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纪行之槟榔屿的姓氏桥

​2019年8月,马来西亚,槟城州,乔治市


马来西亚纪行之槟榔屿的姓氏桥

马来西亚纪行之槟榔屿的姓氏桥

马来西亚纪行之槟榔屿的姓氏桥

马来西亚纪行之槟榔屿的姓氏桥

海边的滩涂上搭建着许多高脚屋,屋子用一根根套着钢管的木柱撑起,屋底距离黑色的泥滩和绿莹莹的海水有两米左右。

高脚屋多是里外两间,有三十四平方,屋子的建筑材料,有的是木板,也有水泥,更多的是镀锌波纹铁皮。屋子一栋挨着一栋,排成一列列,中间是通行的木桥,木桥一端接着岸边,一端通向海。

夏日午后,热带顶头的太阳将木桥、房屋晒得滚烫,被污染的海边弥漫着水汽和腥气。

一位老妪坐在门口的地上,她穿着吊带,面前放着一只不锈钢水杯和一碟米饭一类的食物。她好像站不起来,靠手撑着在地上蠕动。

看她模样,是典型的马来妇女的长相,但门上贴着的福字和红灯笼说明这是家华人的居所。

这里是槟榔屿乔治市著名的华人聚居区——姓氏桥。桥就是栈桥,一座座栈桥串起了一间间高脚屋,在海边连成了数百米长的一大片。

每一个栈桥连接的都是一个姓氏,这数十户同姓人家以宗族形式聚集,每个桥都有自己的家庙,供奉着不同的神仙。上面的照片是姓林桥,还有姓周桥、姓李桥、姓陈桥、姓杨桥等等,还有座特别些的杂姓桥。​

上面的图片是姓林桥。有些姓氏桥更破旧,比如杂姓桥,有的却被修整的颇为整齐,高脚屋的建筑材料也不差,夜晚时光,霓虹灯闪烁,流光溢彩。但一百年前的图片告诉我们,这里是在城市中无立足之处的中国渔民、船夫聚集的地方,是海滩上的贫民窟。现在,这里依然居住着城市贫民,光膀子的华人渔民还在修补着渔网、鱼篓。

其实,一百多年前的广州、上海、福州等地,何尝不是这等模样?现如今只有槟城的保留下来了,成了怀旧的符号,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接着上一篇聊聊马来西亚的历史。英国人殖民后为何大批引入中国移民?毕竟,即使是那些被称为“猪仔”的契约华工,大多也是自愿的。

从中国方面,当然是由于清末的人口剧增、太平天国战乱以及清政府统治下的赤贫。曾经高达50%死亡率的下南洋,不是豁出一条命,谁会去干?

从英国、荷兰殖民者角度,是因为中国劳动力的价值极高。

与懒惰、不积蓄、不思进取的热带岛民相比,中国人极勤奋,能吃苦,会种地打鱼采矿,宗族团结,组织观念强,可以形成稳定的股份制商业体系。有了中国人,这里才能发展,才能收到税。若是靠着那帮懒洋洋的土著,帝国还要倒贴,殖民会亏死的。

我不知道“全世界最勤劳”的称号是否一定归属于中国人,起码在一百多年前,中国劳工苦力的性价比之高,无出其右。不仅在东南亚,还在美国、拉美,甚至在一战时的欧洲,哪里在疯狂挖坑埋土,哪里就有身形瘦小却不知疲倦的中国劳工。

基建狂魔是有基因的,咱们的魔性可不仅仅强在工业生产能力上,最强的是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