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十堰,以崛起新姿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1969年12月1日,鄂西北崇山峻岭中,十堰市宣告成立。筚路蓝缕,一路走来。50年披荆斩棘,50年风雨兼程。50年波澜壮阔,50年沧海桑田。从荒凉走向繁荣,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落后走向进步,从偏僻的乡村小镇走向现代化的汽车城……十堰取得了璀璨辉煌的历史性成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十堰人民用担当、用智慧、用勤劳,创造了中国城市发展的伟大传奇,谱写了内陆山区崛起的壮美华章!

「十堰」十堰,以崛起新姿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经济发展大跨越  

建市之初,十堰全力服务建设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并在其带动下萌芽城市建设、培育城市经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十堰人民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积极抢抓和应对地市合并、东风“两个总部”外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统筹城乡发展,调优经济结构,推动产业转型,使“十堰号”这艘经济航船在市场经济的海洋里破浪前行。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推动十堰经济在新跨越中迈向高质量。喜看今朝,十堰经济已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实现了从一穷二白到经济大市的历史性跨越。

  • 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201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是1969年的376.5倍,一产业增加值是1969年的56.6倍,二产业增加值是1969年的6204倍,三产业增加值是1969年的427.8倍,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是1969年的1010.6倍。十堰多年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  

  • 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1969年的39.3∶42.2∶18.5优化为2018年的11.2∶48∶40.8,实现了从“二一三”到“二三一”的历史性跨越。  

  • 现代产业体系初步构建。

以“一主四大四新”为构架,形成了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竞相发展的大格局。汽车主导产业在转型升级中做强做优,全市汽车年产能力达到100万辆。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突破性发展,成为十堰新的支柱产业。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速。智能装备制造业崭露头角。生物医药产业稳步发展。节能环保产业茁壮成长。清洁能源产业方兴未艾。新材料产业加快培育。信息技术产业势头强劲。数字产业起步有力。  

  • 新业态新模式应运而生。

互联网与各领域、各行业深度融合,新业态新模式百舸争流。“互联网+制造”“互联网+零售”“互联网+支付”“互联网+餐饮”“互联网+出行”……“互联网+”创造了新经济,开启了新生活。市民购物点鼠标、支付刷手机、扫码乘公交、网上选美食,消费越来越便利,经济越来越活跃。   

「十堰」十堰,以崛起新姿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社会事业大繁荣  

50年来,从城市到农村,从少数领域到众多领域,各项社会事业不断进步、蒸蒸日上,实现了从百废待举到百业兴旺的历史性跨越。  

  •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抬高底部,缩小差距,提升质量,千千万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今日十堰,学前教育快速发展,全市三年毛入园率高于全省4个百分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多个县市区成为省级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示范县;高中教育普及发展,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90%以上,近六年有48名学子考上清华、北大;中职教育错位发展,整体实力稳居全省第一方阵;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成为全国唯一汽车专业全链条本科院校,湖北医药学院成为唯一以 “学院”命名的“双一流”建设高校,汉江师范学院成为本科院校,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成为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除省会城市武汉外,十堰高校规模位居全省市州第一,正在成为区域性教育中心。  

  • 文化事业繁荣昌盛。

相继建成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一大批思想性强、艺术性好、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艺作品获省以上奖励。大型现代郧剧《黄连花开》在央视戏曲频道《戏曲风采》栏目播出。现代戏《丑嫂》和《风流女人》分获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报业集团、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文艺从弱到强。十堰成功举办第四届国际道教论坛、第九届海峡两岸中华武术论坛等,推动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 体育事业兴旺发达。

城乡体育设施日趋完善。城区相继建成体育馆、体育场、羽毛球馆、游泳馆、网球场、足球场、篮球场等,乡镇遍布小型全民健身广场、健身路径、山地体育公园等。全民健身蓬勃发展。打造了春节万人体育大游园、迎新春万人长跑等万人体育品牌。竞技体育实力提高。实施“体育金牌工程”,向国家培养输送了国际网坛新星郑钦文、国家男子乒乓球队运动员陶宇畅两位网球、乒乓球世界冠军,文银杭勇夺全运会拳击金牌。十堰成功组织举办第三届、第四届世界传统武术节和60多场国家级、省级体育赛事。2018年,十堰青少年代表队在省运会上获38枚金牌、51枚银牌、50枚铜牌。2019年,十堰在全国第二届青年运动会上喜夺2枚金牌。 

  • 卫生事业全面进步。

全市基本医保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较好地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十堰主要健康指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均期望寿命由1978年的69.5岁提高到2018年的76.5岁。全市拥有6家三甲医院,以太和医疗集团、人医医疗集团、东风国药医疗集团为龙头建立了各类医疗联合体38个,医疗能力辐射鄂豫陕渝毗邻地区,成为国家中西部市州级区域医疗中心。

  • 科技事业日新月异。

从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到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堰 “第一生产力”“第一动力”的势能越来越强劲,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2018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289.5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6.6%,占比位居全省市州第三。“东风猛士”“混动汽车”“干细胞应用技术”等项目获得国家和省科技进步奖。十堰14项科技成果荣获2017年度 “中国好技术”,获奖项目数量位居全国地级市前三。   

「十堰」十堰,以崛起新姿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生态环境大保护  

上世纪,十堰曾为支持二汽、丹江口水库、襄渝铁路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而采伐了大量林木,在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因此欠下了“生态账”。进入新世纪,为服务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推动十堰可持续发展,市委市政府确立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和“一城两带”“外修生态、内修人文”方略,城乡生态建设进入了“快车道”。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抢抓国家南水北调和实施《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的重大机遇,紧紧围绕建设“现代新车城、绿色生态市”的高质量发展目标,大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突出做好 “生态修复”“环境治理”“绿色发展”三篇文章,实现了绿色发展、生态崛起。十堰先后获得“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宜居城市”“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全国美丽山水城市”等国家殊荣。生态环境部命名十堰“全国‘两山’创新实践基地”。喜看今朝,十堰生态环境质量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 天更蓝了。

2018年,十堰优良天数305天,达标率85.9%,位居湖北前列,提前3年达到国家目标,进入全国16个“中国天气·舒适季延长之城”。  

  • 山更绿了。

全市森林覆盖率由1975年的30.6%提高到64.72%,高于全国43.12个百分点、全省19.63个百分点。十堰现有林地面积、森林面积、活立木蓄积量以及生态资源价值量位居全省首位。

  • 水更清了。

丹江口水库水质常年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Ⅱ类及以上标准,入选首批“中国好水”水源地。全市地表水断面水质达标率为94.3%,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 空气更清新了。

PM2.5年均浓度“六连降”,PM10提前三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十堰优良天数达标率逐年提高,连续多年名列全省前列。 

  • 城乡更美了。

天蓝地绿扮靓美丽十堰。放眼城区,规划建设了四方山等200多个高品质生态山体公园、街头游园、广场绿地。可谓“城在林中,房在园中,路在景中,人在花中”。极目农村,规划建设了美丽乡村,并对1578个行政村实施环境综合整治,整治比例位居湖北第一。可谓“一村一落俱美景,美丽乡村入画来”。   

「十堰」十堰,以崛起新姿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人民生活大提升  

50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大力实施一系列民生工程,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从温饱不足到根本解决温饱问题,从生活水平逐步改善到生活品质大幅提升,城乡人民的幸福指数日益攀升,甜蜜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 居民收入快增长。

2018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71元,是1980年377元的80.6倍;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295元,是1980年74元的138.1倍。 

  • 消费水平大幅提升。

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86年的60%下降到2018年的31%,即将进入联合国划定的20%至30%的富足区间。 

  • 脱贫致富奔小康。

建市以来,全市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先后实施了“温饱工程”、“8924”工程、扶贫攻坚和新阶段扶贫开发。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力度之大、效果之好,前所未有。十堰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向即将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搬出穷窟窿,过上好生活”“扶贫先扶智,山村有希望”“荒山绿了,腰包鼓了”“产业多了,脱贫稳了”“环境好了,日子美了”“有了保障网,脱贫更有底”……传为佳话。不考虑脱贫标准提高因素,全市贫困人口从1984年的225.6万人减少到2018年的17.4万人,减少208.2万人;贫困发生率由92.3%下降至7.8%,下降84.5个百分点。按照新的脱贫标准,2014年新一轮建档立卡以来,全市贫困人口减少65.9万人。丹江口市、茅箭区、张湾区于2018年摘帽。郧阳区、郧西县、房县、竹山县、竹溪县将于2019年摘帽。在消除贫困的基础上,全市人民正向着小康目标迈进,好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 就业扩大更充分。

随着传统产业的全面改造、新产业的不断出现和劳动力市场的发育成熟,十堰的就业渠道更宽了,就业岗位更多了,就业规模更大了,实现了从“就业不足”向“充分就业”再向“高质量就业”的历史性跨越。2018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64万人。  

  • 织密居民保障网。

相继建立健全了与国家制度相衔接的统筹城乡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实现了由“普通福利”向社会保险、由“企业自我保障”向“社会互济”的根本转变。2018年,全市五项社会保险参保593.75万人次,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310.7万人次。

  • 兜牢社会救助网。

政府兜底救助,为民托起稳稳的幸福。探索建立了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灾民救助、特困供养、医疗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为主要内容,以临时救助为补充,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社会救助体系。建成农村留守老人儿童关爱服务机构767所,基本实现了老有所养、幼有所教。

  • 百姓终圆安居梦。

50年来,从福利分配到个人消费、从茅草屋到砖瓦房,从“干打垒”到小洋楼,从筒子楼到电梯房,从住房建设持续发力到住房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十堰住房事业发生了可喜的变化。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9.6平方米,是1980年的7倍;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43.8平方米,是1985年的3倍。今日十堰,乡村新房星罗棋布,城市高楼鳞次栉比,“棚户区”改造升级,老旧小区披上新装,安居工程更过硬,千家万户更宜居,实现了从“有房住”到“住得好”的历史性跨越。

  • 奏响社会和谐曲。

探索实施网格化管理、“天网工程”“雪亮工程”“律师进村(居)全覆盖工程”等,实现了治安防控“全覆盖、无死角”。积极开展系列平安创建活动。十堰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中国最安全城市”,群众安全感指数连续8年保持全省前三。   

「十堰」十堰,以崛起新姿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文明之花大盛开 

 建市以来,十堰人民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满怀激情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如今,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新,社会风尚为之一新。文明之花,辉耀征程。50年所收获的伟大精神成果,为十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 十堰进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

文明是城市的气质,精神是城市的灵魂。30年来,先后组织开展大规模的“三城联创”“四城联创”和“五城联创”,提升了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创新实施了文明礼仪、文明餐桌、文明旅游、文明交通、文明传播“五大文明创建”活动。十堰蝉联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七连冠”,2次获得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3次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

  • 十堰 “十星级”文明创建享誉全国。

1993年以来,从农村到城市,从农户到居民,“十星级”文明创建不断拓展和深化,呈现出各行各业创“十星”、千家万户争“十星”的生动局面。中央宣传部在十堰召开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场会。中央媒体赞誉十堰“十星级”文明创建是“来自基层的伟大创造”和“中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里程碑”。十堰成为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

  • 十堰乡贤文化涵养文明乡风。

房县“人情新风”、竹溪县“家规家训进万家”、郧西县 “评乡贤敬乡贤用乡贤”、“竹房城镇带精神文明共建工程”等多项乡风文明品牌叫响全国。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专题报道十堰倡导人情新风的做法。  

  • 十堰凡人善举温暖人心。

刘学举当选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温国学当选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王焕云、陈怡敏等34人荣登“中国好人榜”,魏登殿等3人当选湖北省道德模范,方必春等39人当选“荆楚楷模”,还涌现了无数最美环卫工人、最美司机、最美搬运工、最美志愿者……他们播种了文明、传递了大爱,引领了风尚。

「十堰」十堰,以崛起新姿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基础设施大改善  

建市初期,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十堰“先建厂后建市、先生产后生活、先建设后规划”。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十堰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发力。随着量的积累和质的提升,城市功能和城乡生产生活条件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如今的基础设施,已成为十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 交通设施改善了。

50年来,对外建设了大通道,对内疏通了内循环。目前,全市基本形成了公路、铁路、航空、水运并驾齐驱的立体交通网,初步形成了中心城区至各县市区“两小时高速圈”、十堰至全国主要大城市“两小时航空圈”、县市区至主要乡镇“两小时公路圈”。长期制约十堰发展的交通瓶颈已打破,十堰作为全国承东启西的重要交通枢纽地位日益突出。航空方面,承载十堰350万人近30年的“蓝天梦”终于实现,武当山机场成为全国百强机场和百万级机场。目前已开通24条航线,通达北上广深等32个城市。铁路方面,继襄渝线建成通车后,又兴建了襄渝复线,开通了动车组,建成了汉十高铁。公路方面,随着大力建设国道、省道、县道、乡道和通村公路,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由1978年的4342公里增加到3万公里。高速路方面,先后建成汉十、十漫、十白、谷竹、郧十5条高速公路,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如今,交通铺就了发展大道、幸福大道。流动十堰,活力四射。市民叫好“快捷出行,一日千里”“惬意出行,一身轻松”“智慧出行,一键办理”“温暖出行,一路畅达”。

  • 通信设施改善了。

建成了覆盖城乡的现代化通信网络。全市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51.3%;全市城区、行政村有线网络宽带通达率达100%;城区、行政村4G无线网络覆盖率分别达100%、93%。十堰成为全国首批39个“宽带中国”示范城市之一。2020年,十堰可实现5G商用,万物互联互通的时代即将到来。

  • 供水设施改善了。

城区供水管网由1978年的104公里增加到现在的577公里,增长5.5倍;城区日供水能力由1978年的12.1万吨/日增加到现在的40.5万吨/日,增长3.3倍。

  • 供电设施改善了。

建市以来,十堰电力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特别是经过2000年以来大规模的农网改造、城网改造和户户通电工程以及农电体制改革,十堰形成了以水电清洁能源为主、以500千伏电网为支撑、以220千伏电网为骨架的现代化电网。真可谓:电力点亮万家灯火,实现了从“用不上”到“有保障”的历史性跨越;电力注入强劲动力,为全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 供气设施改善了。

从实施十堰市天然气利用工程以来,城镇燃气管网及站场日益完善。城区天然气用户已超过30万户,城区天然气的气化率已达90%,燃气普及率已达99%。与此同时,供暖设施也得到改善。近年来,改造升级了城区暖气蒸汽主管网260公里。城区440个小区、12万户居民受益,集中供暖普及率达到40%,位居全省之首。城区居民冬季供暖,开始由“供好热”向“绿色供热”转型。随着能源革命的纵深推进和能源供给设施的不断完善,十堰彻底改变了祖祖辈辈“砍柴做饭,取暖烧炭”的历史。

  • 管廊设施改善了。

十堰入选国家首批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建成了22条53.3公里、辐射72平方公里72万人的城市地下管廊大动脉,供水、雨水、电力、通信等11类管线实现“应入尽入”,有效解决了地上埋管“马路拉链”和天上牵线“蜘蛛布网”的城市病。

  • 环保设施改善了。

先后兴建污水处理厂94座、垃圾处理厂38座,污水处理能力、污水处理设施密集度位于全国地级市前列。在当今全球30多种污水处理工艺中,十堰应用了跌水坝、曝氧系统、湿地泡等21种,成为全球污水处理技术“富集地”。   

「十堰」十堰,以崛起新姿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改革红利大释放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春雷惊醒了沉寂的鄂西北大地,改革春风吹绿了贫穷的秦巴山南麓。40多年来,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十堰改革取得了辉煌成就,人民群众在改革中共享红利。十堰挺进了全国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40个重大典型城市,诸多元素亮相全国“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和“伟大历程,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大型成就展”。

  • 经济体制改革激发了市场活力

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建立了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的现代化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了经济体制新优势。  ——行政体制改革推动了区域协调发展。先后撤销均县设丹江口市、撤销郧阳地区与十堰市实行地市合并、撤销郧县设郧阳区,成立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十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造了行政体制新优势。

  • 农业农村改革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

从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到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从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到建立健全农村市场体系,从放宽农村劳动力就业限制到逐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从改革农村税费制度到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到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村改革全面发力,激发了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 国有企业改革激发了企业活力

从初步探索到制度创新再到纵深推进,十堰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放权让利,两权分离”“转换机制,资产重组”和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三个阶段。目前,十堰国有企业改制面达97%。在转型发展中,老国企闯出了新路子。 

  • 生态文明改革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

探索实施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生态环保“一票否决”、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中心城区山体立法保护等“十大创新”,打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十堰样板”,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十堰生态文明改革入选湖北省改革开放40年40个典型案例。 

  •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促进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在全省率先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设立行政审批局,创立一窗受理、一表申报、一章审批、一网覆盖、一网通办、一次办好的“六个一”行政审批服务模式,实现了“群众少跑腿,信息多跑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视察市民服务中心,肯定十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十堰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入选湖北省改革开放40年40个典型案例。   

「十堰」十堰,以崛起新姿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对外开放大格局  

封闭的鄂西北山区今非昔比。从打开山门走向全国,再从走出国门融入世界,十堰已形成对内对外大开放的格局。 

  • 开放经济日益壮大。

十堰与19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实绩出口企业发展到205家。累计利用17个国家和地区的外资,涉及工业制造、智能装备、绿色农业、现代服务业、生态旅游、房地产开发等诸多领域。2018年,十堰在老挝、越南等8个国家投资项目达13个。 

  • 对外友好日益深化。

十堰先后与罗马尼亚克拉约瓦市、俄罗斯恩格斯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与哈萨克斯坦克孜勒扎尔市、荷兰东北圩田市、俄罗斯伏尔加斯基市和白俄罗斯巴拉诺维奇市签署了友好关系意向书,与美国克利夫兰市、芬兰坦佩雷市、英国温切斯特市、韩国完州郡达成友好交流意向,与瑞典乌德瓦拉市签订了工业产业、地理人文、生态环保、文化旅游等方面合作备忘录。

  • 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以武当道教、武当武术、武当文艺、武当文物为载体的文化交流,架起了十堰与世界各国的友谊桥梁,促进了人心相通,推动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外向带动日益增强。

十堰抢抓机遇,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2018年,全市“一带一路”进出口实现21.23亿元,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48.49%。十堰制造的汽车及零部件,十堰生产的食用菌、茶叶等,经“一带一路”远销186个国家和地区。   

「十堰」十堰,以崛起新姿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城市形象大跃升  

50年来,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在市民观念、言语、举止中,在价值导向、精神铸造、文化氛围和风土人情中,通过实施多内容、多形式、多途径、多层面、多点位的城市形象塑造,十堰的城市品质、城市品位、城市品牌不断提升。喜看今朝,十堰以自己的“高颜值”屹立于祖国大美城市之林。

  • “仙山、秀水、汽车城”成为十堰三张靓丽的城市名片。

武当山是十堰的脊梁,汉江水是十堰的命脉,汽车城是十堰的龙头。十堰名片,成色十足。传颂神州大地,远播五湖四海。

  • “绿色”成为十堰拥有的城市底色、发展主色和鲜明特色。

生态功能是十堰最大的功能,生态价值是十堰最大的价值,生态优势是十堰最大的优势。 

  • “开放、包容、创新、文明、和谐、安全”成为十堰独具的城市特质。

十堰城市特质铸造了“海纳百川、筚路蓝缕、崇尚自然、厚德和谐”的十堰城市精神。许许多多来自国内外的客人、游人、文人、商人在体验中盛赞十堰是开放之城、创新之城、活力之城、文明之城、和谐之城、安全之城。

  • “一个人人称道的地方”成为十堰闪亮的城市标签。

在中央电视台主办的“魅力中国城”大型城市文化旅游品牌竞演中,十堰以绝伦的美名和鼎盛的人气赢得网络投票2438.6万票。经过激烈PK,最终花落车城。十堰荣获“十佳魅力城市”和“最受观众喜爱魅力城市”荣誉称号。 

  • “经济磁场”成为十堰招商引资的新优势。

随着知名度、美誉度的不断提高,十堰“软实力”进一步增强。近年来,国内外越来越多的战略投资家、知名企业家关注十堰、考察十堰、看好十堰、投资十堰、兴业十堰、共享十堰。   

「十堰」十堰,以崛起新姿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十堰的历史性巨变,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伟大成就的生动缩影。她向世人展现了深刻的时代启示: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强基石,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改革是关键一招,奋斗是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  

壮阔50载,奋进新时代。昨日十堰,以辉煌的成就载入史册;今日十堰,正在十堰人民手中绘就最新最美的画卷;明日十堰,必将梦圆大兴起宏图。  

重整行装再出发,而今迈步从头越。市委五届四次全会确立了十堰未来发展 “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十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湖北区域性增长极;到2035年,十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到本世纪中叶,十堰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蓝图宏伟,梦想可期。时间表明确,路线图清晰。  

未来可为,未来已来。眼下,十堰正处在历史发展最好时期,正展现历史发展最好局面。十堰儿女当倍加珍惜、倍加爱护。让我们万众一心、接续奋斗,用新的伟绩书写振兴十堰的新史诗!  

我们坚信:未来十堰,必将是新起点上的美丽十堰、畅通十堰、创新十堰、幸福十堰、开放十堰、活力十堰!未来车城,必定是高水准的产业之城、生态之城、文明之城、和谐之城、智慧之城、魅力之城!  

我们祝福十堰:以崛起新姿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

报料微信关注:13807280110,报料电话:0719-811011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