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富田古镇

《行旅青原·向导》第二章:古韵庐陵

在这里,您可以触摸博大精深的庐陵文化。

幽深的街巷、斑驳的老屋、细腻的雕刻、精美的楹联、美轮美奂的宗祠和原汁原味的民俗,

无不唤醒珍藏于心灵深处悠远的乡村记忆。

历史的遗存是时光雕琢的花,

如繁星闪烁,光照千秋。

青原区富田古镇是一座拥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的文化古镇。这里是民族英雄文天祥、著名史学家罗泌的故里,是庐陵文化重要发祥地,走出了七位共和国开国将军。富田古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级生态镇、全国宜居小镇,拥有一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一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一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两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五个中国传统村落。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富田古镇

富田盛事 李小明摄

秀美神奇匡家古村

匡家村位于富田老街,古称“富田下市”,全部为匡姓人家。匡家村开基祖是王文达、王文通兄弟。从值夏麻洲徙居富田东岗,再迁到富田下市,迄今为止已繁衍二十九代,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匡姓迁到富田来的时候不姓匡,而是姓王,那是因为在宋太祖时为了避赵匡胤的“匡”讳,而改作了姜、康、羌、王、方、徐等姓。直到王文通的孙子王德卿于元朝中统年间才恢复为“匡”姓。

匡家村现存祠堂八座,二十六栋明清时期的民宅由鹅卵石巷道串联在一起,形成独具特色的匡家古街。此街古名柳塘街,始建于三国,盛于唐代,自古流传顺口溜“有女嫁的富田街,天晴落雨穿花鞋”。街上“上世第”“下世第”、玄坛庙、娘娘庙和三口古井点缀其间,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古村。

古神庙是匡家村的一大特色。富田街上址地的土地庙,街中心有光济庙,是为纪念三国时忠勇关公而建;下有大将庙,是为纪念后唐平息安史之乱郭子仪的部将而建;南有玄坛庙,西有财神庙、太子庙,均为纪念殷商郑子明与殷洪而建。崇贤寺旧址犹在,现旁边还有珍贵的罗汉树一棵。这些寺庙镶嵌在古村内,镇宅护祐村民大小平安,也增添了古刹古香的文化氛围。每年到九月初九,都要举行规模浩大的禅九皇活动,朝拜游神以祈求平安吉祥。

土地革命时期,匡家村江西省行动委员会驻地,设置过红军医院,开办了赣西南赤色邮政总局,并发行了苏区第一张“赤色邮政”邮票。中华苏维埃全国总工会苏区执行局、赣西南总工会、江西省苏维埃政府财政部、江西工农银行、红旗社都曾在此办公。毛泽覃、邓小平、黄公略、陈毅、曾山等人都曾在此工作过、战斗过。崇孝堂既是富田匡姓的宗祠,也是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全村的墙壁上写满红色标语,保存完好的红色旧居旧址遍布各个角落。走进匡家村,就像走进了一座革命历史博物馆。匡家村在富田镇旅游景区的中心,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被评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

崇孝堂,又叫“娘娘祠”,为富田匡氏宗祠,位于匡家古村西端,始建于明正德年间,建筑面积为三千一百平方米,占地三千六百平方米,是为纪念始祖王文通而建。

明正德年间,匡鹏中(官举孝廉)之长女适明高皇朱元璋六世孙建安简定王拱樋,诰封一品夫人,称“匡娘娘”。村民念皇家恩宠,启奏朝廷,兴建匡氏宗祠崇孝堂,为彰显皇家气派,又加盖了朝楼(又叫梳妆楼)。蒙皇帝允许,历时近两年竣工。从远处看,它就像一顶花轿。

院子牌坊匾额上“科甲世家”四字,说明匡氏家族在历朝历代中出过不少读书人。

1930年10月4日,攻打吉安胜利后,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江西省行委、红四军总部从陂头迁到富田诚敬堂。因同在一座祠堂办公过于拥挤,江西省行委便搬到崇孝堂。驻扎期间,经常在祠堂里开会,在操场上练兵。

天井里两棵柏树苍劲挺拔,郁郁葱葱。据植物学专家考证,这两棵柏树已有上千年,想必在祠堂建造之初就种植了。另有两棵桂花树,由于年代久远,原来的老树已经枯死腐烂。现在桂花树是古树枯死后,从它未腐烂的根部长出来的,存在明显的区别。祠堂里栽种柏树,取松柏常青之意,寓意族中人都能像柏树一样健康长寿。桂树,取“芝兰桂馨”之意,寓意子孙兴旺发达、品德高尚。

参亭飞檐翘角,立柱上的对联书法雄浑有力,“齐国将军府,汉朝宰相家”,更是大气魄。原来,匡氏子孙匡衡在汉朝时期曾经做过宰相,另一人曾经做过齐国的大将军,追宗思远,难怪匡家敢有如此大的口气。

穿过正厅小门,就是后厅。和其他祠堂一样,后厅是专门用于供奉祖先牌位的寝宫,每年均会定期在这里举行祭祖活动。小天井有两个用途,一是采光,二是聚水,也就是富田人口中“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说法。

其实,这座祠堂最大的特点并不是梳妆楼,而是不易察觉的整栋祠堂。祠身按娘娘走路一步三摇的理念建造,人们去游览,一般只注意这栋祠宇的辉煌气势,哪会想到竟融入了娘娘走姿的内涵呢?我们不得不由衷地赞叹建设者的智慧。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富田古镇

诚敬堂

“江南第一祠”诚敬堂

诚敬堂,王氏宗祠,始建于明朝中期,从开工到落成共用了十二年的时间。祠堂坐东朝西,俯瞰呈“丁”字形,与对面呈“人”字形的屏风相对应,暗寓王姓“人丁兴旺”。

这是江西省最大的古祠堂,在全国范围内也极为罕见。自古以来,庐陵就流传着一名顺口溜:“匡家匡娘娘,文家出了个文天祥,王家有个大祠堂。”这座大祠堂就是指诚敬堂。诚敬堂2006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被确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王家为什么要建这样一座超大型祠堂呢?当时的富田老街上有匡、王、文、刘、张五个主要姓氏,其中以王氏人口最多。可是,偏偏只有几十户人口的文家村,一门两兄弟同时考取进士,文天祥被宋理宗钦点为状元。只有王姓人口一半的匡家,一个女儿嫁给了朱元璋的孙子做了娘娘,并且在匡氏宗祠的前厅建了个很气派的梳妆楼。刘姓也出了个上柱国,张姓有个会员公,是皇太子的老师。而人口最多的王姓呢,虽然也有个枢密院官员,可那不是第一呀。文,比不过文家文天祥。女,超不出匡家娘娘。王姓人心里十分懊恼,思来想去,终于想出了这么一个彰显财富的绝妙主意——修建一座规模超大型的祠堂,超过其他的姓氏,以求心理上的平衡。王家富户多,从富田到东固,大部分的田土山岭是王家的,光是租金收入就非常可观,建一座超大型祠堂当然不成问题。经过反复讨论,他们决定首先由王姓子弟认捐,作为请风水先生勘察地理位置的启动资金。然后按男丁出钱,不论贫富,每个男丁出五十个铜钱、两斗谷子,其余的资金缺口由有钱人家分摊。另外,木头和超预算的开支,则由头户等几个山岭最多和最有钱的人家承包。据王家村民介绍,修建这个祠堂所用的杉木可以堆成几座山。

前方的照壁上也有一个“魁”字,虽然写法与之前陂下古村照壁上的“魁”字字体有所不同,但寓意却是一样,都希望本姓后裔能够像文天祥一样一举夺魁。

诚敬堂的门楼风格特异,底层为门廊,俗称“拴马廊”。整座门楼全靠两根立柱支撑,顶层为四角菱形鏊鱼翘首、喜鹊聚巢阁。牌匾上“兰桂馥馨”四个大字寓意子孙发达,人丁兴旺。再往上看,巢阁上的文字“不求金玉重重贵,但愿儿孙个个贤”,体现了当时的王家先祖对子孙后代的殷切期望和美好祝愿。

祠堂左侧墙壁上的红军标语:“白军士兵们,你们是工农的子弟,为什么又要掉转枪来打工农?”透过这些标语,我们了解到:1929年2月,毛泽东率领的红四军指挥部就驻扎在这个祠堂,欢迎值夏起义的罗炳辉来到富田,随即江西省行委也移驻到祠堂内。

1930年1月24日,毛泽东再次来到富田,在此召开军事会议,部署攻打白云山的战斗。2月,又在祠堂左侧的“南禅寺”召开了赣西南特委联席会。1930年10月4日攻克吉安后,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也驻扎在这里。

正气浩然——文丞相祠

文丞相祠始建于公元1287年,是全国最早的一所祭祀文天祥的专祠。文天祥就义后,元朝廷为了笼络汉人,在富田老街靠河处建了一座文丞相祠,又名大忠堂,坐北朝南,后墙临富水河,祠门临街,将右侧的一排店铺划归文姓掌管,以供祠祭。元仁宗于公元1312年敕建专殿祭祀文天祥,元末毁于草寇兵匪之祸;元龙凤年间,吉安佥事李敛冰恢复重建,并于明嘉靖、万历年间进行改扩建,清顺治年间再次毁于闽粤山匪;清康熙年间,文氏后裔筹资重建文丞相祠,当时祠堂匾额上“文丞相祠”四字为探花王龙文所题,牌坊上有一副对联:“衣带空存,留取丹心还大造;幅巾肃拜,愧无籍手见先生。”雍正元年,文从伟等人筹款重修,在祠前街建有跨街石坊——状元坊。两边各立一块石碑,上刻“文官落轿”“武官下马”。探花王补题“文丞相祠”青石板祠堂堂额一块,现存文氏宗祠内。1927年被烧毁。

文丞相祠历史上饱受磨难,三建三毁。1968年祠堂被拆毁,石刻门匾保存完好。2014年为打造文天祥正气文化承载平台,在原地按原貌原规划复原文丞相祠,占地1036平方米,为二井三进式结构,祠馆结合,祭祀成列。2016年6月陈展对外开放,作为传承庐陵文化、弘扬正气精神的一座新殿堂,成为富田景区新景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