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說“狠話”的背後,竟是這種原因

很多時候,我們拒絕給孩子買玩具,孩子就會狠狠地說:“不讓我玩,我討厭你們”;當孩子想要吃糖卻被我們拒絕時,他也會氣沖沖地說:“不讓我吃糖,我就吃掉你們!”

或是在一些公共場合,孩子嘴裡突然冒出來的一些髒話和狠話,比如“我要打你們”、“我恨你們”、“你們去吃屎吧”等,會讓我們瞬間尷尬,我們也不由得擔心:這麼小的孩子就說出這麼兇狠的話,長大了還得了?

其實,孩子說“狠話”的背後,是有原因的!

孩子正處於“詛咒敏感期”

孩子的“詛咒敏感期”一般開始於3歲左右,是“語言敏感期”的一種特殊表現。

當孩子開始瘋狂地學習和運用語言時,他們會特別鍾情於各種“髒話”和“狠話”,比如各種“屎尿屁”等等,而且大人越是阻止,他們就運用地越頻繁,這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經的一個階段。

孩子說“狠話”的背後,竟是這種原因

美國臨床心理學家、兒童遊戲治療師勞倫斯·科恩博士在他著名的《遊戲力》一書中就這樣寫過:

罵人的話、各種狠話,還有包括“屎尿屁”在內的髒話,小孩子們都特別愛說,因為這些話會讓他們覺得自己有“力量”去支配自己的言行,甚至“支配”別人的反應。

也就是說,隨著年齡的成長,孩子很快就會感受到語言本身是有力量的,自己說出的一句話有時候會產生強有力的效果。

他們會覺得,比起大聲哭喊,說狠話、說髒話更能快速激起大人的反應,他們一旦體會到了語言具有的殺傷力,就會經常使用這樣的語言來故意激怒大人。

而孩子故意激怒大人的背後,其實是他們在尋求大人的關注。

孩子說“狠話”的背後,竟是這種原因

也就是說,“我不同意”、“我不開心”、“我討厭你”……其實是孩子在表達自己的不滿,孩子說出的話有多“狠”,他們的心裡就有多麼地需要你。

受到父母的影響

當父母總是權威性地用“說狠話”來教育孩子,孩子在被“教育”的過程中,就會見識到“說狠話”的力量,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學習和模仿父母,等到孩子認為自己有足夠能力時,也會選擇這樣的方式——說狠話,來與大人“對話”。

然而,面對孩子說“狠話”,如果父母跟著發脾氣,會對孩子產生一定的消極影響。

就像熱播劇《小歡喜》中宋倩在前夫家看到女兒後,情緒馬上就崩潰了,於是對女兒喬英子大發脾氣。

沒想到女兒也被逼急了,說出了“更喜歡小夢阿姨”、“我討厭媽媽”這樣的話,宋倩一聽生氣極了,直接給了女兒一記耳光。

孩子說“狠話”的背後,竟是這種原因

可見,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狠話,可以是孩子“詛咒敏感期”尋求關注的語言,也可以是互相攻擊的武器。

無論如何,父母對孩子發脾氣說出的狠話,孩子都會信以為真,不僅加劇了孩子內心的恐懼,也破壞了孩子的不安全感。

面對孩子說“狠話”,其實父母也不必過於擔心。

來自耶魯大學的保羅·布魯姆博士曾說,孩子說“狠話”只不過是孩子的語言學習,對孩子來說,一句髒話沒有什麼特殊意義。他們以後才會逐漸瞭解這些話犯了禁忌。
那麼,父母又應該怎麼做呢?

不隨意給孩子貼標籤

每個人都有著與生俱來的攻擊性,所有的這些攻擊行為,其實都是內心力量的極大需求。

然而,當孩子因為內心的需求不被滿足而大發脾氣、說狠話時,父母們往往會給孩子貼上“小氣”、“小心眼”、“壞脾氣”等的標籤,不是嚇得孩子把內心的情緒憋在了心裡,就是讓孩子感受到了這句“狠話”帶來的強大力量,之後就會更加關注這些能讓大人反應激烈的語言,重複說出類似的“狠話”。

孩子說“狠話”的背後,竟是這種原因

當孩子開始說“狠話”時,我們可以直接“忽略”孩子,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很多時候,孩子會因為沒有得到想要的效果就會慢慢放棄了。

接納孩子的情緒

在親子綜藝節目《媽媽是超人3》中,有兩個小朋友來到嗯哼家裡做客,因為媽媽霍思燕總是忙著照顧兩位小客人,沒有照顧自己,嗯哼感到非常生氣,並放出狠話:

“反正我長大了也不想給你買100個化妝品了!”
“再也不想和你一起玩了!”

“我不想和你說話了!”

“絕交了!”

他甚至還想躲到垃圾屋去,鬧著要離家出走!

媽媽霍思燕見狀,並沒有批評嗯哼,而是坐到了嗯哼的旁邊,耐心地問嗯哼:

“是不是因為自己說話聲音大了不高興?”

“因為媽媽今天要帶3個孩子,其實有點緊張,有點焦慮,所以才說話聲音大了。”

“你覺得媽媽愛別人了,不愛你了,是嗎?”

嗯哼感到自己的情緒被媽媽理解,也慢慢平靜了下來。

其實,孩子說“狠話”的背後,是因為心裡有委屈,情緒有不滿。因此,孩子說“狠話”時,其實最需要的是父母的耐心與接納。

必要時給予一定的懲罰

李玫瑾教授曾說,孩子的最佳管教期為0-6歲,越小教育,效果越好。

如果孩子頻繁說“狠話”,還超過一定的界限與底線,適當的懲罰很有必要。

但懲罰與批評孩子時要講究原則和正確的方式,就事論事,不要在公開場合批評孩子,這樣才不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說“狠話”的背後,竟是這種原因

其實,孩子就是父母的鏡子,我們的一言一行,都會在孩子身上有模有樣地呈現,而孩子存在的攻擊行為,是一種語言,也是一種向父母尋求幫助的傳遞信號。

我們要學會接納和理解孩子的“狠話”,理性引導,滿足孩子行為背後的真正需求,讓孩子在充滿愛的家庭環境中自由表達,快樂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