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无用?反舰武器更新迭代,但击毁这种“保守”平台绝非易事

文 | 刘怡

以堕落金刚为首的霸天虎军团从地外行星咆哮着穿过大气层,突然出现在西欧和北大西洋上空。正在进行舰载机起飞作业的“约翰·斯坦尼斯”号航母用它的SPS-48E型对空搜索雷达发现了快速接近的可疑目标,但在来得及做出反应之前,被熊熊火光包裹着的霸天虎已经从多个方向穿透了由50毫米厚的特殊钢和凯芙拉复合装甲制成的飞行甲板,留下一个又一个巨大的窟窿。“斯坦尼斯”号的舰壳被突如其来的冲击撞穿,斜角甲板处的撕裂伤迅速朝对舷方向蔓延,最终将332.8米长的舰体撕成了两截。这艘造价45亿美元、排水量超过10万吨的庞然大物在几分钟之内就从轴向甲板末端裂开,后半截高高翘起,竖直插入水中,带着翻滚飞散的F/A-18型战斗机和5600多名舰员一同朝冰冷的大西洋底坠去。在护航的“伯克”级驱逐舰上,惊恐万状的围观者们只看到一团巨大的烟雾从海面上升腾而起;顷刻间,超级航母巨大的身影已经彻底消失……

航母无用?反舰武器更新迭代,但击毁这种“保守”平台绝非易事

以上是2009年上映的好莱坞电影《变形金刚:复仇之战》中的一个桥段。由于极富视觉冲击力,这段影像在许多军工产品宣传片和海军科教片中曾被反复截取使用。许多航母的批评者试图借此验证一项论断:尽管主流海军强国已经公认超级航母仍是21世纪初海上作战的最有力平台,这种武器却有着极其明显的缺陷。在技术和地理条件皆备的情况下,诸如反舰弹道导弹(ASBM)、隐形巡航导弹以及核鱼雷这样的进攻性武器完全可能对航母做出毁灭性打击,造成巨大的军事、经济损失以及不可估量的心理影响。而在世界海军史上,这样的案例也曾不止一次出现过:二战时期最大的航母、旧日本海军花费4年半时间建成的7万吨级巨舰“信浓”号,在正式交付仅仅17个小时后就被美国潜艇用4发鱼雷击沉。1942年中途岛海战中,3个美军俯冲轰炸机中队在6分钟时间里连续炸毁了日本海军的3艘主力航母,改变了整个太平洋战争的走向。

不同版本的“航母怀疑论”或者说“航母无用论”,在海军史上并非孤立的个案。它们的母题可以追溯至19世纪后半叶的“战列舰无用论”,两者具有极大的相似性。从根源上看,这首先是由于大型战列舰和超级航母在价格上的昂贵:同一时间内,全世界有能力采购这类顶级主力舰的国家通常不会超过10个,其中能批量建造的更是凤毛麟角。大部分二流海军国家,尤其是在海陆两个方向上都需要投入资源的陆海复合型国家,由于不具备大批建造顶级主力舰的财力,便只能退而求其次,寻求“四两拨千斤”、以成本较低的对抗手段抵消掉主力舰的优势。是故各种“主力舰无用论”,往往会和攻势防御战略以及非对称作战思维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战列舰和航母虽然有着无与伦比的攻击力,但也存在相当明显的技术缺陷:战列舰的水下防御始终是其结构上的阿喀琉斯之踵。而航母暴露在外的飞行甲板只消被几枚炸弹或导弹命中,便会彻底丧失作战能力。从二战到21世纪,大型航母的基本设计除去若干技术细节外,基本没有发生变化;而反舰武器却经历了层出不穷的迭代更新。这使得人们越发倾向于认同:击毁航母这种“保守”的平台,绝非至难之事。

航母无用?反舰武器更新迭代,但击毁这种“保守”平台绝非易事

1926年,英国皇家海军R33飞艇挂载着两架格罗斯特“ Grebe” 战斗机

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各国海军用于重点打击航母或者替代其功用的平台,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其一是各种形式的空中载具,包括可搭载小型战斗机的飞艇、子母轰炸机以及设想中的太空武器平台。其二是水下载具,以可携带大量巡航导弹和火箭动力鱼雷的核潜艇为代表。其三是远程岸基武器,以21世纪初名噪一时的反舰弹道导弹为代表。其四则是以浮动机场和可移动离岸基地为代表的人工“浮岛”。自20世纪20年代起,以上平台即已陆续问世,但至今也未能彻底将航母淘汰出局。究其原因,唯有航母这种综合型平台能同时兼顾争夺制海权和行使制海权这两项任务,功能远比其“天敌”和“杀手”来得多元。而与已经成为古董的战列舰相比,大型航母在火力覆盖半径、早期预警机制和主动攻击能力方面已然经过反复优化,绝非轻易可被摧毁。故而在持久的考验和质疑之后,百岁“高龄”的航母仍能永葆青春,继续等待着新的“天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