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教父”施正荣:大起大落的背后是经济发展的缩影

“光伏教父”施正荣:大起大落的背后是经济发展的缩影

1999年,一个旧世纪将要结束,一个新千年即将来临。这一年,澳门回归,马云创业,但还有一件小事,一个留澳洲博士、专攻太阳能技术的腼腆小伙回国了,他就是被称为光伏教父的施正荣。

创业

海外留学回国,一开始总是要碰壁的,施正荣也是如此。不过在命运女神的眷顾下,一年之后施正荣就遇上了贵人——无锡市原经委主任李延人,两个人一见如故,决定合作创业。二十年前,博士是个稀罕物,更别说是海归博士,因此在高学历光环与李延人的运作下,他们的创业得到了无锡市政府的助力——获得了600万美元的融资,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2000年,中国经济尚未走出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困境,市场需求整体疲弱,因此创业之初的尚德主攻的是出口方向,碍于资金所限,只能主攻太阳能多晶硅电池的单一方向。次年,尚德的产能还在建设,他们就迎来了一个好消息——中国加入WTO,对外贸易的大门打开了;而西方世界正在推行清洁能源,光伏市场迎来爆发;2004年德国《新能源法》正式出台,推动整个行业的规模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是所有光伏企业的高光时刻,不久后尚德的销售收入达100亿美元,跻身世界光伏行业前三强。

尚德的成功,是这个时代的缩影,借WTO之力发展出口型产业,带动了一大批沿海地区企业的大发展,也带动了全国范围内的人口大流动,无数人南下打工,也正是这些离家就业的人口,为整个外贸出口产业提供了极为廉价的劳动力——全方面的价格优势,才是这些企业成功的关键。

上市

2005年底,成立五年的无锡尚德在美国纽交所成功上市,次年施正荣以186亿元的身家成为了名噪一时的“中国首富”。成功为施正荣带来的还不止是财富,还有“光伏教父”的光环,这不可避免的让施正荣膨胀了——在无锡新区修建尚德电力总部,建起一整面全球面积最大的太阳能电池幕墙,成为了无锡市的标志性建筑;花20万美元包一架公务机去参加达沃斯论坛,和美国副总统戈尔共进午餐,和查尔斯王子谈合作,请了6个保镖贴身保护自己和家人;给自己买了近十辆顶级豪车,包括三辆雷克萨斯,一辆宝马,一辆奔驰S600,一辆顶级宾利,一辆路虎,一辆沃尔沃,见不同的人就开不同的车。对施正荣的争议性评价也逐渐出现,他太高调、太张扬了,对谁说话都不留情面,无疑得罪了许多人,甚至是大多数人。

上市造就的财富神话远不止施正荣一人,还记得2005-2007的A股大牛市吗?三年间大盘指数暴涨600%,WTO带动制造业发展也造就了新富阶级,中国出现了一批富起来的人,而这些人成功的共同特性就是——敢赌,敢做;他们还相信自己的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自己的能力,此后纷纷为自己出书立传,如今回头来看,颇令人深思。

命运女神不仅给人带来成功,还喜欢开玩笑。施正荣刚刚当上首富没多久,光伏产业就迎来了拐点:经过连续多年的跃进式发展,2007年中国的太阳能电池产量已经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一,成为世界第一大太阳能电池生产国,价格不可避免的一路下降,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了。

危机

全球金融危机造成的必然是全球需求的快速下降,依赖对外出口的我国经济同样受到了非常大的打击,2009年,中央出台了“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寄需求于扩大内需,通过发展国内市场来渡过难关。因此,原本应当受到极大打击的光伏产业却迎来了新的机会,国内的可再生能源迎来了大发展,整个光伏产业都有大量的补贴,此时的尚德依然是明星企业,依然是行业标杆。

然而不同于出口欧盟产品的高标准,国内的标准并没有那么高,这极大的降低了光伏产业的门槛,再加上高额补贴的诱惑,一时间全国各地都兴起了光伏产能投资高潮,全中国有600多个城市把光伏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仅仅浙江就有光伏企业205家,如此高密度的竞争,对行业来说并不是件好事。在产品价格与利润的共同高速下降后,2010年,尚德首次在主营业务上出现了亏损。

在国内市场上失利的尚德能源,原本寄希望于逐渐复苏的海外市场,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在中国光伏产品的急速降价之后,2011年美国和欧洲开始对中国光伏产业开展反倾销反补贴的“双反调查”,尚德的海外市场也保不住了,到了2012年,尚德的颓势已无人可以挽救,股价也从顶峰的90美元一路跌破1美元,施正荣的财富随风飘散,一个因时代而起的人,因为另一个时代的开启被打回了原型,无奈之下施正荣辞去了尚德CEO、董事长的职务。

多重危机之下,尚德何去何从?毕竟尚德是光伏产业的标杆企业,虽然面临危机,但仍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因此无锡政府是愿意出手挽救尚德的,但是随着政府体制的改革,如今的政府不再是当年那个无所顾忌的政府,注资前政府提出了要求:需要施正荣以个人资产做担保。然而此时的施正荣早已不是当年的腼腆少年,面对政府的合理要求,他反而以职工就业为借口,拒不担保。最终,中国光伏的传奇企业在2013年陷入了破产重组。对于施正荣个人的争议也在此达到了顶峰,因为无论在企业员工、地方政府、上下游供应商的眼中,是施正荣自己放弃了摇摇欲坠的尚德,作为企业创始人,怎么可以就这样转身离去呢?

对于此事,许多年后施正荣自己的解释是:没钱。但是这个解释无疑是苍白的,在尚德破产风波中被伤害的人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原谅他。另一方面,施正荣本人也无法理解,光伏产业好不容易盼来了国内的大发展,尚德怎么就倒了呢?而这样的情况不仅仅是个例,在出口型经济转向国内投资的过程中,不仅是产品需求出现了变化,更重要的是经营模式出现了本质的变化。毕竟出口型经济依赖的是中国的低成本优势,而国内市场的竞争就没那么容易了,反观在四万亿大潮中赚到钱的人,他们都敏锐的找到了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痛点——政府缺钱,并且利用当时的货币宽松环境,巧用杠杆,最终不仅赚到了产品的钱,还赚到了投资的钱。

沉寂

尚德破产了,施正荣去哪了?有消息说他回到了澳洲,这个当年他学习光伏的地方。而在国内,光伏行业再起波澜,集中式光伏市场日益白热化,一个新的市场出现了——分布式光伏。众所周知,国内电能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而水、风、光、热等可再生能源则大量分布在西部地区,产能与需求存在巨大矛盾,这也是可再生能源不能够市场化的主要原因。因此,能够广泛利用各种设施、在贴近用能需求的用户附近布置光伏电站,就成了最有经济效益的方式,不仅经济效益佳,补贴也更多。

在过去十几年间,中国光伏发电成本下降了90%以上,中国光伏累计装机已位居全球第一,中国企业在光伏产业链上全面占据top10的引领位置,即使补贴日益减少,光伏本身的竞争力也在加强,更重要的是光伏产业实现了全面国产化,中国制造崛起了。此时行业的状况与过去大不相同,不再是单纯依赖国外市场的供货商,也不再是简单粗暴的高杠杆、高周转运转;中国的经济本身发生了质的变化,制造业回归本源——谁真正做的好产品,谁才能拥有市场。

回归

与许多经历复杂的企业家不同,虽然饱受争议,但施正荣本身的技术背景是毫无争议的。2016年底,施正荣参加了央视《对话》栏目,这一亮相引起了业内人的高度关注。人们纷纷猜测他是否真的要回归,他淡淡的回应:我从来没有离开过这个行业!

2017年4月,施正荣于澳大利亚以一家名为Energus的公司代表的身份,出席了该公司新产品——eArche的发布会。eArche是一种号称采用创新特殊复合材料,将产品的重量和厚度分别降低到传统光伏组件的20%和5%以下的“晶体硅薄膜组件”。显然,施正荣仍然具备对行业、技术的战略眼光,这次他依然选择了光伏。此后没多久,一家名叫上迈新能源的企业在上海诞生,根据官网介绍,是由一群业界资深人士所创建并得到太阳能技术专家和企业家施正荣博士的创业指导,其主推产品就是施正荣两年前推出的eArche,显然,这次施正荣真的回来了,而此次的产品主打轻、薄、柔、美,极大拓展了光伏应用领域,使其可以广泛应用于建筑表面、汽车和移动电站等场所,意图明显,旨在布局分布式光伏市场。

光伏产业与施正荣的人生一样,几经起落,如今回到原点,准备重新竞争,这与整个大环境的缩影多么的一致,几轮周期循环后,中国经济的发展进入了下半场——如果说上半场是拼机遇、拼运气,那么在下半场就需要真正的拼技术、拼实力。而从施正荣的成功与失败中,我们还能获得一些宝贵的人生经验:再好的产品也需要机遇,再彪悍的人生也需要反思;企业需要着眼于产品价值,更要懂得顺势而为;历史的滚滚车轮,从来不会因为一些小小的阻碍而改道绕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