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軍都是外國人,中國辦馬拉松還有意義嗎?

11月的第一個週末,2019年北京馬拉松收官。隨著男子新紀錄的誕生以及中國女子運動員登上領獎臺,從成績看,今年北馬令人驚喜。

然而有些掃興的是,網絡中仍然有質疑聲響起,而質疑的內容多少顯得有些“陳詞濫調”:冠軍都讓外國運動員拿去了,這樣的賽事還有意義嗎?



冠軍都是外國人,中國辦馬拉松還有意義嗎?

肯尼亞選手基索里奧以2小時07分06秒的成績打破賽會紀錄,獲北馬男子組冠軍。 盛佳鵬(攝影部)/中新社/視覺中



這樣的質疑自然不是針對北馬。只是在近年來國內路跑賽事遍地開花,熱度居高不下的背景下,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到了路跑賽事,也越來越多的看到外國運動員征戰國內賽事捧杯領獎的消息。

於是,“頻繁的馬拉松比賽,給外籍選手創造了財富。而對我們自己卻不見得有用” 、“沒意思,冠軍都讓外國選手得了”、 “國內馬拉松賽就不應該讓外國選手參加”諸如此類論調時有出現,在各類馬拉松賽事消息的留言下,幾乎都能找到這樣的評論。

當“國馬”這樣的國內頂級賽事都因這樣的問題招致非議,更不用提其他賽事了。



冠軍都是外國人,中國辦馬拉松還有意義嗎?

部分網友評論。



“我們的運動員都很努力,這樣的賽事可以從各方面給我們提供學習和鍛鍊的機會。”對於這樣的質疑,中國田徑名宿,曾經拿下過北馬冠軍,登上過北京馬拉松領獎臺最高處的王軍霞給出了鏗鏘有力的回答。

“雖然我們現在很難超越那些高手,但是運動員的努力是看得到的。冠軍值得關注,對於更多的拼搏在馬拉松賽道上的參與者,他們的努力、拼搏、堅持、超越自我的精神,更加值得弘揚。”

在她看來,以北馬為代表的一批國內高水平賽事的意義,不僅僅在於冠軍獲獎金的歸屬,更多的是為國內運動員在通往國際高水平的道路上,搭建了一座橋樑與平臺。

同樣,作為曾經的奧運冠軍,王麗萍也有著相似的看法:“國馬,或其他高水平賽事,我覺得對於每一個專業運動員來講,都是跟高水平運動員同場競技,接觸和觸碰高水平運動員的一個平臺。”

不難理解,作為專業運動員,除了著眼於自身能力的“修煉”,與更高水平的運動員競爭,在競爭中發現差距,實現提升,同樣是極為重要的一點。



冠軍都是外國人,中國辦馬拉松還有意義嗎?

2019年北馬,李芷萱以2小時29分06秒的成績獲得第二,創造近5屆比賽中國選手最好名次。

在前些天中國田徑隊冬訓前的誓師大會上,隊伍特意強調了實戰的重要性。田協主席段世傑公開強調,要在與高水平運動員競爭中,能夠保證心理的強勢,發揮技術水平,“在強大對抗情況下,把水平發揮出來。”

就馬拉松比賽而言,能在本土接觸高水平,感受強競爭,顯然是當下極為重要的。

另一方面,如王麗萍講述的那樣:“相對於中國體育的發展,中國的馬拉松運動事業正處在發展中的階段,單純從成績上與國外運動員相比較,沒有意義。所以某種程度上還是要以我為主,著眼於自身的提高和進步。”

而退役多年來,王麗萍也投身於路跑賽事,一直保持在中國路跑事業一線的她,更是對當今的業態和中國馬拉松運動的發展充滿信心:

“其實路跑發展到今天,這麼多賽事,就是無形中奠定了馬拉松的基礎,群眾基礎根基深了以後,這個項目的發展必然會在一個階段之後有一個明顯的成績上的爆發。”

她舉例說:“以前我們都說高手在民間,實際上近幾年比賽增多以後,也確實有不少選手被挖掘了出來,所以說某種程度上來講我們現在火熱的路跑事業已經和與競技水平的提高形成了良性互動。”

而體育之外,不止於體育。王軍霞更認為,如同北馬這樣的高水平馬拉松賽事,起意義遠不止於一場比賽,更是一地、一國不止於體育領域的一張名片。

正如王麗萍也提到的那樣:“其實任何一場馬拉松都他自身的特色,對於專業運動員當然要追求好成績,但是對於普通跑者,可能享受比賽過程是最重要的。”

其實,類似這樣的非議透露出的,更是當前火熱的賽事背景下,馬拉松文化的缺失。

隨著路跑的火熱,關注度上去了,參與度上去了,然而對馬拉松運動的理解和認識並沒有達到與賽事普及度同等的水平,這也許恰恰就是是接下來的馬拉松賽事中所要著力的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