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特赦后,溥仪与杜聿明首次下江南,为何一路上流泪不止?

jyz111


中国历史上出了很多个皇帝,有的皇帝一生创造无数奇迹,被我们后人称为千古一帝,有的皇帝一生劣迹斑斑,可以说是遗臭万年了。但纵观古代多位皇帝,我觉得最可怜的要数傅仪了。他一生当过三次皇帝,又三次被废,可以说是身与心都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当初做皇帝没有人问他的意见,被废也同样无人问他意见,可以说是活得很憋屈了。作为一个男人,他是憋屈的,因为他不能人道。是的,我们查阅历史就可以发现他是无后的。他这一生当过皇帝、做过傀儡、也曾是战犯。如此天高地别的身份差别,他都当过,可以说是饱经世间风霜了。


㈠ 乐的泪水

他被特赦后,为何一路上会泪流不止?要知道“男儿有泪不轻弹”,怎么能够随便流泪呢?再说了,他好歹也是做过皇帝的人,怎么能够如此失体统呢?其实是被感动了。傅仪这一生都没怎么出过远门,他的生命不是被袁世凯掌控,就是被日本人掌控,他是没有自由的。他当初在沈阳做皇帝时,表面上看来活得很快乐,实际上他就是个摆设。在那里根本没有人真心认为他是个皇帝,大家都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嘲讽他。可是他被特赦了,他自由了,一时之间喜不自胜就流泪了。


㈡ 恩的泪水

如果没有周总理的帮忙,他怎么会被特赦呢?要知道曾经他有过背叛国家的行为。以前他为了能够当皇帝,不惜做日本人的走狗,来到沈阳做了傀儡皇帝。日本人借用他的名义,确实也给中国百姓带来了许多灾难。他是民族的罪人,他本应该在牢房中忏悔一生的。可是我们可爱仁慈的周总理帮助了他,有了他的帮忙,大家总算勉强原谅了他,放他自由。他很感动周总理的行为,他看着江南的美景,又想着自己如今是自由之身,这一切多谢周总理。所以他留下了感动的泪水。


㈢心酸的泪水

他来到明孝陵参观的时候,从旁人口中得知康熙帝也曾来过这里。在不经意之间,他想起了自己的先辈康熙帝,他做皇帝的时候是那么的风光、那么的受人尊敬。就连现在在世人的眼中,康熙帝也称得上是千古一帝。可反观自己,身为皇帝时被万民唾弃,不是皇帝时也曾是阶下囚。同样是皇帝,却有如此大的落差,不经意间悲从中来。他痛失江山的遗憾,又有何人知?所以他流下了心酸的泪水。


尚武菌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尚武菌,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尚武菌


1964年3月,周总理安排全国政协组织特赦人员溥仪、杜聿明、王耀武、沈醉等,连同其家属一行40人到江苏等地参观,溥仪是一路参观,一路流泪。

有人问溥仪:为何哭泣?溥仪说:感动,感慨!

一行人来到南京火车站后,溥仪走下火车,十分感慨,他对杜聿明等人说:

“我在北京住了这么多年,却一直没有出过门,现在是真正解放了。”

杜聿明问他,“那你在沈阳做皇帝时,不出门逛逛吗?”

溥仪的回答让杜聿明等人很意外:

“虽然以前看起来待遇还可以,但自由是没有的,日本人完全限制了自由。他们说到哪里就到哪里,没有选择。以前过的是蝙蝠式的生活,现在做中国人真正自由了。”

溥仪前半生可谓命运坎坷,三次称帝,三次被废,日本傀儡,苏联关押,辽宁改造,1959年前基本就无自由可言,在敬爱的周总理的帮助下,终于脱离牢狱之灾,奔向自由生活,获得了特赦,并有幸江南游,他能不激动与兴奋吗?人最高兴的表达就是眼泪。

3月11日到15日,溥仪等人参观了南京的中山陵、雨花台、总统府等地。

3月12日,在拜谒中山陵时,溥仪泪如雨下,回忆起了对孙中山这个长者的音容笑貌,对杜聿明等人倾诉了自己反革命的罪行。

有理由相信,溥仪说的这些话处于自己的真心忏悔,因为早在东京审判中,他就发表了这样的言论:

“在我当皇帝三年后,也就是1911年,我们的国家发生了革命,一位名叫孙中山的伟大革命者,领导人民推翻了腐败的清王朝,这是一场进步的革命。”

参观雨花台时,看(听)到那么多英雄豪杰,为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的事迹,亲眼目睹日本给中国留下深重灾难的历史遗迹,南京这一块土地,真是一寸山河一寸血。

而自己曾经却作为日本的傀儡,无视中国人的疾苦,还帮日本人干了一些坏事,他痛哭流涕的说:过去我真是罪孽深重,这么多人牺牲在这里。我们应该考虑今后如何改造自己,洗清罪过,为人民服务。

到洛阳参观了龙门石窟,白马寺等地方,当溥仪听到观世音,佛像等国宝被外国人盗走,他和弟弟溥杰,一路叹息,回想起当年两人盗卖故宫国宝的往事,溥仪不禁流下悔恨的眼泪。

溥仪参观革命圣地井冈山,当游览到毛主席的“读书石”时,溥仪充满崇敬之情,一遍一遍的轻轻抚摸着石头。他感受到了中国革命的不易,感慨共产党对他的包容,心中百感交集,渐渐泪水湿润了眼睛。

来到明孝陵的时候,工作人员向他介绍说当年康熙也曾在这里祭拜,并说到了康熙、乾隆南巡,想想当初志得意满的康熙,一路上数着自己的功绩——平三藩、收台湾、西征准格尔、北伐俄罗斯。乾隆下江南时,那样自豪盘点自己辉煌的一生,恨不能再活五百年好好享受大清的锦绣江山,此时的江南已不再是那时的那个江南,溥仪心里充满了世事无常的沧桑与感慨,或有痛失江山的无限遗憾。

在参观旅游过程中,溥仪走了一路,眼泪留了一路。通过溥仪日记的反映,溥仪是在忏悔,也有很多感慨,溥仪在日记中写道“过去我做皇帝时做了不少坏事,我对自己、对别人都这样说。过去的溥仪死掉了,现在是新生的溥仪。”

回到北京后,溥仪受到周总理在关怀下,在石景山公园当了一个售票员。有次以前的狱友也是同一批被特赦的人杜聿明和沈醉来找他玩,想让他做导游参观下故宫,走到门口时被长长的队伍愣住了,溥仪皱了下眉头,我这回自己的家还要买票,这都什么事啊,三人相视而笑。

令溥仪心疼的是,门票有点贵!


美丽青春您真痘


答:的确如此,溥仪被特赦后,与杜聿明等人首次下江南时,流了不少泪。

但这些泪水,实在是五味杂陈,有感恩,有欣喜,有伤感,有羞愧,有悔恨,有内疚……

为什么这么说呢?

当年,溥仪在“下江南”这段时间的日记里,记载有很多感想、表态,尽管看起来不像私人日记,而像随时接受检阅的思想汇报,但透过这些文字,以及当时陪同人员的回忆讲述,还是可以窥探出一些他的内心世界的。

溥仪是在1959年12月底被特赦,游江南的时间是1964年春天,是由政协全国委员会组织的旅游参观活动,主要参观江苏等地。

旅游团的团员以特赦人员为主,有杜聿明、宋希濂、周振强、王耀武、沈醉、康泽等,以及他们的家属,共40人。

溥仪的家属是和他结婚两年的妻子李淑贤,还有他的弟弟溥杰、弟媳嵯峨浩。

沈醉虽是特务出身,但喜欢舞文弄墨,后来他在回忆录中称旅游团为“帝王将相参观团”。

这个“帝王将相参观团”当然不能跟封建时代的“帝王将相参观团”相比,但他们的行程也是得到了严密安排、严格保护的。

他们参观的第一站是南京。

负责接待他们一行的在是江苏省政协工作的吴钟祺。

吴钟祺原为黄埔军校第18期学员,解放前为江阴炮台台长,在渡江战役中率部起义。

吴钟祺后来回忆说,溥仪他们参观的景点,会临时闭园,他们居住的饭店,整个一层都给包下来,陌生人不得入内。

吴钟祺老人说,当年到火车站接他们时,他是亲眼看到了流泪的溥仪。

溥仪一下火车,就和列车长握手,抹着眼泪,嘴里嘟嚷着说:“我是第一次下江南。”

又说:“一直没有出来过,现在是真正解放了。”

就这,真的值得哭得这么五道八叉吗?杜聿明有点理解不了。

溥仪就解释说,“过去日本人带着我走,要我到哪里就到哪里,都是闷着走,什么也看不到,现在是什么都看到了。以前过的是蝙蝠式的生活,不见阳光不见人,现在做中国人真正自由。”

……

所以说,溥仪“流泪”下江南的事儿,是真的。

溥仪他们在南京一共逗留了五天。

吴钟祺老人清楚地记得,是从3月11日到3月15日。

他们参观的地点除了明孝陵、梅花山、灵谷寺、夫子庙、中山陵、雨花台和总统府各大景点,还有南京的不少公司,如当时的南京化工公司、友谊服装厂、艺新丝织厂等。

吴钟祺老人特别提到一个细节。3月12日,参观团去中山陵游览时,才爬到陵墓入口的花岗石牌坊,溥仪妻子李淑贤心脏不好,身体虚弱,走不动,就对溥仪说,我在这里休息,你们先上去吧,我等你们下来。溥仪体谅妻子,就说那我也不去。

幸好,这时杜聿明、宋希濂、周振强这几个人来提醒说:“老溥,你不能不去,因为……”

溥仪瞬间明白了什么,赶紧搀扶夫人缓步登顶,和大家向孙中山坐像鞠躬。

在中山陵的接待厅吃饭时,溥仪喃喃自语地说:“我过去做皇帝也做了不少坏事,我对自己,对别人都这样说,过去的溥仪死掉了、烂掉了,现在是新生的溥仪……这次政协花了这许多人力、物力、财力组织我们出来参观游览,也是对我们的改造。”

后来参观雨花台,溥仪流泪了,他说:“到这里心里很难过,我们真是罪孽深重,这么多人牺牲在这里,太惨了……应该想想自己过去对共产党对人民怎样,今天共产党对自己又是怎样。应该考虑今后如何改造自己,洗清罪过,为人民工作。”

3月16日,旅游团前往无锡,游太湖饭,逛锡惠公园。

公园里有一块乾隆年间立的御碑。

溥仪又偷抹眼泪了,他转身对吴钟祺说:“乾隆那时下江南,和现在的江南是没有办法比的啊。”

很难说,溥仪这时的泪水中不含有李后主那种“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心情。

不过,他很快就端正了仪态,有板有眼地大声说:“如今我作为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真感到自豪。”

吴钟祺发现,溥仪嘴里最喜欢说的词汇就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华夏民族”、“爱国公民”等等。

3月26日晚上,溥仪乘车离开江苏,此后参观了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等地,直到4月29日回到北京。

溥仪的日记里,每天记录的参观感受思想内容都比较一致,比如:“党为了帮助我们学习,提高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组织专员参观,还让家属一同参观,这使自己感到无比光荣和温暖。”“跟着党走,听毛主席的话,加强自我改造,在不同的岗位上,好好为人民服务,这是每一个公民应做的事情。”


覃仕勇说史


杜聿明比溥仪大两岁,在抚顺战犯管理所,两人称兄道弟,一个叫对方“老杜”,另一个叫对方“老溥“!

如果张勋、张作霖得知军阀中的小辈杜聿明会和自己三拜九叩的皇上称兄道弟,不知道作何感想?

这一幕,估计杜聿明自己也没想到。

1959年,经过十几年的牢狱生活,溥仪终于获得特赦,他在战犯改造所交的朋友杜聿明、王耀武等人,都获得了新生,呼吸着新社会自由的空气。

1964年,文史研究馆组织他们去江南旅行采风,陪同溥仪下江南的还有李淑贤、弟弟溥杰和弟媳。杜聿明、周振强、宋希濂也和他们同行。

同样是下江南,溥仪的祖宗康熙和乾隆下江南是找美女、享受生活,而溥仪下江南,则是带着任务来,考察历史遗迹,做社会历史调查,为完善文史记载作依据。

时过境迁,康熙下江南时,正是清王朝蒸蒸日上的时代,志得意满的康熙,一路上数着自己的功绩——平三藩、收台湾、西征准格尔、北伐俄罗斯。周围一片阿谀奉承的声音。乾隆下江南时,一样学者爷爷康熙那样盘点自己辉煌的一生,恨不能再活五百年好好享受大清的锦绣江山,却不知道世界其他国家已经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全世界的海洋和殖民地已经被瓜分殆尽了。

可是,溥仪并不是为大清失去往日辉煌而潸然泪下。让溥仪落泪的,另有原因。

这一年的3月11日,溥仪一行人到了南京,在明孝陵地区参观了梅花山、中山陵、雨花台、总统府等地,也有南京的工厂。

溥仪在整个过程中,表现的十分谦虚谨慎、忠厚老实,完全没有一代帝王的架子和排场。3月12日,步行参观中山陵时,李淑贤走不动了,溥仪要在下面等着他。此时杜聿明、周振强、宋希濂一起要求溥仪上去,原因并未直说,溥仪离开心领神会,跟着一起上去了。

溥仪领会到了什么?注意这个日期,1964年的3月12日,是我们的植树节,也是孙中山先生的39年的忌日。溥仪来到中山陵,不拜谒中山先生的陵寝,是极其不尊重的。况且,溥仪当皇帝时,是孙中山先生的敌人,杜聿明宋希濂等人,虽然曾经与人民为敌,可是始终都是三民主义的信徒。谁不去拜谒中山陵,溥仪不能不去。

就在拜谒中山陵的途中,溥仪泪如雨下,回忆起了对孙中山这个长者的音容笑貌,对杜聿明等人倾诉了自己反革命的罪行。

有理由相信,溥仪说的这些话处于自己的真心忏悔,因为早在东京审判中,他就发表了这样的言论:

“在我当皇帝三年后,也就是1911年,我们的国家发生了革命,一位名叫孙中山的伟大革命者,领导人民推翻了腐败的清王朝,这是一场进步的革命。”

在40年代,溥仪就早已认识到腐败的清王朝灭亡使历史必然,而推翻清王朝的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者。

事实上,溥仪和孙中山这对死对头,曾经有过交集。1912年,南北和谈成功,孙中山黄兴等人北上拜访袁世凯,同时也要求会见隆裕太后为代表的满清皇室。隆裕太后没有出面,而是让载沣作为代表与孙见面。孙中山把自己最帅的一张照片赠给了载沣,载沣则说,民国共和大势所趋,感谢民国政府对我们的照顾。

孙中山和溥仪的第二次可能见面的机会,在冯玉祥北京政变后。孙中山受邀北上参政,途径天津,溥仪被赶出皇宫逃亡天津租界。有资料表明,孙中山和溥仪都曾住在天津的张园,那时湖北新军前任统领张彪的产业。当时溥仪被一群清廷遗老遗少围绕,是没有时间与孙中山见面的。

溥仪的小妹金志坚,在解放后参加革命工作,长期担任北京的中学教师,认真负责很受师生欢迎。金志坚临终前说“为人民工作,是我一生中最荣耀的事”。

相信溥仪也是这样想的。

据说,溥仪和杜聿明刚出狱,杜聿明就邀请溥仪去故宫游览。溥仪一开始是拒绝的,杜聿明就和狱友们说,老溥不敢去故宫,怕伤心的,因为他当初可是皇上!溥仪立马急眼”谁说的!我可是经过人民政府改造的,参观故宫是共和国公民的权利!我当然要去!“

令溥仪心疼的是,门票有点贵!


历史知事


溥仪在苏联关了五年之后,被遣送回国,之后又做了十年的劳动改造。后来他和杜聿明等人一起被特赦了。溥仪还有杜聿明被特赦之后,生活上也是得到了一些照顾。而他们也被安排做了文史专员。也算是有了工作了。

又过了几年之后,溥仪他们被组织起来一起到江南去游玩。这对溥仪来说可是第一次下江南。甚至还被杜聿明等人调侃。


这是一次很愉快的旅行,而且他们的出行方式也是安排的妥妥当当的。但是溥仪确实有感,不禁就留下来眼泪。

溥仪说,当年他被日本人控制,几乎是他们去哪,他要去哪。而且无论到那里去都还有人跟着,简直就和坐牢差不多。见不到阳光,也接触不到别人,很显然,他对那种日子实在是厌烦了。


后来溥仪在下了火车之后,又是流眼泪,或许是因为心情沉重吧。在雨花台的时候,他感到自己罪劣深重,给国家造成了那么大的伤害,虽然他早已不是皇帝,但是这些人曾经都是他的子民。

溥仪他是在忏悔自己的罪行,所以一路下江南,他对自己的反思越多,懊悔也就越多。


围知历史


溥仪得到特赦以后,在1964年3月,根据上级指示,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组织溥仪、溥杰、杜聿明、沈醉等,连同他们的家属和工作人员一起到江苏、浙江一带参观学习考察。

当时和溥仪身边一起的人都调侃溥仪说道:“被特赦后,溥仪率领帝王将相参观团,首次下江南”可想而知,大家心情都很激动,而溥仪本人同样也是第一次下江南,心情更加激动地难以表达,可是激动归激动,为何溥仪一路上流泪不止呢?

最开始,3月10日参观团从北京出发,一上火车,是软席卧铺,坐在上面很舒适,而且同时在火车行驶过程中可以看到美丽的窗外景色,溥仪激动地说:“过去日本人带着我出去,都是要我到哪里就到哪里,没有自由,现在是得到了真正的自由啊”。说完,溥仪不禁流下了眼泪。

3月12日的时候,溥仪一群人到了南京的中山陵游玩,溥仪本来不想进去,可是在别人的劝说下,还是进去了,还搀扶着夫人李淑贤一起给孙中山恭恭敬敬的鞠了三个恭,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可是溥仪还得来恭敬的祭拜他,可想溥仪内心的感受,因此参观以后,溥仪心情很沉重,多次流泪。

来到明孝陵的时候,工作人员给溥仪介绍说曾经的康熙皇帝也在这里祭拜,溥仪想到这里的江南已经不再是大清朝的江南,心里充满了无尽的沧桑和感慨,同样流下了眼泪。

在回来的时候,溥仪同样一路上流泪不止,因为他想到了自己的祖宗们,比如康熙和乾隆多次下江南是找美女,图享受,当时清朝国力空前强盛,四方称臣。

康熙和乾隆们下江南有无数文武大臣接驾,同样有大臣接风洗尘,那是何等荣耀,康熙和乾隆们也恨不能再活五百年,可溥仪想想此时的自己,只是作为普通人来江南采风的,考察历史遗迹,回去完善文史记载的,不免伤感,因此流泪不止。

溥仪一行人参观了浙江、安徽、江苏、湖南、湖北等地方,一直到4月29日回来了北京,回来还写了日记,在溥仪的日记里,他写道这次的旅行让他感到了无比的光荣和温暖。


小聪历史客栈


溥仪是末代皇帝,三岁登基,六岁退位。到了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时候,他又做了伪满洲国的皇帝, 成了日本人的汉奸。

杜聿明是国民党重要将领,后来因为淮海战役失败,被人民解放军所俘虏。

命运就这样让溥仪和杜聿明,这两种不同的人有了交集,他们被关押在了一起被改造。而且他们还成为了好朋友,两个人还共同游览过故宫,当然了这些都是后话了。

因为在改造的过程中,溥仪和杜聿明表现很好,所以,在1959年,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时候,他们被特赦了。

当然了在他们出来之后,国家还给他们安排了不错的工作,让他们到了国家文史部,去工作。

为了让他们更充分的了解祖国的大好江山,国家还特意安排他们去江南游行。

但是,在游行的路上,溥仪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一直都是泪流满面。

溥仪的这种举动,引起了别人的好奇。

所以,随同他一起前去的杜聿明等人,就开始问溥仪,为何泪流不止?

说实话溥仪绝对是感慨万千呀。

这和他特殊的人生经历是有关的,因为他的一生基本上都是在做俘虏,直到此刻起,他才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也许,这种感慨,杜聿明等人是理解不了的。

你不要看溥仪原来做过皇帝,但是,江南这还是他第一次来呢。

尽管溥仪小时候,做过真正的皇帝,但是,那时候毕竟他还小,根本不懂事,六岁就退位了。

到了他长大之后,虽说是成年了,懂事了,但是,此刻他当的是伪满洲国的皇帝,说白了,就是日本人的傀儡。

这种心酸,只有溥仪一个人懂。

毕竟,在日本人眼底下当差,哪里有他溥仪的地位,一般都是人家说了算,人家让他向西,他只能向西。

现如今不同了,他在新中国获得了公民的身份,享受到了民主与自由。他再也不是俘虏了,他彻底的自由了,可以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了。

现在他看到了江南的一片大好河山,享受着眼前的一切美好,他怎么会不感慨呢。

他感慨的是,幸好,他是遇到了新中国,遇到了新时代,否则,像他这样的人,恐怕早就被拉出去杀了头了吧。

正是因为他想到了这些,所以才泪流满面的。

中国历史上,一般亡国君,都是没有好下场的。

溥仪不一样,溥仪不但是亡国君,而且还做过汉奸,正是因为他遇到了新中国,所以,才对他宽大处理的。

因为他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对自己的自由充满着感激之情,所以,他泪流满面也就不难理解了。


史学达人




康熙和乾隆都曾经六下江南,一路游山玩水,一路风景无限。他们在内心深处都深深的在感叹: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埋在江南的风景里。

100多年之后的1959年底,溥仪正式离开了辽宁抚顺战犯管理所,新政府为他安排了一份工作,在相关领导的关注下还给他找了一个老婆李淑贤。

1964年对于溥仪来说是非常快乐的一年,他出版了自己的书《我的前半生》。在这一年的3月,根据周总理的指示,政协安排溥仪、杜聿明、沈醉、宋希濂等人,连同他们的家人40多人到江苏等地参观。这个旅游团队堪称豪华,被戏称为帝王将相参观团。

毕业于黄埔军校第18期的吴钟祺解放后在江苏政协工作,他负责了这一次的接待工作。根据他后来的回忆说:溥仪穿着一身青色的中山装,说话非常谦虚,非常老实忠厚。就这样,这一行人开始了这难得的旅行生活。



溥仪非常感慨的说:在北京住了多年,一直没有出来过,现在是真正解放了。过去日本人带着我走,要我到哪里就到哪里,都是闷着走,什么也看不见,现在是什么都看见了,以前过的是蝙蝠式的生活,不见阳光不见人,现在做中国人真正自由。说完他握着列车长的手,就留下了一行热泪。

按照全国政协有关人员的安排,参观的时间为5天,参观的主要景点有明孝陵、梅花山、灵谷寺、夫子庙、中山陵、雨花台和总统府,还有当地的一些工厂。

虽然行程比较紧张,但对于从来没有来过江南的溥仪来说,首先是新奇,其次是愉悦,最后是感慨。在吃饭的时候,溥仪喜欢吃鱼,就把整条鱼夹到了自己的碗里。李淑贤就劝他说:这不是在自己的家里,吴秘书也要吃呢。从小就养尊处优的溥仪不大会照顾别人的情绪和生活,由此可见一斑。

因为当时参观的有不少黄埔军校生,他们肯定要去祭拜中山陵。由于李淑贤的心脏不好,不能爬山,溥仪就表示自己也不去了。和他关系比较交好的杜聿明提醒他,这也是政治学习。溥仪就穿着李淑贤缓缓的进入了中山陵,他跟别人一样,都恭恭敬敬的鞠了三躬。



鉴于当时的紧张政治气氛,溥仪在参观的过程中,也不断对陪同人员作出深刻检讨。他说:我过去做皇帝也做了不少坏事。过去的溥仪死掉了烂掉了,现在是新生的溥仪。这次政协安排我们出来参观游览,也是对我们的改造。说完他流下了一行热泪,当然这不是流的最多的一次。

在参观雨花台的时候,溥仪泪如雨下。他痛哭流涕的说:过去我们真是罪孽深重,这么多人牺牲在这里。我们应该考虑今后如何改造自己,洗清罪过,为人民服务。

当来到明孝陵的时候,他突然想起了,当年康熙也曾在这里祭拜。但那时是大清的荣耀,以现任领导人的身份去昭示自己的身份。现在他却以亡国君主的身份在这里改造学习,不由得又一次泪流满面。

在参观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向他介绍:乾隆曾六下江南,每次都要耗时4、5个月,随驾的官兵就有3000多人,要6000多匹马,400多艘船,沿途修建几十个行宫,用掉几百万两银子。这时的溥仪表情凝重,沉痛的批判乾隆皇帝的穷奢极欲,再一次用眼泪表达了自己的洗心革面。



溥仪在后来回京写的报告中称,在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穷苦人民翻了身。解放前失业给别人当佣人的匠人金锡芬当上了刺绣研究所的所长,这表明,有党的正确领导,工人才能当家作主。

吴钟祺对溥仪印象最深的是这样的一个情节,溥仪抽的烟是当时专供的,在列车上他把自己的香烟一包包的,分给了车厢里的人,不管自己认识不认识。


当他回忆得起溥仪的高频词时,这么说道:说的最多的就是,伟大,古朴,心旷神怡,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华夏民族,爱国公民。大概他对这些新名词早已倒背如流,毕竟当年在战犯管理所的政治课上,这些都是必背的东西。

在回到北京的当天,溥仪上交了一份自己的心得体会。他在里边这么说:为了帮助我们学习,提高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更好的为人民服务,组织我们参观,还让家属一同参观,这让我们感到无比的光荣和温暖。跟着党走,听毛主席的话,加强自我改造,在不同的岗位上好好为人民服务,这是一个公民应做的事情。


新知传习阁




一个是清朝的末代皇帝,一个是国民党的著名将领,因为都做了新中国的阶下囚,于是两人成了“忘年交”。

如果溥仪的清朝还没亡国,那杜聿明还得三跪九叩,喊声“皇上”。但,在监狱里两人关系平等,没有任何地位的高低。

作为1959年12月4日特赦的一批犯人,两人在相关机构的组织下,于1964年和王耀武等人一起“下了江南”。杜聿明也到罢了,溥仪则是一路参观,一路流泪,不知道是感慨还是伤心。

有人问溥仪:为何哭泣?溥仪说:感动,感慨!



这趟公费旅游,名人众多,溥仪、杜聿明、王耀武、沈醉等,再加上随同家属,总共40多人。

从北京坐专列到南京的途中,大家都特别兴奋,因为大家专门旅游的次数是很少的,以前是战争期,没办法去;后来是做了牢狱,也没办法去。现在已经是和平年代了,有专门旅游的时间了。就连平常不活跃的王耀武,也变得兴高采烈。

也许别人不是第一次来江南,而溥仪却是第一次。在列车上,溥仪就握住工作人员的手,留下了眼泪,并说道:“虽然以前看起来待遇还可以,但自由是没有的,日本人完全限制了自由。他们说到哪里就到哪里,没有选择。以前过的是蝙蝠式的生活,现在做中国人真正自由了。”



当然,这不是溥仪第一次流泪,在南京的五天时间里,参观了各处景点。在来到中山陵时,溥仪妻子李淑贤因心脏不舒服不想上去,溥仪也打算不上去了,但大家都劝道:“老溥,既然来了,还是上去吧!”于是,溥仪和大家一起上去,恭恭敬敬地鞠了三个躬。完了时,已经是饱含热泪。

在参观雨花台时,看到无数革命烈士为了国家解放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时,溥仪再一次留下了眼泪。

在江苏各大城市参观旅游过程中,溥仪走了一路,眼泪留了一路。通过溥仪日记的反映,溥仪是在忏悔,也有很多感慨,溥仪在日记中写道“过去我做皇帝时做了不少坏事,我对自己、对别人都这样说。过去的溥仪死掉了,现在是新生的溥仪。”

从工作人员的反映,以及结合溥仪日记来看,溥仪一路流泪,是在忏悔,也是在感慨,人生不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那么溥仪的眼泪有没有其它成分?



溥仪的眼泪,是有很大比例的“忏悔和道歉等成分”的,有没有其它成分?

那绝对是有的。想想自己的祖宗们,曾经那么地骁勇善战,打下无比辽阔的江山,轮到自己时,却亡国了。这到那说理去?看着这一片片锦绣山河,原来都归自己,现在却归了新中国,能没有一丝难受?

拜中山陵时,溥仪百感交集,因为中山先生是大清最重要的掘墓人之一,给这样的“仇家”鞠躬,溥仪本来不愿意,但拗不过大家的好意。也许大家看来,这三鞠躬没什么。但,在溥仪这里,绝对是不好受的。

自己的祖宗康熙,数次微服私访,曾六下江南,看各地风土人情,了解世间百态,察民间疾苦。

乾隆帝也是六下江南,考察江南各个地方,发掘可用人才,掌握基层一手资料,干了不少事。



而溥仪到了南京等地,只是参观参观,和祖宗们的丰功伟业相比,溥仪的成就实在是可怜。

祖宗们六下江南,是为了视察,是为了发现问题,是为了看看自己治下的那一片片土地。而溥仪下江南,只是游玩,而且还是公家组织的,并非个人意愿。

如果只是感动,那么无法做到“哭着一路过来”,只有碰到了有感慨,有委屈,有伤心,各种感情错综复杂地影响着他,才会不断流泪。

综合来看,溥仪的眼泪一路流过来,一是确实有感慨,因为重获自由了;二是有憋屈,毕竟大好河山从他手里“丢了”。



看到康熙、乾隆六下江南,建立不少功绩,做了不少事情,而溥仪自己只能作为一个旅游者前来,于是,一路过来,各种眼泪在飞。


蓝风破晓


如题目所说,溥仪与杜聿明首次下江南,一路上泪流不止,这种说法有点夸张了,虽然在个别地方因为历史记忆等原因,溥仪会流下眼泪,但大多数情况下还好。



1963年7月,在周恩来总理的精心安排下,杜聿明,以及在北京团聚的之前战犯和他们的家属们,到祖国各地参观一些建设项目,游览一些名胜古迹,让他们感受一下新中国的发展变化。



此次出行团除杜聿明之外,还有溥仪夫妇,溥杰夫妇,以及王耀武等等。一路上看到祖国山河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还有就是如火如荼的建设场景,让这些曾经的战犯,现在的新中国公民们感到欣喜若狂,很多人流下了眼泪。

溥杰夫妇

在这次南下途中一站就是江苏,到达省会南京后,由于代表团成员多是中国政协文史委员会的,所以南京方面接待的是南京市政协,具体负责接待的是吴钟祺。吴钟祺以前也是国民党,后举旗起义。

在接待代表团的过程中,他能感受到这些人的真诚态度,对于祖国建设日新月异的欣喜。尤其对溥仪的印象很深,溥仪将听到的每一句话都记在本子上,别人说不用,他说这样就不会忘记了。

南京中山陵

在南京参观就少不了要参观南京的中山陵,二而此时因为夫人李淑贤身体不适,想不去中山陵,二而溥仪为了陪夫人也不打算去。但是在一旁的杜聿明和溥仪开玩笑说:虽然孙中山先生推翻了你,但也要去拜谒他,这也是难得的学习机会。于是,溥仪扶着妻子李淑贤登上了中山陵拜谒孙中山。

而如果要说溥仪多次流泪,我认为当他看到新中国建设如火如荼,人们过上了幸福自由的生活,开始反思自己之前的行为而产生愧疚之感的外化表现罢了。毕竟之前他是与人民为敌,现在他已经是人民的一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