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教父”施正榮:大起大落的背後是經濟發展的縮影

“光伏教父”施正榮:大起大落的背後是經濟發展的縮影

1999年,一箇舊世紀將要結束,一個新千年即將來臨。這一年,澳門迴歸,馬雲創業,但還有一件小事,一個留澳洲博士、專攻太陽能技術的靦腆小夥回國了,他就是被稱為光伏教父的施正榮。

創業

海外留學回國,一開始總是要碰壁的,施正榮也是如此。不過在命運女神的眷顧下,一年之後施正榮就遇上了貴人——無錫市原經委主任李延人,兩個人一見如故,決定合作創業。二十年前,博士是個稀罕物,更別說是海歸博士,因此在高學歷光環與李延人的運作下,他們的創業得到了無錫市政府的助力——獲得了600萬美元的融資,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2000年,中國經濟尚未走出亞洲金融危機之後的困境,市場需求整體疲弱,因此創業之初的尚德主攻的是出口方向,礙於資金所限,只能主攻太陽能多晶硅電池的單一方向。次年,尚德的產能還在建設,他們就迎來了一個好消息——中國加入WTO,對外貿易的大門打開了;而西方世界正在推行清潔能源,光伏市場迎來爆發;2004年德國《新能源法》正式出臺,推動整個行業的規模上了一個新的臺階,這是所有光伏企業的高光時刻,不久後尚德的銷售收入達100億美元,躋身世界光伏行業前三強。

尚德的成功,是這個時代的縮影,借WTO之力發展出口型產業,帶動了一大批沿海地區企業的大發展,也帶動了全國範圍內的人口大流動,無數人南下打工,也正是這些離家就業的人口,為整個外貿出口產業提供了極為廉價的勞動力——全方面的價格優勢,才是這些企業成功的關鍵。

上市

2005年底,成立五年的無錫尚德在美國紐交所成功上市,次年施正榮以186億元的身家成為了名噪一時的“中國首富”。成功為施正榮帶來的還不止是財富,還有“光伏教父”的光環,這不可避免的讓施正榮膨脹了——在無錫新區修建尚德電力總部,建起一整面全球面積最大的太陽能電池幕牆,成為了無錫市的標誌性建築;花20萬美元包一架公務機去參加達沃斯論壇,和美國副總統戈爾共進午餐,和查爾斯王子談合作,請了6個保鏢貼身保護自己和家人;給自己買了近十輛頂級豪車,包括三輛雷克薩斯,一輛寶馬,一輛奔馳S600,一輛頂級賓利,一輛路虎,一輛沃爾沃,見不同的人就開不同的車。對施正榮的爭議性評價也逐漸出現,他太高調、太張揚了,對誰說話都不留情面,無疑得罪了許多人,甚至是大多數人。

上市造就的財富神話遠不止施正榮一人,還記得2005-2007的A股大牛市嗎?三年間大盤指數暴漲600%,WTO帶動製造業發展也造就了新富階級,中國出現了一批富起來的人,而這些人成功的共同特性就是——敢賭,敢做;他們還相信自己的成功的主要原因在於自己的能力,此後紛紛為自己出書立傳,如今回頭來看,頗令人深思。

命運女神不僅給人帶來成功,還喜歡開玩笑。施正榮剛剛當上首富沒多久,光伏產業就迎來了拐點:經過連續多年的躍進式發展,2007年中國的太陽能電池產量已經佔世界總產量的三分之一,成為世界第一大太陽能電池生產國,價格不可避免的一路下降,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了。

危機

全球金融危機造成的必然是全球需求的快速下降,依賴對外出口的我國經濟同樣受到了非常大的打擊,2009年,中央出臺了“四萬億”經濟刺激計劃,寄需求於擴大內需,通過發展國內市場來渡過難關。因此,原本應當受到極大打擊的光伏產業卻迎來了新的機會,國內的可再生能源迎來了大發展,整個光伏產業都有大量的補貼,此時的尚德依然是明星企業,依然是行業標杆。

然而不同於出口歐盟產品的高標準,國內的標準並沒有那麼高,這極大的降低了光伏產業的門檻,再加上高額補貼的誘惑,一時間全國各地都興起了光伏產能投資高潮,全中國有600多個城市把光伏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僅僅浙江就有光伏企業205家,如此高密度的競爭,對行業來說並不是件好事。在產品價格與利潤的共同高速下降後,2010年,尚德首次在主營業務上出現了虧損。

在國內市場上失利的尚德能源,原本寄希望於逐漸復甦的海外市場,然而現實是殘酷的,在中國光伏產品的急速降價之後,2011年美國和歐洲開始對中國光伏產業開展反傾銷反補貼的“雙反調查”,尚德的海外市場也保不住了,到了2012年,尚德的頹勢已無人可以挽救,股價也從頂峰的90美元一路跌破1美元,施正榮的財富隨風飄散,一個因時代而起的人,因為另一個時代的開啟被打回了原型,無奈之下施正榮辭去了尚德CEO、董事長的職務。

多重危機之下,尚德何去何從?畢竟尚德是光伏產業的標杆企業,雖然面臨危機,但仍然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前景,因此無錫政府是願意出手挽救尚德的,但是隨著政府體制的改革,如今的政府不再是當年那個無所顧忌的政府,注資前政府提出了要求:需要施正榮以個人資產做擔保。然而此時的施正榮早已不是當年的靦腆少年,面對政府的合理要求,他反而以職工就業為藉口,拒不擔保。最終,中國光伏的傳奇企業在2013年陷入了破產重組。對於施正榮個人的爭議也在此達到了頂峰,因為無論在企業員工、地方政府、上下游供應商的眼中,是施正榮自己放棄了搖搖欲墜的尚德,作為企業創始人,怎麼可以就這樣轉身離去呢?

對於此事,許多年後施正榮自己的解釋是:沒錢。但是這個解釋無疑是蒼白的,在尚德破產風波中被傷害的人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原諒他。另一方面,施正榮本人也無法理解,光伏產業好不容易盼來了國內的大發展,尚德怎麼就倒了呢?而這樣的情況不僅僅是個例,在出口型經濟轉向國內投資的過程中,不僅是產品需求出現了變化,更重要的是經營模式出現了本質的變化。畢竟出口型經濟依賴的是中國的低成本優勢,而國內市場的競爭就沒那麼容易了,反觀在四萬億大潮中賺到錢的人,他們都敏銳的找到了地方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痛點——政府缺錢,並且利用當時的貨幣寬鬆環境,巧用槓桿,最終不僅賺到了產品的錢,還賺到了投資的錢。

沉寂

尚德破產了,施正榮去哪了?有消息說他回到了澳洲,這個當年他學習光伏的地方。而在國內,光伏行業再起波瀾,集中式光伏市場日益白熱化,一個新的市場出現了——分佈式光伏。眾所周知,國內電能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而水、風、光、熱等可再生能源則大量分佈在西部地區,產能與需求存在巨大矛盾,這也是可再生能源不能夠市場化的主要原因。因此,能夠廣泛利用各種設施、在貼近用能需求的用戶附近佈置光伏電站,就成了最有經濟效益的方式,不僅經濟效益佳,補貼也更多。

在過去十幾年間,中國光伏發電成本下降了90%以上,中國光伏累計裝機已位居全球第一,中國企業在光伏產業鏈上全面佔據top10的引領位置,即使補貼日益減少,光伏本身的競爭力也在加強,更重要的是光伏產業實現了全面國產化,中國製造崛起了。此時行業的狀況與過去大不相同,不再是單純依賴國外市場的供貨商,也不再是簡單粗暴的高槓杆、高週轉運轉;中國的經濟本身發生了質的變化,製造業迴歸本源——誰真正做的好產品,誰才能擁有市場。

迴歸

與許多經歷複雜的企業家不同,雖然飽受爭議,但施正榮本身的技術背景是毫無爭議的。2016年底,施正榮參加了央視《對話》欄目,這一亮相引起了業內人的高度關注。人們紛紛猜測他是否真的要回歸,他淡淡的回應:我從來沒有離開過這個行業!

2017年4月,施正榮於澳大利亞以一家名為Energus的公司代表的身份,出席了該公司新產品——eArche的發佈會。eArche是一種號稱採用創新特殊複合材料,將產品的重量和厚度分別降低到傳統光伏組件的20%和5%以下的“晶體硅薄膜組件”。顯然,施正榮仍然具備對行業、技術的戰略眼光,這次他依然選擇了光伏。此後沒多久,一家名叫上邁新能源的企業在上海誕生,根據官網介紹,是由一群業界資深人士所創建並得到太陽能技術專家和企業家施正榮博士的創業指導,其主推產品就是施正榮兩年前推出的eArche,顯然,這次施正榮真的回來了,而此次的產品主打輕、薄、柔、美,極大拓展了光伏應用領域,使其可以廣泛應用於建築表面、汽車和移動電站等場所,意圖明顯,旨在佈局分佈式光伏市場。

光伏產業與施正榮的人生一樣,幾經起落,如今回到原點,準備重新競爭,這與整個大環境的縮影多麼的一致,幾輪週期循環後,中國經濟的發展進入了下半場——如果說上半場是拼機遇、拼運氣,那麼在下半場就需要真正的拼技術、拼實力。而從施正榮的成功與失敗中,我們還能獲得一些寶貴的人生經驗:再好的產品也需要機遇,再彪悍的人生也需要反思;企業需要著眼於產品價值,更要懂得順勢而為;歷史的滾滾車輪,從來不會因為一些小小的阻礙而改道繞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