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前幾周很重要,新手爸媽遇到這些情況不要慌

寶寶剛出生,他們的器官都沒有完全發育成熟,身體會不停地變化,不停地成長,有很多變化。很多媽媽詢問,怎麼樣判斷寶寶是否健康?

新生兒前幾周很重要,新手爸媽遇到這些情況不要慌

判斷新生兒寶寶是否健康的十大標準

1.從媽媽肚子裡出來後,先啼哭,用肺呼吸,出生兩週內每分鐘呼吸40~50次;

2.新生兒出生後標準體重在3~4公斤左右,少於5斤屬於低體重兒;

3.新生兒正常脈搏在120~140次;

4.新生兒出生24小時之內會排尿,但是如果第一週內每日排尿30次以上,則表現異常;

5.寶寶出生48小時內胎便為墨綠色,無氣味,吃奶2~3天后為黃綠色的便便,堅持母乳餵養的寶寶排洩為黃金色的軟便便,如果配方奶餵養的寶寶便便較為乾燥,增加輔食後,便便會變得粘稠;

6.新生兒出生後體溫在36~37.5度;

7.新生兒出生後2~7天會出現皮膚微黃,黃疸消退後膚色會正常;

8.新生寶寶看到光線,眼部會有反應;

9.寶寶出生後就會有吮吸、伸舌、擁抱等身體反射動作;

10.3~7天后,寶寶的聽覺逐漸變強,聽到聲音後會有眨眼等動作。

新生兒前幾周很重要,新手爸媽遇到這些情況不要慌

新生兒的反射功能

寶寶出生後,就會具備一些反射功能,隨著年齡的增長大多數反射動作會消失,如果依然存在,則會提示寶寶腦部有可能有病變,需要及時就醫。

1需要引起注意的反射功能

巴巴啃:將拇指分別按壓寶寶兩側手掌心時,寶寶嘴巴會張開,向前低頭,並且伴隨閉眼的動作。6周後會逐漸消失,如果4個月的時候仍然有這種反射動作,有可能是腦部病變;

覓食反射:食指觸碰寶寶一側臉頰時,寶寶的腦袋會轉過來張開嘴巴,是為了覓食產生的反射動作,如果6個月後還有這種反射動作,則說明腦部有病變的可能;

暫時性反射:新生兒清醒狀態下,媽媽抱著寶寶,讓他的左臉頰觸碰乳頭,寶寶會面向乳頭方向開始吮吸,隨著寶寶年齡增長,中樞神經發育完善,就會逐漸消失。

2遇到某些情況觸碰的擁抱反射

當寶寶聽到大的聲音或者被爸爸媽媽改變姿勢時,他們會張開雙臂,伸開手指,上肢呈擁抱的狀態,有的時候還會伴有哼哼唧唧的聲音。

3小手握持的反射

媽媽把小指放在寶寶的手心,並按壓手掌,他們會緊緊握住媽媽的手指,引起抓握反射的動作。正常情況下2個月會消失。

新生兒前幾周很重要,新手爸媽遇到這些情況不要慌

新生兒寶寶的6種變化


新生兒前幾周很重要,新手爸媽遇到這些情況不要慌

1體溫變化大

寶寶的皮下脂肪較薄,容易散熱,體溫調節功能欠缺,隨著溫度的變化體溫也會變化,有的寶寶在出生的5天內,會出現暫時性發燒狀態,這是由於水分不足,體溫會突然升高到38度。新生兒不僅要注意天冷保暖,還需要天熱通風補充水分。

2綠色便便

寶寶在3~5天內,會出現暗綠或者黑褐色的胎便,這是因為寶寶在媽媽肚子裡吃了羊水、腸粘膜,所以在出生後就會排洩這些物體,5天后,寶寶的便便就會變為土黃色。

3呼吸不規則

出生2~3天的寶寶,呼吸頻率大概是每分鐘23~30次,因為寶寶的喉頭較軟,呼吸時一部分會變形,變窄的那部分喉頭還會發出聲音。

新生兒前幾周很重要,新手爸媽遇到這些情況不要慌

4生理性黃疸

寶寶出生2~3天出現黃疸,4~7天時較重,14天左右可以消退,有些早產兒會持續一個月左右。寶寶膚色偏黃,但是不會有其他症狀。如果寶寶出現嗜睡、不喝奶、反應遲鈍等現象,就要考慮是否有病理性黃疸,需要及時就醫。

5小便次數多

寶寶在出生一個月內,小便次數會比較多,且每次的量較少,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器官的發育成熟,小便的量會逐漸增多。

6蜷縮一團

新生兒常會有小腿彎曲、腳心內翻,四肢呈現蜷縮狀態,與在媽媽的子宮內姿勢類似,大概滿月後就會逐漸消失。

七大異常狀況

新生兒前幾周很重要,新手爸媽遇到這些情況不要慌

1溼疹(奶癬)

寶寶出生14天后,面部、四肢、會出現紅點,由於溼疹會感覺到皮膚瘙癢,寶寶還會經常哭鬧或者揉搓溼疹處。寶寶溼疹的主要原因是消化功能不成熟,不能夠完全消化奶中的蛋白質,所以會產生溼疹現象。一般情況下不需要治療,嚴重情況下需要及時就醫。

2紅臀(尿布疹)

寶寶墊尿布的臀部出現皮膚髮紅、水腫現象。原因有可能是拉粑粑或者尿尿引起的皮膚敏感,或者是對尿不溼較為敏感引起的。一旦寶寶出現尿布疹現象,需要及時清洗臀部,更換尿布,嚴重時需要及時就醫。防止細菌通過皮膚進入寶寶血液,引起不良後果。

3體重沒有增長

新生兒體重一般在2.5~4kg以上,出生3~5天后,體重一般會減少140~250g。然後出生10天內恢復體重,以後每天會增加30~50g,如果不增加,反而下降的話,很有可能是餵養不當或者身體有其他疾病。

新生兒前幾周很重要,新手爸媽遇到這些情況不要慌

4產瘤

寶寶出生後,後腦勺會有一個“包”,柔軟且按壓時會凹進去。這個包是因為寶寶出生時,在產道中擠壓所致,導致局部血壓循環不暢,從而引發皮下水腫,這種情況會自行消失。

5血腫

由於寶寶胎位不正,在分娩的時候,胎頭受產道骨性突出壓迫,或者產鉗牽引損傷,會造成頭顱血腫現象。隨著時間增加,血腫部位可逐漸被吸收,如果大的血腫就會導致黃疸,需要及時就醫。

6肚臍突出

寶寶由於腹部肌肉發育不完全,當腹部壓力增大時,肚臍窩處就會有隆起現象,2歲內會逐漸好轉。

7不同信號的啼哭

寶寶的哭泣是與外界交流的正常現象。可以增加肺活量,促進新陳代謝。不同的哭聲也暗示著寶寶不同的生理需求。

需要吃喝:用手指或者乳頭去觸碰寶寶的嘴巴,如果張嘴,或者含住乳頭停止哭聲,則證明寶寶餓了或者渴了;

困了:如果寶寶正在睡覺,因為周圍的環境聲音嘈雜而啼哭,證明寶寶還想繼續睡覺,應當讓他們安靜下來,輕拍背部,讓他們安靜入睡;

鼻子不通氣:當寶寶哭鬧時,並且伴有較為粗重的喘息聲,或者室內通氣較為乾燥時,可以考慮寶寶是不是鼻子中有鼻痂,讓他們覺得呼吸不暢。可以拿柔軟的溼棉籤幫助寶寶清理鼻痂,保持溼潤暢通。

肚子脹:如果寶寶腹部比較鼓,可以把他們抱起來輕拍背部,幫助他們打嗝,將吸奶時進去的空氣排出來。

身體不適:如果寶寶哭鬧不止,並伴隨流鼻涕、腹瀉、嘔吐、發燒等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新生兒前幾周很重要,新手爸媽遇到這些情況不要慌

如何聽懂寶寶的暗語

美國華盛頓大學護理學院的教授凱瑟經過一系列研究,發現寶寶的肢體語言是表達自己需求的主要途徑:

我餓了:寶寶嘴巴有吸吮的表現,輕觸嘴角時會張嘴,如果寶寶在餵奶的時候還在睡覺,可以暫時不要打擾。根據凱瑟的研究理論,母乳的寶寶比奶粉的寶寶睡眠時間更長。

吃飽啦:寶寶將媽媽的奶頭推開、或者推開奶瓶,把頭轉到另一邊,且四肢表現出舒適、愉悅的狀態,則可以停止餵食。

我要玩耍:寶寶表情微笑,睜著眼睛看著媽媽,四肢活動。那麼媽媽可以跟寶寶說話,或者幫他們活動一下小身體。

我要睡覺:打哈欠、頭靠在一邊,證明寶寶想睡覺了,儘快把寶寶放置在舒服的地方,讓他們儘快入睡。

新生兒前幾周很重要,新手爸媽遇到這些情況不要慌

參考文獻:

【1】斯蒂文•謝爾弗, 池麗葉. 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M]. 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2.

【2】金琳琳. 童笑梅. Benitz W E . 美國兒科學會關於足月健康新生兒留院觀察的實踐指南介紹[J].中華新生兒科雜誌, 2016, 31(6):480-480.

【3】李秋平, 封志純, LIQiu-ping, et al. 美國兒科學會最新新生兒黃疸診療指南[J]. 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誌, 2006, 21(14):23-26.

新生兒前幾周很重要,新手爸媽遇到這些情況不要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