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一哭就喂奶,过度喂养有风险

不论是母乳亲喂亦或是奶瓶喂养,都有可能遇上一不小心就给宝宝过度喂养的情况。过度喂养并不是好事,它对宝宝会有什么影响呢?

一、过度喂养有什么危害呢?

不要一哭就喂奶,过度喂养有风险

1、肥胖

婴儿时期肥胖的孩子,很有可能在儿童期、青少年期和成年期继续肥胖。所有国家的婴幼儿肥胖的流行率都在上升,其中,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上升速度最快。全球超重或肥胖儿童的数量从 1990 年的 3100 万增加到 2015 年的4200万。

2、成年后更容易面临各种健康问题

伴随儿童肥胖而来的,是数种健康并发症、糖尿病和心脏病等疾病的早发、成年期持续肥胖和非传染性疾病风险加剧。超重和肥胖的4200万五岁以下儿童中,几乎有四分之三生活在亚洲和非洲。肥胖可影响儿童当下的健康、受教育程度和生活质量。患有肥胖症的儿童很可能到成年仍然保持肥胖,面临发展成为严重 的非传染性疾病的危险。

3、消化吸收不良

婴幼儿的消化系统还没有发育成熟,要去消化超过自身消化能力的食物,对于娇嫩的身体来说是一种负担,也是一种隐患。大人吃撑了,吃多了会不舒服,难道小孩子就不会么?

二、为什么会过度喂养?

一方面跟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有关,觉得小孩子吃得白白胖胖的,就是养得好,能吃就是福。喂奶的时候不把奶瓶里最后一滴奶喝完或是碗里最后一口辅食吃完,长辈都会觉得孩子这顿没吃好。如果是吃得干干净净,则是会特别为宝宝开心,吃得太棒了!家长带着宝宝出门遛弯的时候,隔壁邻居大妈大婶看到了,夸一句“你们家宝宝带得真好哎,长得那么胖!”保管家里的祖辈们开心得眉开眼笑。

不要一哭就喂奶,过度喂养有风险

尽管这是长辈们爱宝宝的一种方式,但还是并不就一定是对的。所以作为宝宝的家长,还是要多跟长辈沟通,大家初衷都是为了孩子好,目标都是一致的。

另一方面则是跟家长们对于宝宝的饥饿判断不准确,以及不知道孩子吃多少是够了有关系。还有许多家长为了能够更清楚知道宝宝到底一餐吃下去多少,而刻意把母乳挤出来瓶喂的。

三、怎么知道宝宝饿了?

是不是戳戳嘴角,宝宝要是转头过来做出吮吸舔舌头的动作,就说明是饿了呢?

其实并不一定哦。当有物体碰触到婴儿的嘴角,她会试图寻找到物体来源并做吸吮的动作,这种行为被称作“觅食反射,是新生儿无条件反射中的一种。该反射3~4个月后会逐渐消失。也就是说,这是新生儿的本能,并不能代表她有这样的反射就说明她是饿了。

哭就是饿吗?饿的征兆是什么?

不要一哭就喂奶,过度喂养有风险

宝宝有可能会被饿哭,但是哭并不就代表宝宝饿了,有很多原因都可能会让宝宝哭,甚至有些宝宝还会被自己放的屁给吓哭。光凭哭这一点来判断,宝宝是不是饿了,可不够。

而且往往等到宝宝已经饿哭的时候,通常她已经非常饿了,这时候情绪很不好,喂起来反而不容易,而且因为哭吸进去更多空气,更容易溢奶。

哭不一定是饿,觅食反射也不一定是饿。

四、怎么知道宝宝是不是吃够了?

1、观察宝宝尿便量情况。一般来讲,婴儿每天能尿湿5~6个纸尿裤,就说明婴儿是能吃饱的。

2、通过观察宝宝的生长发育情况,记录生长曲线表来检测宝宝的体重、身长、头尾的增长情况。如果生长发育正常,就说明宝宝的摄入是足够的。

3、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和情绪。当然这也不是评判奶量摄入是否足够的唯一标准,可以作为参考。

五、如何预防过度喂养?

1、介绍适当的辅食,避免添加糖或甜味剂的使用;

2、回应性喂养,以鼓励婴儿幼儿食用多种多样的健康食品;

3、不应给婴幼儿喂食高糖、高脂肪和高盐食品和饮料;

4、不同年龄段儿童每份食物的适当分量。

养育孩子不是件轻松简单的事情,但也不必过分小心。多看看孩子的真实需求,而不要以大人的需求来代替孩子的需求,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核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