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革命往事》,才知道什麼是好片子的定義

談起往事三部曲,自然要說到到導演賽爾喬·萊昂內了,這個中年發福的意大利導演從1968年開始指導往事系列,第一部出的是《西部往事》,第二部就是《革命往事》,而最受觀眾和影評人歡迎的《美國往事》,於1984年在美國上映,中間跨度十六年,可謂部部艱辛。


重溫《革命往事》,才知道什麼是好片子的定義


鏢客三部曲(荒野大鏢客、黃昏雙鏢客、黃金三鏢客)是從1964——1966年間拍攝的,三年三部電影,那時候萊昂內四十左右的年紀,正值壯年,精力旺盛,尤其是最後這一部《黃金三鏢客》,反響強烈,位列三部末尾,口碑卻在三部之首,可謂後來者居上,就連電影的原版配樂,在如今看來也毫不落伍。


重溫《革命往事》,才知道什麼是好片子的定義


萊昂內拍片子很有自己的手段,所以在盛年階段,他出產的作品很多,但是過了這段時間,產出就明顯下降了,而且因為60歲就逝世了(1989),在從1946年進入電影行業以來,他在電影界總共呆了43個年頭,這其中,又以上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為其創作的黃金時代。

上面提到的「往事三部曲」、「鏢客三部曲」就是這個時代的代表作品,幾乎一說起萊昂內,腦海裡立馬就會浮現出這兩個系列出來,可以說,這六部作品,幾乎代表了萊昂內一生的影史生涯的成就。

在這篇文章,我們就來挑出其中一部作品來看看萊昂內的個人風格是怎麼樣的,這些作品是如何與導演產生微妙聯繫的,以及老片子的風格和特色和當下電影有什麼不同等等。


重溫《革命往事》,才知道什麼是好片子的定義


《革命往事》作為往事三部曲中承上啟下的一部獨立作品,我想很有資格作為了解導演的一把鑰匙,替我們打開屬於導演秘密的那扇門。

革命往事

往事題材選取角度上略有差異,但是總的方向還是一致的,都是講過去。

《西部往事》講南北戰爭,《美國往事》講黑幫混戰,《革命往事》則講的是墨西哥革命,三段歷史,三種風格,三個故事,涉及的人和物不同,講故事的方式自然也就各有專長了。

《西部往事》強調影像。強調人和人以及動與靜的對抗,在這部片子裡,特寫很多,大全景也很多,畫面小了細節就多了,畫面大了張力就大了,電影就在這一多一少,一大一小中有節奏的變換著,所以很多人嫌這片子慢,故事太薄,不夠豐滿。

《美國往事》強調回憶。過去與現在的記憶片段,在這部片子裡數不勝數,可能你記不清主人公“麵條”如何成為了黑幫大佬,記不得後來真相大白,麥克斯苦苦哀求“麵條”殺了自己的片段,但絕對不會忘記女主角黛博拉在倉庫翩翩起舞的身姿,也絕對不會忘記吉米臨死時的場景。


重溫《革命往事》,才知道什麼是好片子的定義


故事在講回憶,我們在看回憶,給我們觸動的最深刻的也是回憶,相比於《西部往事》所展露出來的強烈的風格性,《美國往事》顯然更具有人文情懷,這主要是因為兩部片子側重點的不同而導致的。

而位於中間的《革命往事》,恰恰是上面兩部片子的中和,既缺少了濃烈的影像風格,也沒有深厚的人文情懷,這部誕生於七十年代的老片子,沒有經典的美式個人英雄,也沒有黑幫人物,只是從一段富有喜劇感的友情橋段出發,來講述一場發生在墨西哥的革命。

電影裡,有兩個角色,一個是匪幫頭目胡安,一個是愛爾蘭革命軍爆破專家約翰,兩個幾乎沒有任何交集的角色,因為一場戲劇性的片段而互相認識。

什麼片段?

電影開頭,胡安和他的家庭式匪幫一起洗劫了滿載著富人的馬車,大捷而歸,正準備走得時候,遠處山谷的數聲爆炸把他們嚇了一跳,等爆炸過去,從硝煙裡跑出來一輛摩托,明目張膽的從他們眼前開過去。

胡安當場就把車胎打爆了,這才有了兩人的第一場口角戲。


重溫《革命往事》,才知道什麼是好片子的定義


一個是囂張跋扈的土匪,一個是從容不迫的爆破專家,建立起這份友情的是什麼呢?

是錢。

土匪胡安看到約翰炸藥的威力,想到搶劫銀行的辛酸,不由得打起了炸藥的注意,但又害怕炸藥的不可控性,所以想把約翰扣留在手裡,誰知道這個約翰計謀多端,老想著逃跑,兩個人的關係就發展成了“你追我逃”喜劇橋段。

喜劇特色是本片很出彩的一個地方,就像《黃金三鏢客》裡“好”人和“壞”人之間的博弈一樣,胡安這樣充滿性格張力的角色很輕易就能調動起來整部電影的活力。

比如在電影開頭,當偽裝成難民的胡安上了貴族馬車的時候,窘迫的角色定位於貴族趾高氣揚的角色定位形成反差張力,一下子就把後者性格特點表現了出現,而胡安這個角色顯然是陪襯的,但少了這種陪襯,還真不好刻意勾劃角色的性格。


重溫《革命往事》,才知道什麼是好片子的定義


後來,胡安和約翰的反差定位,同樣也是如此,用的也是同樣的技巧,但也同樣奏效,瞬間就把角色的性格輪廓勾畫出來了,屬於很簡單但十分有用的方法。

除了喜劇特色以外,片子的故事也是其核心,相比於《西部往事》注重風格而弱化故事的行為,《革命往事》則反其道而行之,用更豐滿、充實的故事來弱化風格,用類型化的故事創作思路來講故事,本片主講革命,次要的才是講友情,所以開頭的喜劇片段算是整部電影的一個鋪墊,後來的革命才是電影的主場。


重溫《革命往事》,才知道什麼是好片子的定義


比如後來一個片段,約翰慫恿胡安去搶銀行,但帶著自己一家子闖進銀行許久,胡安才發,原來這個銀行一分錢都沒有,早已經成了政府軍關押革命軍的“政治監獄”,不僅一分錢都沒拿到,反而成了革命軍裡的英雄人物,既滑稽可笑,又充滿諷刺意味,於是,喜劇在本片中也帶有了一部分黑色性質,諷刺性的喜劇橋段讓兩人的友情在動亂的年代充滿了人情味,也將革命推向高潮。

高潮

電影高潮或歸於塵埃落定後的沉默,或將人引入悲壯的情感中,這部電影顯然是後者。

《西部往事》講到西部大開發,最終的結局依然是追隨歷史主線的,它沒有昆汀《無恥混蛋》那樣酣暢淋漓的創意橋段,讓謀殺希特勒的臆想橋段成了事實,所以最後故事顯然是設定好的。

但《革命往事》略微不同,因為你看到約翰中彈的那一刻,整部電影的格調就變了,從一個帶有喜劇色彩的友情故事,昇華到了對戰爭和人的歷史反思中,最終約翰的死亡,一部分是在控訴戰爭,一部分也讓胡安這個角色得以成長,這個結局顯然是屬於悲壯的情感那一類結局,是故事的昇華點,是電影風格得到沉澱的起點。


重溫《革命往事》,才知道什麼是好片子的定義


頗有種在看《迷霧》的時候,主角殺死了全家人後才發覺災難已然結束的絕望感。

這顯然是有違設定的,但這樣的故事卻更讓人有所感觸,尤其是在電影故事前後風格差異明顯的時候,不過,縱使如此,電影也有很多地方讓人熟悉。

比如約翰炸橋那一個片段,讓我想起了《黃金三鏢客》裡經典的炸橋片段,據說那座橋被炸了兩次,因為第一次不太理想,所以花費了數月重新建了一座橋,又炸了一回,在當時那個沒有特效的年代,對道具的精益求精絕對是保證電影質量的很重要的原因。

不過本片也有很明顯的缺點。

對故事的刻意追求,成就了這部片子,也壓垮了這部片子。

故事

胡安這個角色作為本片中的一個性格型角色,非常有特點,因此,他的成長曆程也被作為故事的主線而存在,你看胡安從開頭走到結尾的這一段故事,其實就是整部電影了。

這個以黑色喜劇為主基調的革命電影,正如我前面說的,不像《西部往事》那麼富有浪漫情懷,風格不明顯,但故事很突出;瑣碎細節也很多,但不像前部作品那樣總能讓細節發揮效力。

這個故事,涵蓋的東西夠多,但略微急躁了一些,填塞了太多東西,使得在觀看上很容易讓觀眾煩躁,我在看《革命往事》的時候,很難像在看往事三部曲的另外兩不一樣沉下心來看電影,一來是電影風格確實沒有另外兩部突出,二來是故事瑣碎細節太多,主題凸顯不明顯。


重溫《革命往事》,才知道什麼是好片子的定義


也真奇怪,我在看《黃金三鏢客》這樣的電影的時候,瑣碎故事並沒有降低我觀看電影的樂趣,反而更讓我覺得有趣,現在想來,大概是電影中的人物魅力吸引了我吧。

再者,胡安這個角色,是奔著昇華主題去的,胡安的成長,本質上代表的是電影思想的探索過程,尤其是在約翰死後,革命戰爭的目的,自我歸宿,戰爭的意義等都成了大問題,角色的死促使主角去思考這些東西,並進一步對他的人生造成微妙的改變,但本片完成的其實不太好。

原因在於戰爭場面太少,戰爭思考太少,共情點太少了,觀眾只能依憑猜測來體會角色的情感歷程和波折,而這些本來應該是電影展現給我們的。

這些問題在《革命往事》中出現,其實是件好事,不是說老片子一定好,總有缺點,即使本片在豆瓣上有高達9.1的高分,但我覺得它其實並不如另外兩部往事三部曲中的作品好,這可能是我的個人角度問題,也可能就是電影本身的問題。

但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只有對比才能出真知,所以我想把萊昂內的這幾部片子都重看幾遍,看看老一代電影導演值得我們學習或注意的地方。


重溫《革命往事》,才知道什麼是好片子的定義


關於往事三部曲和鏢客三部曲的其他評價請關注我,我將在近期一併寫出來,相信對於這種老電影的重新反思,會讓我們重新沉澱於電影純粹的世界中思考電影本身吧!

祝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