨水那天其实也是指“次年雨水”,而不是第三年呢?

如果是那样的话,宝钗应该会纠正周瑞家的。但宝钗并没有纠正:

宝钗笑道:“所以说那里有这样可巧的雨,便没雨也只好再等罢了。白露这日的露水十二钱,霜降这日的霜十二钱,小雪这日的雪十二钱……若发了病时,拿出来吃一丸,用十二分黄柏煎汤送下。"

宝钗不但没有否认周瑞家的“这就得三年的工夫”的结论,反而承认要是雨水那天不下雨还得再等,那就等于承认了周瑞家的所得出的结论。接着她又把剩下的配方和用法全说了,于是周瑞家的更加觉得不可思议。

周瑞家的听了笑道:“阿弥陀佛,真坑死人的事儿!等十年未必都这样巧的呢。”

的确,一般人听了估计都会是这样的反应。一年之中,雨水刚好有雨、白露刚好有露、霜降刚好有霜、小雪刚好有雪的概率多大?所以周瑞家的觉得三年都不行,十年都未必可以。

而宝钗对此是怎么回答的?

宝钗道:“竟好,自他说了去后,一二年间可巧都得了,好容易配成一料。如今从南带至北,现在就埋在梨花树底下呢。”

真的就有那么巧,不奇怪吗?最奇怪的是“一二年间”这个说法。上面明明分析了,最顺利的情况也得要三年啊,怎么可能“一二年间”就得了?一年肯定是不行的,根据宝钗自己的叙述,最少也得两年,因为她明明白白说了“次年春分”,而没有说“第三年雨水”,权当雨水、白露、霜降、小雪的收集都跟春分的研磨一样,同一年完成吧,那确实最快可以两年完成。

但如果是这样,刚刚周瑞家的说要三年的时候,她怎么没反驳?而且,也不能是“一二年间”,最少两年啊。

所以,宝钗这段叙述,给人的感觉就是,她似乎只是需要把一个高大上的“神秘和尚给我一个神秘方子”的故事说出来,类似于不久之后把金玉良姻的故事说出来那样,却忽略了打磨细节。也许是只顾按脑子里的本子说故事,所以没注意周瑞家的打岔内容?否则,她应该把本子里的“一二年间”改成“三四年间”,那就一点bug都没有了。

但这种忽略,至少对于我这种较真的读者来说就有点致命。因为这么奇幻的遭遇,这么奇特的方子,当事人一般不会印象不深刻。到底用了多久配成,没理由记不住吧?就算事情太顺利,顺利到没法让当事人有铭心刻骨的记忆,也不至于把最少三年记成逻辑上说不过去的“一二年间”啊。

另外还有个细节,宝钗在说这个故事的时候,一开始用的是“秃头和尚”的说法,后来又变成了“癞头和尚”。

周瑞家的又问道:“这药可有名子没有呢?”宝钗道:“有。这也是那癞头和尚说下的,叫作‘冷香丸’。”

这在我看来也很令人生疑,像是讲故事没注意细节,一开始顺嘴说了“秃头和尚”,后来才想起应该说“癞头和尚”的感觉。

有人说秃头和尚就是癞头和尚,我不认同。秃头和癞头是完全不同的,正常的和尚哪个不秃头?不用多此一举去强调“秃头”,但癞头就不同了,这是一种比较明显的个人生理特征,就跟跛足道人的“跛足”一样。

秃头的和尚有的是,癞头的和尚少见;走路不瘸的道士有的是,跛足的道士少见。所以,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是凭借独特的生理特征来标记自己不是凡俗中人的。一般人见到这种有特征的和尚和道士,自然也会印象深一些。

说白了,就是如果真的见过,而且还真的受其指点,有过一些奇妙的交集,通常是不会忘记的,尤其不会忘记“癞头”“跛足”这样的特征。

但如果其实没有真的见过,没有真的受其指点,而只是编一个故事的话,就有可能只记得故事里的人物是和尚,所以顺口说了“秃头”。后来想起正确的故事文本,才改成“癞头”。

因此,我对宝钗嘴里说出来的癞头和尚送她“冷香丸”配方的事是保有怀疑的。

反观黛玉,她从未说过“秃头和尚”,她说的就是“癞头和尚”,而且这和尚也没给她什么神仙方子,只是要她出家:

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那一年我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也没人理他。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

故事版本跟宝钗的很可以相互映照。都是什么名医都看不好的娘胎里带来的病,都是一个癞头和尚来提供解决方案。只是一个方案因为“疯疯癫癫”不被采纳,另一个方案不但被采纳了,而且执行过程中顺利得匪夷所思。

对照两个故事,能看出什么呢?我觉得不带感情和思考去看的话,很容易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神秘的癞头和尚显然对宝钗更加关照。他提供给黛玉的方子是叫人出家,太残酷无情了;提供给宝钗的方子却是充满神仙仪式感的东西,而且本人还送了一包做引子的药末——其实我怀疑那些专跟十二这个数字死磕的东西都是噱头而已,真正有效的不过是这包药末,毕竟是神仙给的东西嘛。

但是,越是身份尊贵,一般越需要虚无缥缈的噱头和包装,仪式感一定要足。所以,宝钗的身份显得比黛玉尊贵?

癞头和尚不但给宝钗提供了这么有仪式感的方子,最神奇的是这方子还以人们难以相信的速度顺利配成了。这是不是暗示宝钗是天选之人,上天或者说神仙都在暗中帮她呢?

对比之下,黛玉没得到任何彰显身份尊贵的提示和帮助。居然叫她出家,叫她一辈子不见外姓亲友,这是暗示她身份低微,所以只值这样的待遇吧?而她的态度是觉得人家“疯疯癫癫”,对神仙很不敬呀,所以最后的下场是活该咯?

表面看就是这样。黛玉的故事,别人听了只会当无稽之谈,或者暗地为她被人劝说出家而耻笑她一下。而宝钗的故事太精致了,别人听了大概会肃然起敬,觉得眼前这姑娘不同寻常,所以才有这种神仙际遇。

这是不是宝钗一方所希望达到的效果和目的呢?(参见之前的相关问答:《第七回中“冷香丸”的描述对薛宝钗的人设有何暗示?》)

问题是,当这样的故事从当事人嘴里说出来,而且又有些细节上的bug时,这效果就要打点折扣了。身价不凡,和自抬身价,毕竟是两个概念。

对了,在书里,黛玉的故事是一进贾府就说了的。后来宝钗才进了贾府。也就是说,不能排除一种可能:黛玉这个怪诞的“癞头和尚”神仙故事在贾府里已经传开了,宝钗那边才据此为蓝本,创造了另一个对应的“癞头和尚”神仙故事。

2.即使这件事为真,也只能说明黛玉属于天人落寞,宝钗拥有凡尘尊荣。

当然,很多人不喜欢阴谋论,不认为宝钗的冷香丸配方和“金玉良姻”一样是编造的,那就权当一切都是真的吧。癞头和尚真的分别造访过林家和薛家,给了林黛玉和薛宝钗截然不同的建议。

那说明什么呢?真的说明宝钗的身份比黛玉尊贵,或者宝钗是神仙选定的获胜者吗?

我觉得那只是表象。

黛玉的命运必须坎坷,结局必须悲戚,这是她在警幻仙子面前挂号的还泪公案决定的。她要用一生眼泪偿还神瑛侍者,肯定不能和下凡后的贾宝玉双宿双栖,和美幸福地度过一生。所以,癞头和尚一阵见血地指出,她要避免一生注定的命运,只能从一开始就躲开——出家,避见外姓亲友。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否则还泪公案无法执行了,这本书也不用写了。所以,癞头和尚的这番说辞,是说给读者听的,是预先埋下伏笔的意思。至于黛玉,她不过就是天上仙草下凡历劫一番,完了还得回去归案。这个过程注定是落寞的,但再落寞,她也是仙界中人。

这是黛玉真正的身份。或者说是作者心中黛玉的真正地位。

而宝钗呢,是不是神仙指定专门来为还泪公案演出反派配角的,不好说,毕竟一僧一道在甄士隐梦中讲述这桩公案时,一点也没有提到会有配套的神仙也一起下凡历劫,任务就是利用金玉良姻破坏木石前盟、促成还泪公案。

如果说宝钗不是仙界安排好的还泪公案中的第三个角色,是不是意味着金玉良姻属于神仙另外安排的一件事,独立于木石前盟?也不见得。如果是神仙另外安排的,为什么这么不伦不类,最后是徒有形式。“金玉”一个出家一个守寡,多么尴尬。

所以,最有可能的是,宝钗只是一个普通人,虽然有了“金玉良姻”这种高大上的包装,但毕竟是包装而已,不是真的被神仙眷顾安排。她能得到的,也就是这种形式上的高大上了,有身份上的尊荣,无实质性的幸福。

听起来很高贵的“金玉良姻”是这样,听起来很不凡的“冷香丸”也是这样。

相对于黛玉,宝钗就是凡间徒有其表的繁华而已。

以上是头条号“海阔天空诗酒花”的回答。欢迎在今日头条APP关注“海阔天空诗酒花”,图文、问答、视频,海阔天空随便聊。


海阔天空诗酒花


这是我曾撰写的一篇原创文章,现分享如下:

林黛玉和薛宝钗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顶级美女,都是年少多病,都曾经遇到过癞头和尚。但是对于两人,癞头和尚却并不公道,她遇到林黛玉后,不仅不给药,还要度化她出家;遇到薛宝钗后,给她配了一个海上方,让薛宝钗有了治病的冷香丸。癞头和尚是神仙下凡,难道也有世俗偏见,为何会厚此薄彼呢?

1.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人的前世今生不一样

林黛玉和薛宝钗虽然都是贾家的亲戚,但是两人的前世今生是不一样的。

林黛玉原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草,因为赤瑕宫神瑛侍者(贾宝玉)日夜以甘露灌溉,得换人形后,为酬报灌溉之德,所以要陪同神瑛侍者下凡造历幻缘。目的是把一生的眼泪还给宝玉。癞头和尚是天上之人,林黛玉也是仙境之人,两人都是神仙,癞头和尚自然无药可给。更主要的是,林黛玉下凡的主要目的就是还眼泪,而有病引发流泪是再合理不过的事情了。

薛宝钗则不同,她没有前世只有今生。她作为女儿家,从小被父亲教育,帮助母亲打理家族生意,对于她来说,选秀进宫或是嫁给四大家族当媳妇,就是自己生而为人的最高追求,所以她虽然出类拔萃,但本质就是一个凡夫俗子。

癞头和尚是神仙下凡,他无法帮助神仙下凡的林黛玉,却可以帮助凡人薛宝钗。

2.林黛玉的病无药可医,薛宝钗的病有法应对

林黛玉有不足之症。林黛玉初进贾府,众人看她的风流态度,便问她常服何药,为何不请医疗治?林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由此可知,林黛玉的病无药可医。

薛宝钗的病情则相对简单,周瑞家的曾经问过她的病情。薛宝钗如实相告,说是自己遇到了一个秃头和尚,请他看了之后诊断为她的无名之症,是因为从胎里带出来的一股热毒,所以说了一个海上方,用白牡丹、白荷花、白芙蓉和白梅花,四季的花蕊;雨水之日的雨水,白露之日的露水,霜降之日的霜,小雪之日的雪,四样水调匀四季的花蕊,加上蜂蜜和白粮,制成冷香丸。自己发病时,只需吃一颗就能缓解。

林黛玉的病是无名之病,薛宝钗的病是身体之病,所以癞头和尚能给薛宝钗开出药方,却不能给林黛玉配出药来。

3. 癞头和尚给林黛玉药方,但是却无法配成,相当于没有

《红楼梦》写作的一大特点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所以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情往往都是互相联结的。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宝玉曾经说出药方可以治林黛玉之症。药方由头胎紫河车、人形带叶参、龟大何首乌、千年松根、茯苓胆等名贵之物配制而成。宝玉从何得来这个药方,最大的可能就是癞头和尚告诉的,否则宝玉不会对王夫人说,只要给他三百六十两银子,她替林黛玉配一料丸药,包管一料不完就好了。

贾宝玉没钱没配药,但薛蟠却配好了。药方是治林黛玉的病的,薛蟠在宝玉和王熙凤受了马道婆妖法后,众人忙作一团时,看了对林黛玉一眼便有了心思,后来还露出口风想要娶林黛玉,所以他最终配药也是为林黛玉的。不过可惜的是,配药中最不能缺的君药,是死去的富贵人家头上戴过的珍珠,薛蟠没敢去掘坟,只好借了王熙凤头上的戴的珍珠。可想而知,这样的药一定治不好林黛玉的病。

薛蟠都无法原汁原叶配制成药,贾宝玉和林黛玉更无能力去配。所以林黛玉有药方,因为无法配成药丸,也相当于没有。

当然,癞头和尚对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病情采取两种不同的方式应对,除了这三个原因外,还有家庭背景、父母影响等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但本质上还是这三个原因引起的。林黛玉和薛宝钗相比,人生的悲剧,很大程度是因为身体之弱已无药可医。这警醒我们后人,健康的身体才是幸福生活的最根本,身体的根基垮掉之后,人生的命运就只剩下悲剧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