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城往事:露天電影院看電影

應城往事:露天電影院看電影


70年代初,應城的文化娛樂活動非常貧乏和單調,能看場電影成了一種莫大的享受,甚至是一件夢寐以求的樂事。


當時可以看電影的地方有縣禮堂、城關禮堂、戲園子(現漢劇團)以及位於振興街南端的露天電影院,但實際情況是十天半月也難得放一回電影。


由於家住戲園子附近,我們小時候經常在戲園子附近混(應城話“秋”,發四聲),等到電影快散場門口無人管的時候擠進去看點結尾,不過我印象最深的還是在露天電影院看電影時的盛況。


小時候我常在背街(今振興街)玩耍,心裡念念不忘的是露天電影院今天是否有電影?這時總會有小夥伴自告奮勇的前去打探,並樂此不疲。如果前去打探的小夥伴回來告訴大家,今天的電影是“白跑游擊隊”、“今天我休息”或“明天回答你”,那麼今天肯定是沒戲。如果興高采烈的告訴大家電影的名字,大家心裡像過節一樣開心。


如果有電影,大家早早的吃完晚飯,然後到露天電影院門口“秋”(發四聲),露天電影院其實是個大院子,靠路(現振興街)的一邊是院牆。當時大家都比較窮(照業),家長是不可能給錢讓小伢買票看電影的。要想看電影只有兩種辦法,其一是在開始檢票前躲到露天電影院裡面(院子裡面有住戶),等到觀眾進場的時候再出來。其二則要耍點小聰明,在檢票口挑選一個合適的成人,然後偷偷的牽著人家的衣角,在人家不知情的情況下,冒充人家的小伢混進去。混進去後隨便找個地方,有時甚至會到銀幕背面去看,因為距離太近,一場電影看下來,頸子仰的又酸又疼但也無怨無悔。


有次放電影“渡江偵察記”,感覺是全城轟動,電影院內外人山人海,電影院的院牆上、樹上坐的都是人,現在想來其實蠻危險的。開映前,吹口哨的、大聲喧譁的比比皆是,甚至還有人用玻璃管吹梧桐籽相互攻擊和嬉戲。但是一聽到八一電影製片廠片頭的音樂,心情無比的亢奮和激動,大家立馬就安靜下來了。


當時一套膠捲,同時在幾個地方錯時放映,稱之為“跑片”。如果這卷膠捲放完後面的膠捲未到,屏幕上會快速閃現各種各樣的字符和圖形。等待期間,口哨聲、巴掌聲、吆喝聲又起,甚至有人起頭喊“放電影的爹爹”,下面的一些人一起回答“哎”;“放電影的爸爸”,一些人一起回答“盤鴨鴨”;“放電影的婆婆”,一些人一起回答“盤陀螺”;(有更不文明的,“放電影的叔叔”,一些人一起回答“基八卵子炒牛肉”…)還有一些汙穢不堪的話語,往往引來一陣陣鬨笑。進場時,大家爭先恐後,秩序混亂,電影結束後,倒是秩序井然,禮讓有加。


由於文化生活的單調和對電影的喜愛,我們經常會在生活中模仿電影裡面的一些臺詞,如“平安無事嘍”(平原游擊隊)、“悄悄的進村,打槍的不要”(地道戰)、“師長一到我們就走”(渡江偵察記),甚至會模仿電影裡的情節,比如在正街(現解放街)上腰裡彆著鐵絲槍巡邏,手臂上還戴著塑料臂章,上有“鹹鴨蛋”三個字,原來是一個小夥伴從食品公司弄來裝鹹鴨蛋的塑料袋,剪掉下面就成了臂章。


兒時看電影給我們帶來了無窮的樂趣,是一段最難忘的經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