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第三次看,強烈推薦收藏

這篇文章第三次看,強烈推薦收藏

這篇文章一直收藏在印象筆記裡,叫做《認知三部曲》,作者是獵豹 CEO 傅盛。

它從理性的角度,分析了一個讓人焦慮的問題:為什麼人和人會有如此大的差距?

下面是自己的閱讀筆記。

01 一個故事

在寫筆記之前,先說一個故事。

工作以後,有一個感受特別強烈,那就是重新定義「努力」。

在我們的既有價值觀裡,努力是一個褒義詞,它代表著「勤勤懇懇」,表現是每天第一個來,最後一個走,加班無怨言——恩,這是美德。但是,一位朋友公司在裁員時,竟然首先就把內部的這位員工裁掉。

為什麼?

他們領導給出的理由是:可以在市場上找到很多類似的員工,而且新人還更便宜。

這句話看起來很殘酷,但是成年人的世界只看結果。

既然是裁員,那就是選擇;既然是選擇,那就要看標準。人的效能,必然是最重要的一環。

效能既要看你創造價值的絕對值,也要看你創造價值的獨特性。如果你的價值只是靠時間堆砌而來,那意味著替代太容易。

如果意識不到這一點,那付出就只等於勞作。

這就是認知帶來的差距。它是指南針,方向錯了或偏了,結果便是千差萬別。

02 理解認知

認知是什麼?簡單來說就是認識的活動,具體來看,則是外部信息進來,然後經過大腦的解碼,並形成對信息的判斷過程。

每個人的認知都不同,故有王國維的名句: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我”便是最大的變量,變量的來源就是認知。

傅盛則對認知有更高的判斷,他認為:成長就是認知升級,管理的本質就是認知管理,戰略就是格局和破局。

具體怎麼說呢?

首先,用「不知道自己知道」的態度去認知世界。

人對自己的認識有四種情況,對應了四種認知狀態。

1.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驕傲。

2.知道自己不知道:敬畏。

3.知道自己知道:通達。

4.不知道自己知道:空杯。

在他看來,第四種狀態是最佳的狀態。因為只有保持空杯,才願意接受外界,感知外界。

要達到第四種狀態,則需要做兩種努力:

第一是縮小自己,對應著就是把杯子變大。

第二是看透自己,對應著就是把水倒掉一些。

如何實現?有三個方向:

1.看到價值鏈上的自己,發現原來只是一顆螺絲釘。

2.看到時間軸上的自己,發現原來自己只是時間洪流上的滄海一粟。

3.與競爭對手比照,發現其實自己仍然做得還不夠。

其次,找準「核心點」,並做到「覆蓋」。

認知有高下之分。

高級意味著站位,意味著不是鼠目寸光。如何讓自己更有高度呢?

傅盛的答案是:要構建領導者的認知體系。

“優秀的領導,必須在核心點上擁有覆蓋隊伍的認知體系。”

這裡有兩個關鍵詞,一個是「核心點」,另一個是「覆蓋」。

「核心點」意味著需要了解清楚命門。如果對照項目管理,那麼就是知道哪些是決定項目成敗的關鍵要素,去抓住它,自然事半功倍。

「覆蓋」意味著掌握,甚至是精進。既然知道了哪些是核心點,那就需要將大量的時間花在這上面,併成為該領域的專家。

這本質上,還是要從價值鏈上找答案。舉個例子,做自媒體,它包括了運營,包括了排版,包括了內容。裡面的核心點肯定是「內容」,如果不能在這上面達到精進,其他地方做得再好,也難以說是優質。

最後,基於以上認知,做到更全面的管理。

如何才能找準核心點,並做到覆蓋?

有三個方向:信息、時間和人。

信息對應的是輸入。如果沒有足夠的輸入,人就是坐井觀天,難成氣候。

其次是時間分配。如果大量的時間都在瑣事上,沒有獨立出特定主體的刻意練習,也只能停留在紙上談兵上。

最後是找準人。要專注,就意味著要捨棄。舍不是丟,而是找到對應的人來接。安排工作,制定目標,做好管控,輸出結果。

如此,便讓自己實現了認知升級。

傅盛的思路,整體是從自我的理解出發,然後找到所處崗位和行業的位置,繼而反饋到自我的發力點,最後通過戰(專注)和略(捨棄),來實現認知升級。

03 個人感受

我們都難免會進入到某種舒適區,只要做好分內事,就感覺上能安枕無憂。新遇到挑戰,反而會覺得是加量不加價,心生牴觸。

但是,認知能力高的人,面對挑戰,會去思考它帶來的能力提升點,它在自己職業生涯的助力情況,繼而做到有「專注」的發力。

在發力過程中,儘量去獲取更多信息,做好任務分工,最後保證事情圓滿完成,自我也完成迭代。

如此,便是高階人士的認知邏輯。

- 更多值得一讀的文章 -

这篇文章第三次看,强烈推荐收藏

- 工作之後,到底要不要搞副業?-

这篇文章第三次看,强烈推荐收藏

- 一張圖引發的兩千字思考 -

这篇文章第三次看,强烈推荐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