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富田古鎮

《行旅青原·嚮導》第二章:古韻廬陵

在這裡,您可以觸摸博大精深的廬陵文化。

幽深的街巷、斑駁的老屋、細膩的雕刻、精美的楹聯、美輪美奐的宗祠和原汁原味的民俗,

無不喚醒珍藏於心靈深處悠遠的鄉村記憶。

歷史的遺存是時光雕琢的花,

如繁星閃爍,光照千秋。

青原區富田古鎮是一座擁有一千八百多年曆史的文化古鎮。這裡是民族英雄文天祥、著名史學家羅泌的故里,是廬陵文化重要發祥地,走出了七位共和國開國將軍。富田古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國家級生態鎮、全國宜居小鎮,擁有一箇中國曆史文化名村,一個國家4A級旅遊景區,一個國家3A級旅遊景區,兩個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五個中國傳統村落。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富田古镇

富田盛事 李小明攝

秀美神奇匡家古村

匡家村位於富田老街,古稱“富田下市”,全部為匡姓人家。匡家村開基祖是王文達、王文通兄弟。從值夏麻洲徙居富田東崗,再遷到富田下市,迄今為止已繁衍二十九代,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匡姓遷到富田來的時候不姓匡,而是姓王,那是因為在宋太祖時為了避趙匡胤的“匡”諱,而改作了姜、康、羌、王、方、徐等姓。直到王文通的孫子王德卿於元朝中統年間才恢復為“匡”姓。

匡家村現存祠堂八座,二十六棟明清時期的民宅由鵝卵石巷道串聯在一起,形成獨具特色的匡家古街。此街古名柳塘街,始建於三國,盛於唐代,自古流傳順口溜“有女嫁的富田街,天晴落雨穿花鞋”。街上“上世第”“下世第”、玄壇廟、娘娘廟和三口古井點綴其間,是一個典型的江南古村。

古神廟是匡家村的一大特色。富田街上址地的土地廟,街中心有光濟廟,是為紀念三國時忠勇關公而建;下有大將廟,是為紀念後唐平息安史之亂郭子儀的部將而建;南有玄壇廟,西有財神廟、太子廟,均為紀念殷商鄭子明與殷洪而建。崇賢寺舊址猶在,現旁邊還有珍貴的羅漢樹一棵。這些寺廟鑲嵌在古村內,鎮宅護祐村民大小平安,也增添了古剎古香的文化氛圍。每年到九月初九,都要舉行規模浩大的禪九皇活動,朝拜遊神以祈求平安吉祥。

土地革命時期,匡家村江西省行動委員會駐地,設置過紅軍醫院,開辦了贛西南赤色郵政總局,併發行了蘇區第一張“赤色郵政”郵票。中華蘇維埃全國總工會蘇區執行局、贛西南總工會、江西省蘇維埃政府財政部、江西工農銀行、紅旗社都曾在此辦公。毛澤覃、鄧小平、黃公略、陳毅、曾山等人都曾在此工作過、戰鬥過。崇孝堂既是富田匡姓的宗祠,也是江西省蘇維埃政府所在地。全村的牆壁上寫滿紅色標語,保存完好的紅色舊居舊址遍佈各個角落。走進匡家村,就像走進了一座革命歷史博物館。匡家村在富田鎮旅遊景區的中心,地理位置得天獨厚,被評為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

崇孝堂,又叫“娘娘祠”,為富田匡氏宗祠,位於匡家古村西端,始建於明正德年間,建築面積為三千一百平方米,佔地三千六百平方米,是為紀念始祖王文通而建。

明正德年間,匡鵬中(官舉孝廉)之長女適明高皇朱元璋六世孫建安簡定王拱樋,誥封一品夫人,稱“匡娘娘”。村民念皇家恩寵,啟奏朝廷,興建匡氏宗祠崇孝堂,為彰顯皇家氣派,又加蓋了朝樓(又叫梳妝樓)。蒙皇帝允許,歷時近兩年竣工。從遠處看,它就像一頂花轎。

院子牌坊匾額上“科甲世家”四字,說明匡氏家族在歷朝歷代中出過不少讀書人。

1930年10月4日,攻打吉安勝利後,江西省蘇維埃政府、江西省行委、紅四軍總部從陂頭遷到富田誠敬堂。因同在一座祠堂辦公過於擁擠,江西省行委便搬到崇孝堂。駐紮期間,經常在祠堂裡開會,在操場上練兵。

天井裡兩棵柏樹蒼勁挺拔,鬱鬱蔥蔥。據植物學專家考證,這兩棵柏樹已有上千年,想必在祠堂建造之初就種植了。另有兩棵桂花樹,由於年代久遠,原來的老樹已經枯死腐爛。現在桂花樹是古樹枯死後,從它未腐爛的根部長出來的,存在明顯的區別。祠堂裡栽種柏樹,取松柏常青之意,寓意族中人都能像柏樹一樣健康長壽。桂樹,取“芝蘭桂馨”之意,寓意子孫興旺發達、品德高尚。

參亭飛簷翹角,立柱上的對聯書法雄渾有力,“齊國將軍府,漢朝宰相家”,更是大氣魄。原來,匡氏子孫匡衡在漢朝時期曾經做過宰相,另一人曾經做過齊國的大將軍,追宗思遠,難怪匡家敢有如此大的口氣。

穿過正廳小門,就是後廳。和其他祠堂一樣,後廳是專門用於供奉祖先牌位的寢宮,每年均會定期在這裡舉行祭祖活動。小天井有兩個用途,一是採光,二是聚水,也就是富田人口中“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說法。

其實,這座祠堂最大的特點並不是梳妝樓,而是不易察覺的整棟祠堂。祠身按娘娘走路一步三搖的理念建造,人們去遊覽,一般只注意這棟祠宇的輝煌氣勢,哪會想到竟融入了娘娘走姿的內涵呢?我們不得不由衷地讚歎建設者的智慧。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富田古镇

誠敬堂

“江南第一祠”誠敬堂

誠敬堂,王氏宗祠,始建於明朝中期,從開工到落成共用了十二年的時間。祠堂坐東朝西,俯瞰呈“丁”字形,與對面呈“人”字形的屏風相對應,暗寓王姓“人丁興旺”。

這是江西省最大的古祠堂,在全國範圍內也極為罕見。自古以來,廬陵就流傳著一名順口溜:“匡家匡娘娘,文家出了個文天祥,王家有個大祠堂。”這座大祠堂就是指誠敬堂。誠敬堂2006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被確定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王家為什麼要建這樣一座超大型祠堂呢?當時的富田老街上有匡、王、文、劉、張五個主要姓氏,其中以王氏人口最多。可是,偏偏只有幾十戶人口的文家村,一門兩兄弟同時考取進士,文天祥被宋理宗欽點為狀元。只有王姓人口一半的匡家,一個女兒嫁給了朱元璋的孫子做了娘娘,並且在匡氏宗祠的前廳建了個很氣派的梳妝樓。劉姓也出了個上柱國,張姓有個會員公,是皇太子的老師。而人口最多的王姓呢,雖然也有個樞密院官員,可那不是第一呀。文,比不過文家文天祥。女,超不出匡家娘娘。王姓人心裡十分懊惱,思來想去,終於想出了這麼一個彰顯財富的絕妙主意——修建一座規模超大型的祠堂,超過其他的姓氏,以求心理上的平衡。王家富戶多,從富田到東固,大部分的田土山嶺是王家的,光是租金收入就非常可觀,建一座超大型祠堂當然不成問題。經過反覆討論,他們決定首先由王姓子弟認捐,作為請風水先生勘察地理位置的啟動資金。然後按男丁出錢,不論貧富,每個男丁出五十個銅錢、兩鬥穀子,其餘的資金缺口由有錢人家分攤。另外,木頭和超預算的開支,則由頭戶等幾個山嶺最多和最有錢的人家承包。據王家村民介紹,修建這個祠堂所用的杉木可以堆成幾座山。

前方的照壁上也有一個“魁”字,雖然寫法與之前陂下古村照壁上的“魁”字字體有所不同,但寓意卻是一樣,都希望本姓後裔能夠像文天祥一樣一舉奪魁。

誠敬堂的門樓風格特異,底層為門廊,俗稱“拴馬廊”。整座門樓全靠兩根立柱支撐,頂層為四角菱形鏊魚翹首、喜鵲聚巢閣。牌匾上“蘭桂馥馨”四個大字寓意子孫發達,人丁興旺。再往上看,巢閣上的文字“不求金玉重重貴,但願兒孫個個賢”,體現了當時的王家先祖對子孫後代的殷切期望和美好祝願。

祠堂左側牆壁上的紅軍標語:“白軍士兵們,你們是工農的子弟,為什麼又要掉轉槍來打工農?”透過這些標語,我們瞭解到:1929年2月,毛澤東率領的紅四軍指揮部就駐紮在這個祠堂,歡迎值夏起義的羅炳輝來到富田,隨即江西省行委也移駐到祠堂內。

1930年1月24日,毛澤東再次來到富田,在此召開軍事會議,部署攻打白雲山的戰鬥。2月,又在祠堂左側的“南禪寺”召開了贛西南特委聯席會。1930年10月4日攻克吉安後,江西省蘇維埃政府也駐紮在這裡。

正氣浩然——文丞相祠

文丞相祠始建於公元1287年,是全國最早的一所祭祀文天祥的專祠。文天祥就義後,元朝廷為了籠絡漢人,在富田老街靠河處建了一座文丞相祠,又名大忠堂,坐北朝南,後牆臨富水河,祠門臨街,將右側的一排店鋪劃歸文姓掌管,以供祠祭。元仁宗於公元1312年敕建專殿祭祀文天祥,元末毀於草寇兵匪之禍;元龍鳳年間,吉安僉事李斂冰恢復重建,並於明嘉靖、萬曆年間進行改擴建,清順治年間再次毀於閩粵山匪;清康熙年間,文氏後裔籌資重建文丞相祠,當時祠堂匾額上“文丞相祠”四字為探花王龍文所題,牌坊上有一副對聯:“衣帶空存,留取丹心還大造;幅巾肅拜,愧無籍手見先生。”雍正元年,文從偉等人籌款重修,在祠前街建有跨街石坊——狀元坊。兩邊各立一塊石碑,上刻“文官落轎”“武官下馬”。探花王補題“文丞相祠”青石板祠堂堂額一塊,現存文氏宗祠內。1927年被燒燬。

文丞相祠歷史上飽受磨難,三建三毀。1968年祠堂被拆毀,石刻門匾保存完好。2014年為打造文天祥正氣文化承載平臺,在原地按原貌原規劃復原文丞相祠,佔地1036平方米,為二井三進式結構,祠館結合,祭祀成列。2016年6月陳展對外開放,作為傳承廬陵文化、弘揚正氣精神的一座新殿堂,成為富田景區新景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