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客流量是如何计算的呢?



地铁客流量是如何计算的呢?

我们经常看到地铁的官方微博会公布上一日的客运量或者某个阶段的日均客运量,但这个客运量是如何得出又意味着什么?公布有600万客流量是否代表有600万个人乘坐了地铁呢?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地铁客流量的计算。

1.常见的客流统计

先说一下日常地铁的客流统计,一般统计三个数据:进站客流、出站客流、换乘客流。而有这三个数据累加统计的有三个量:客运量、集散量、乘降量,统计周期一般多以日为单位。一般地铁对外发布的客运量是进站客流与换乘客流之和得出,不再累加出站客流;而集散量则为进站客流加出站客流,乘降量为进站客流、出站客流、换乘客流的总合。

2.车站、线路、线网的日客运量计算

1)非换乘站日客运量

即本站的日进站客流总数,车站的日进站客流包括闸机进站数加上边门进站数(使用纸票进站或使用符合免费乘车条件证件进站),一般由于边门进站数一般较少,现在的各个地铁一般不再累加此项数据,直接采用SC系统内的日进闸机验票次数作为进站客流,该数据即为该非换乘站的日客运量。

2)换乘客流

乘客在整个坐车的过程中换乘的次数都计入换乘客流。至于换乘客流,假设某站为A线与B线换乘站,则该站的换乘客流由两部分组成,A线换B线客流加B线换A线客流,三线换乘站同理。值得注意的是此换乘客流的计算只统计站内换乘,及无障碍换乘;出站后的有障碍换乘(例如三号线与APM线的换乘)不计入换客流。

  • 关于换乘客流的计算:
    换乘客流的计算不像进站客流那样,由机器数据直接得出,换乘客流都有计算模型的,最开始使用的有
    最短路径法最少换乘次数法
    所谓的最短路径法,通俗点解释就是,假设一名乘客从某线的A站进站,从另一条线的B站出站,那根据模型默认该名乘客按最短路径乘坐地铁,期间乘坐时间是最短,但中途可能经过三、四个换乘站。最短路径的实现是用迪杰斯特拉算法实现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百度一下了解。
    所谓的最少换乘次数法,通俗点解释就是,假设一名乘客从某线的A站进站,从另一条线的B站出站,那根据模型默认该名乘客按最少换乘次数的路径来乘坐地铁,可能期间只换乘一次,但比最短路径多坐了半小时的地铁。
    当然前面的两种模型在地铁只有较少线路还未形成线网时数据比较准确,有一定的参考使用价值,但乘客毕竟是活的,尤其是当地铁的线网越来越大,同样一个目的站,换乘方式可能千奇百怪,有多种选择,再使用这两种单一的模型就显得十分不合理,比如使用最短路径法就会出现多次换乘(可能超过3次)的情况,与乘客实际出行的路径出入很大。现在,一般采用的是比较科学的综合清分模型,例如广州地铁,就是通过对OD站点间多条有效路径分配比例(第一个比例)和每条路径中各线路的分配比例(第二个比例)综合得出各线路的清分权重,以此来计算换乘客流,而这两个比例的选择是通过大量的采样得出的。

3)换乘站日客运量

假设某站为A线与B线换乘站,则该站的客运量为A线所辖日进站客流总数加 B线所辖日进站客流总数再加换乘客流。

地铁客流量是如何计算的呢?

一般换乘站包括AFC、信号等各类设备都分线路进行管辖。例如广州地铁客村站作为三、八号线的换乘站,其A/D、B/C口下来的进站客流多数通过的是八号线的进闸机计为八号线的客流,每日约6万左右;而北端站厅中部羊城通客服中心位置对应的四台进闸机客流才计为三号线客流,每日仅有几百人左右,所以目前三号线的实际客运量要比公布的客运量多好几万。

4)单线日客运量

一条线路的日客运量等于线路所辖车站的总进站客流加上所有邻线换乘本线总换乘客流。

地铁客流量是如何计算的呢?

例如要广州地铁1号线的客运量就等于1号线16个车站的进站客运量加上7个换乘站内其他线路换乘1号线的客运量。

5)线网总客运量

即每日地铁官方微博发布的客运量,即为线网所辖所有线路客运量的总合,由线网所有进站客流量与换乘量的总合计算得出。

经过上面的介绍,现在你再看看这些官方微博和新闻报道的客运量情况是不是有了更深入点的理解了呢。

广州地铁官方微博截图:

地铁客流量是如何计算的呢?

上海地铁总客流1034.2万人次创历史新高换乘达434万人次(图)_网易新闻中心

地铁客流量是如何计算的呢?


最后分享一下广州地铁客运量数据(2014年12月31日):

地铁客流量是如何计算的呢?

广州地铁客流排行榜:



地铁客流量是如何计算的呢?

与国内其他地铁对比,大家感受下大广州地铁的温暖和热闹:

地铁客流量是如何计算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