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罰一年多後,大公資信全面恢復評級業務

被罚一年多后,大公资信全面恢复评级业务

11月4日,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簡稱“大公資信”)發佈公告稱,公司接到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和北京證監局的通知,經中國人民銀行和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同意,公司從11月起全面恢復銀行間市場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和證券市場信用評級業務。

被罚一年多后,大公资信全面恢复评级业务

大公資信官網截圖

這意味著在監管部門處罰一年多後,大公資信迎來了展業“解禁”,可以全面重新開展評級業務。

評級業務全面恢復

大公資信稱,公司被中國國新控股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中國國新”)戰略重組後,在監管部門指導下,按照要求逐項對照、徹底整改,實現各項工作依法合規運行,得到監管部門的一致肯定。

2018年8月,大公資信因業務違規受到中國證監會和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的聯合處罰,暫停開展銀行間市場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和證券市場信用評級業務一年。

當時,證監會通報稱,暫停大公資信證券評級業務一年。證監會在檢查中發現,一是大公資信與關聯公司公章公用,內部管理混亂;二是為多家發行人提供服務的同時,開展諮詢服務收取高額費用;三是委員資格不符合要求;四是部分評級項目底稿缺失。北京證監局決定讓大公資信限期整改,期限一年,不得從事證券評級業務,更換不符合條件的高級管理人員。

交易商協會給予大公資信嚴重警告處分,責令其限期整改,並暫停債務融資工具市場相關業務一年。處罰理由是:2017年11月-2018年3月,大公資信在為相關發行人提供信用評級服務的同時,直接向受評企業提供諮詢服務,收取高額費用。同時,在交易商協會業務調查和自律調查工作開展過程中,大公資信向協會提供的相關材料存在虛假表述和不實信息。

外資入場、評級市場環境生變

大公資信成立於1994年,是國內知名的評級機構之一,是獲得中國人民銀行和原國家經貿委共同批准成立的全國信用評級機構,擁有政府監管部門認定的全部評級資質,同時也號稱自身是第一家向全球提供國家信用風險信息的非西方國家評級機構。

今年4月,中國國新正式戰略重組大公資信,重組後中國國新持股58%,大公資信成為其控股子公司。資料顯示,中國國新於2010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成立,由國務院國資委代表國務院履行出資人職責,2016年初被國務院國有企業改革領導小組確定為國有資本運營公司試點的兩家中央企業之一,是在國家授權範圍內履行國有資本出資人職責的國有獨資公司,是國有資本市場化運作的專業平臺。

大公資信在去年被罰之後,出現了一些員工離職、客戶流失的現象。《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中國國新入主之後,大公資信原有的管理層也發生了更替,原董事長關建中等人退出,呂柏樂擔任董事長、總經理。

如今評級業務雖然全面恢復,但大公資信面臨的挑戰和市場環境已經發生了一些變化。

今年1月,中國人民銀行營業管理部發布公告,對美國標普全球公司(S&P Global Inc.)在北京設立的全資子公司——標普信用評級(中國)有限公司(下稱“標普中國”)予以備案。同時,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亦公告接受標普中國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開展債券評級業務的註冊。這標誌著標普已獲准正式進入中國開展信用評級業務。

穆迪、惠譽也都籌劃將直接進入中國市場。

今年7月,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辦公室宣佈了一系列金融業進一步對外開放的政策措施。其中包括允許外資機構在華開展信用評級業務時,可以對銀行間債券市場和交易所債券市場的所有種類債券評級等。

債券市場、評級市場不斷開放,這些意味著大公資信此番“重出江湖”,不但要面對國內同行的競爭,還要面對外資評級對手。大公能否重塑品牌、奪回市場份額、贏得行業地位,都還是一個未知數。

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