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醫門讀何書,且看當代大家怎麼讀

初入醫門讀何書,且看當代大家怎麼讀

何任:在上小學之初,父親就讓何老誦讀《湯頭歌訣》《藥性賦》《醫學心悟》等醫學入門著作,有些則是要求出口背誦。父何公旦,當時名醫,譽滿江南。何老醫學得自家傳。

方和謙:從初中起,方老就參加了父親在家辦的中醫講習班三期,學習了《醫學三字經》《藥性賦》《湯頭歌訣》《醫學心悟》《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醫學專著,從不理解的背誦起步,到漸漸理解其中醫理的深奧,在反覆的誦讀學習中,從少年之時,方老就打下了堅實的中醫理論基礎。

李輔仁:出生於一箇中醫世家,幼年曾讀私塾,少年時一邊在學校讀書,一邊隨父兄學習中醫,誦讀《醫學三字經》《藥性賦》《湯頭歌訣》《瀕湖脈訣》等中醫啟蒙教材及《內經》《傷寒雜病論》《本草經》等中醫經典,父兄診務繁忙時還經常幫忙抄方。

張琪:出生於中醫世家,曾祖父岐聲公、祖父張文蘭公均為樂亭名儒,精於岐黃,尤擅外科,精通祖國醫學典籍,教書行醫,在當地頗有聲望。受家庭薰染,6歲在祖父的指導下,讀經史《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等。

張學文:出生於陝西省漢中市一箇中醫世家。自幼耳聞醫道,日染家學,深得其父張致東先生(字金山,漢中名醫)嫡傳。十六歲時已能熟誦《脈經》《本草》,並已覽學《內經》 《傷寒論》等醫籍,深得中醫之要旨,十八歲時經當地政府考試批准,懸壺故里。

張鏡人:先生醫學世出身,從小即由家族中人延請名師精心教導。四歲時,先生進入家族私塾習誦《三字經》《千字文》等入門書籍並開始練習書法。九歲起,父親張益君聘請陳琴溪老師教授其古籍文學,三年內修畢《幼學瓊林》《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著作。十二歲時開始接觸醫學,家中延請2位老師分別教授文學和中醫學。先生上午跟隨徐慕郭(清代貢生)學習《尚書》《禮記》《春秋》等書籍,下午則由沈墨仙(中醫學家)教讀《醫學三字經》《藥性賦》《湯頭歌訣》《本草便讀》《成方便讀》《瀕湖脈學》《醫宗金鑑》等醫學古籍。 隨著時間的推移,先生在徐慕郭老師的指導下習完了《詩經》《易經》《古文觀止》等書籍,還選學了唐宋八大家文集及詩詞歌賦。對古漢語、古文學的廣泛涉獵,使先生具備了良好的古文學素養,併為其學習和領會中醫古籍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先生師從沈墨仙系統學習了《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瘟疫論》《溫病條辨》《本草求真》等醫學典籍、瀏覽了《東垣十書》《丹溪心法》《溫熱經緯》、《景嶽全書》等眾多醫學著作。系統的學習,為先生以後的醫學之路打下了紮實的中醫基本功。這種“文、史、哲與醫學的統一”、“博與專的統一”的治學方法,為張氏日後成為一代名醫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張家對子弟學醫要求十分嚴格,除了要熟練掌握中醫理論外,更重視臨證,主張在“臨證中積累實踐經驗,在實踐中深化理論認識”。先生從少年時起即跟隨長輩抄方。1941年起,先生開始單獨隨父侍診,每天白天侍診,晚上由父親督課。在父親的指導下,先生又先後學習了《四診抉微》《臨證指南醫案》等醫籍,同時反覆習誦《傷寒論》《金匱要略》等經典名著。

郭子光: 郭老在幼年攻讀之餘,父親即開始教以誦讀家傳之《傷寒歌括》《溫病百言》《藥性六字經》《驗方歌訣》以及陳修園《醫學三字經》等書,郭老認為這些中醫啟蒙類的書至今仍對自己有幫助,可信口大段背誦。這樣耳聞目濡,又從小開始了中醫的啟蒙教育,心靈中早已立下矢志岐黃之願。

程莘農 :他在"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的這種我國古代知識分子樸素的為民意識指導下,在程莘農11歲那年,便開始教幼子讀《黃帝內經》《醫學三字經》《藥性賦》一類名著,也就在那一年,程莘農走上了學醫之路。16歲時,拜溫病大家陸慕韓為師學習中醫,同時還繼承了陸老在溫病、內科、婦科等雜病方面的豐富經驗。

路誌正:路老伯父路益修為家鄉名醫,清末秀才,父親亦粗通醫道。家境的薰陶,使路老幼年即酷愛醫學。弱齡之時,父親即口授《千家詩》《醫學三字經》等。六歲入學,業餘時間更囑路老背誦《藥性賦》《湯頭歌決》等入門書籍。後考入高小,因經濟拮据而輟學,隨從伯父學醫。伯父深知中醫古籍文義深奧。有些字多音多義,通假字甚多,且無斷句,學習經典首先要過好文字關。若無堅實的古文基礎,則難以登堂入室。除他個人教讀《四書》《古文觀止》等書外,並請清末秀才陳宣澤先生教授《詩經》和《易經》。由於古文枯澀難懂,尤其是易經中的句子,有的是一字一句,讀起來既不順口,又不易記憶,不負產生畏難情緒,偶爾偷空玩耍,伯父即以《荀子·勸學篇》和宋濂《送東陽馬生序》教路老,以激發路老的自學毅力。

顏正華 :求學期間,顏教授師從江蘇武進著名儒醫戴雨三先生。戴先生滿腹經綸,翩翩古儒,除熟諳文學、歷史外,還在中醫藥學方面有著頗深造詣。他見顏正華聰穎好學,年少有志,很是器重,顏正華也與戴先生朝暮相隨,聆聽教誨。戴先生每以親身經歷啟發教導顏正華,告訴他"不為良相,便為良醫",要為民獻心盡力,解除疾苦。這些觀點對年少的顏正華影響很大。 1937年2月,顏正華先生拜孟河學派第三代傳人,名醫楊博良先生為師,在三年的跟師學習中,他系統學習了《內經》《難經》《金匱要略》《溫病條辨》《本草綱目》《瀕湖脈學》《藥性賦》等幾十門功課。他夜以繼日苦讀經典,勤習臨床技藝,並隨師臨證體驗觀察,遂逐漸心悟,日有體會,盡得楊氏真傳。

劉柏齡:劉老從五歲時起,在祖父的教導下讀書、識字、寫字,即學文、又學醫,諸如《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四百味》《藥性賦》《湯頭歌訣》等,待到七、八歲時,不僅能熟讀以上六本書籍,同時又繼續學習《中庸》和《瀕湖脈學》等。每天除了按時去學校讀書外,還堅持在叔父的督促下,攻讀醫書,不時地隨叔父診病、採藥、製藥等實踐活動。 真正踏上學醫之路,在其16歲那年從偽滿國高畢業,雖然有點醫學入門的知識,會念書、會背書,但其內容還沒完全理解,劉老的叔父就開始的指導其,開始學習《醫宗金鑑》這是集清以前醫學之大成的一部鉅著,是學醫、從醫的必讀書籍,其中首先要讀《正骨心法要旨》《外科心法》以及《兒科心法》”。接著又逐步的學習《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本草備要》《溫病條辨》和《瀕湖脈學》等。

段富津: 在他剛過童髫之年,便隻身離家,到二十里外的五站鎮拜師學醫,師從當地著名老中醫曲培文,曲老自幼熟讀各家經典,審因辨證入微,用藥喜用寒涼,注重脾腎,擅治各種內科疑難雜症和溫熱病。段富津教授在曲老的嚴格教導下,始讀《四百味》《藥性賦》《瀕湖脈學》《湯頭歌訣》等入門醫書,以奠醫學之基。繼而,隨師應診,先認舌脈,隨識方藥。同時,閱讀《醫宗金鑑》臨床各科,進而熟讀《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以及《黃帝內經》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