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之變前,為何李淵支持太子李建成,而不支持李世民呢?

歷史新見解


李淵支持李建成做太子,其實總共就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是李淵自己的私心以及對皇權的渴望,另一方面就是繼承製度的要求沒有辦法。

為什麼這麼說呢?且聽我繼續為你分析。


一、李淵想多做幾天皇帝

其實早在李淵登基成為皇帝之前,也就是他起兵反隋的時候,甚至包括起兵反隋,也是李世民的意思,李世民將隋煬帝的兩個妃子偷偷弄到李淵床上,讓李淵實在迫不得已只能謀反。


後來的前進道路上,李世民也是助攻很多,李淵曾經答應李世民說以後自己成為皇帝就讓李世民做太子,李世民信以為真。可是當真的李淵登基之後,卻讓嫡長子李建成成為太子,李世民只能默默在一邊傷心。

為什麼李淵要讓李建成成為太子而不是李世民呢?原因就是為了自己能夠多做幾天皇帝。李淵深知李世民的能力與野心,在一路戰爭之中,李世民幾乎承包了一半以上的勝利,這些戰功直接讓李世民頭上的頭銜不斷增多,最後李淵沒有什麼可以再封的才給李世民專門創造一個“天策上將”出來。

李世民掌握軍權,李建成做太子,掌管東宮以及一些朝中政治事務,一個主內一個主外,李淵的想法已經被他的行為出賣,他這樣做,就是為了制衡太子與李世民兩個人,他擔心兩個人任意一方勢力做大,都會直接危及到自己的皇位,所以讓他們兩人相互制衡。


可惜李淵的如意算盤沒算好,事情搞砸了,李建成感覺到李世民的威脅開始不斷採取行動,先是派人刺殺,後來又用毒酒謀殺,還把李世民身邊的猛將用調虎離山之計紛紛支開。

這樣做直接導致兄弟二人反目成仇,鬥爭白熱化,李淵這個時候想再來扭轉,已經無力迴天,所以才會最終發生玄武門之變讓自己丟了皇位,還讓李建成以及李元吉成為皇權的犧牲品。


二、李建成身份的合理性

李建成是嫡子,還是長子,按照當時的繼承製度一般是“有嫡傳嫡,無嫡就長”,李建成兩方面都符合,並且能力很強。

既可以帶兵作戰,還可以低頭處理公務,這樣的太子不管哪個朝代都已經是相當合格的,無可挑剔。

再結合之前的歷史,尤其是隋朝,隋文帝當初就是因為將皇位傳給自己的二兒子楊廣,才最終導致亡國,如今李淵自然把這個教訓深深記在腦海裡,斷然不想步入後塵,走上絕路。


所以,李淵支持李建成就很正常,怪就怪在李世民實在也是一個野心家,還有兄弟之間反目成仇讓人猝不及防。


結語

其實李淵支持李建成,不管是從哪個方面而言,都是合情合理的,可惜在皇權面前,很多時候拼的還是實力,勝負往往撒個就在一念與一步之間,勝者為王敗者為寇,自古如此!



嗔痴歷史觀


玄武門之變前,為何李淵支持太子李建成,而不支持李世民呢?

  簡單說幾句個人的看法。

  對於李淵來說,玄武門之變是他漫長政治生涯裡的一把意料之外的尖刀,李世民哥倆鬥狠了,這刀就穩穩地紮在李淵心上,對於大唐來說,這次事件的影響力極其深遠,當然了,對於李建成來說,這就是二弟要奪他的命,斬草除根不留情面。只是,他們都沒有看過唐史,不知道會有這麼一出,在玄武門之變前,李淵一直是支持太子李建成的,為什麼他不支持李世民呢?

  李淵為什麼要支持太子李建成?

  他有什麼明顯的理由不支持李建成嗎?(網絡圖)

  李建成一直是一個合格的太子,無論是準備起事,還是立國的過程,甚至是立國之後,李建成的表現都是可圈可點的。要論固守大本營的後勤保障之功,李建成穩穩地,要論軍事戰功,李建成不輸於李世民多少,在朝堂上,李建成的支持率一向很高,如果單論嫡子出身的話,他更是不輸誰了,妥妥的嫡長子,李淵為什麼不支持李建成?

  其次,當時的政治環境裡,也使得他必須支持李建成。隋朝為什麼會滅亡?第一個很明顯的弊端就是廢長立幼帶來的一系列影響,雖然說廢楊勇立楊廣,沒有引起大震盪,但是楊廣成功地敗完了隋朝的家。第二個明顯的缺陷就是天下大亂時,沒有強有力的宗室,只有兩個小娃娃,有什麼用?在人心不穩的時代,必須要有自家人,要有強悍的宗室,換句話說,就算李建成繼位,天下還沒大定,有弟弟們幫襯,這天下仍然就姓李。於李淵而言,北周的覆滅,隋朝的滅亡,都是看在眼裡的,李世民的集團,他有壓制,但並沒有打垮,為的就是自家的江山。他呢,繼續給太子助力——只是李淵沒想到,這二兒子能耐不小,膽量更大。

  李淵按禮法按當時的情況支持李建成,沒什麼問題。其實在所有的開國皇帝裡,李淵應該算是很舒服的一個了,他的兒子們都很出色,李建成,李世民,包括李元吉,他們的能力,放在任何一個朝代,都毫不遜色,可是皇位只有一個,總有人要成為失敗者,李建成不過是歷史煙雲中的一個罷了,雖悲情卻也無可奈何。

拋磚引玉了,期待朋友們的關注。


葉之秋


第一,李淵還在位時,正年富力強,當皇帝首先要考慮的是怎樣把屁股底下的龍椅坐穩,李世民的集團勢力太大,文有十八學士,武有秦府舊將,李淵要想坐穩皇位,只能對其進行制衡。

第二,李建成正好是嫡長子,立為太子名正言順,也符合歷朝歷代嫡長子繼承製,能很快地聚起傳統東宮勢力與李世民集團抗衡。

第三,如果立李世民為太子,李淵會被李世民提早逼退位,從後來的玄武門事變後,李淵立李世民為太子後僅一個多月就被逼退位可以佐證。

綜上所述,李淵的立儲想法是正常且理智,只不過李世民本人才能太突出且集團勢力太過強悍為歷史罕見此實為特例,不能以常例度之。不過,好歹也推遲了他退位的時間,也多當一段時間皇帝


天命與劍8341


古人重視嫡庶之分,李建成身為李淵的嫡長子,在古代嫡長子繼承製的情況下,自然是第一考慮的人選。李淵也是這樣考慮的。



中國封建社會皇位的嫡長子繼承製,是一個成功併成熟的繼承製度。這個繼承製保證了政權的平穩過渡,使人心穩定,政權穩固。它是符合封建社會實際的行之有效的繼承製。

嫡長子繼承製度能解釋一些奇怪的歷史現象。例如,在明朝朱元璋為什麼一定要把他的皇位傳給長孫朱允炆,而不傳給他的兒子朱棣?其實,原因很簡單,用嫡長子繼承製度來解釋這個問題就能茅塞頓開。因為朱允炆是朱元璋長子朱標的兒子,是他的嫡長孫,而朱棣不是他的長子。選立大子的兒子(嫡長孫)為法定繼承人,理由就是“皇孫世嫡,富於春秋,正位儲極,四海繫心。”

歷史的經驗告訴李淵,如果不尊崇嫡長子繼承製,則以後的帝國傳承就要伴隨著子孫們的刀兵相見和鮮血淋漓。我們看到事實也是如此,玄武門之變確實留下了後遺症,自李世民之後的政權交接不順,歷代太子不是被廢就是被殺,政權一次次的交替,李家的子孫們總是要經過流血鬥爭,才能登上大寶。


奔跑的五花肉1991


任何一個理智的君主,都應該明白一點:廢長立幼,取亂之道。


古代君主選擇繼承人 其實能力在其次,最重要的是穩定,能夠確保皇位平穩傳承有序。所以,必須要儘可能遵守皇位繼承的標準,那就是嫡長子繼承製。常有人會問這樣的問題,司馬炎為什麼要把皇位傳給白痴兒子司馬衷啊?朱棣這麼喜歡朱高煦,為什麼最後還是傳位朱高熾了?曹操為什麼最終沒有選擇曹植而選擇了曹丕?劉備為什麼不立另兩個兒子而還是立了劉禪?這些問題原因或許多種多樣,但都有一個共同的,並且是佔最重要的關鍵點的原因——嫡長子繼承製度。


總有人覺得,選繼承人就要選最優秀的那一個,立嫡立長不如立賢。其實不錯特錯,因為“賢”是一個很主觀的東西,每個人都可能對某個皇子是否“賢”有不同的看法。這個大臣說大皇子賢,那個宦官說二皇子賢,又有個妃子說三皇子賢,到底怎麼辦?而皇帝本身看到的又往往很片面,更多是皇子們靠著背後的謀士集團刻意在皇帝面前表現出來的。所以,如果以“賢”的標準,永遠不能服眾。要定一個的皇位繼承標準,必須是客觀的,所有人都否定不了的。嫡長子繼承製就是這樣。嫡子地位高於庶子,長子地位高於幼子。若要政權長治久安,確保皇位傳承可以服眾,就必須這麼繼承下去。除非嫡長子真的犯下什麼嚴重的罪行或者實在是有某方面缺陷不能繼承,一般是不可以打破這個規律的,否則遺患無窮。


所以我們回來看李淵對兩個兒子的態度。雖然李世民戰功赫赫,但畢竟是次子,李建成嫡長子的地位無法撼動。何況,李建成沒有什麼明顯的過錯(作為太子,只有謀反之類的能算重大罪名),並且在李淵起兵過程中也出力不少,身邊也有許多擁護他的大臣。如果無故廢除李建成的太子之位而支持李世民,那就是開了個很壞的頭,導致唐朝後面皇位的傳承都不穩固。


事實上,李世民後來依靠玄武門之變殺李建成登上太子之位進而稱帝,確實給之後唐朝很長時間的皇位傳承都埋下了禍根。李世民自己因為對第四子魏王李泰的恩仇,讓李泰有了奪嫡之心,處處與太子李承乾針鋒相對,以致逼得李承乾謀反。謀反之人顯然不能再做太子,而李世民也不能讓李泰上位,而是另立了李治為太子。因為一旦李泰做了太子,就是告訴皇族,太子之位是可以爭來的,今後每一個皇子都可能去用各種卑鄙手段奪位。同樣的心態也出現在後來的明成祖朱棣身上,他自己通過靖難之役奪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但不能讓子孫們也這麼幹,所以他再喜歡朱高煦,也還是讓嫡長子朱高熾繼承了皇位。

但是,畢竟李世民發動政變奪位的影響還是在那裡了。所以唐朝的太子們地位一直不穩固,太宗朝有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之爭,高宗朝武則天先後或廢或殺別人的或者自己生的幾個太子(或皇帝)李忠、李弘(是否為武則天毒死存疑)、李賢、李顯、李旦。中宗朝也發生了太子李重俊被韋后所逼謀反,玄宗朝李隆基一日殺三子,等等等等,永無寧日。這時候就知道,李淵支持長子的做法絕對是正確的。只是可惜,一方面李世民實在太強,一方面李淵可能也不忍心對兒子下狠手,最終導致了李建成、李元吉和他們的兒子慘死,自己淒涼退位,唐朝太子成為最悲慘的職業。


伊耆角木


李淵在造反打天下的征途上,李建成招募賢才、制定軍法、阻父滅佛,給了李淵很大幫助。李建成一路平河西、取霍邑、拒潼關,軍功卓著。從歷代歷朝皇位傳承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規矩,李建成既是長子,又是嫡,李淵立其為太子實至名歸。李淵把朝政處置權交給太子,把軍權交給李世民,在統一天下的征戰中,李世民的軍功功高震主,威望太高,威脅到了太子對皇位的繼承。因此李淵就對李世民不斷的打壓削弱。因而引發了玄武門之變。


大地83151526


任何一個理智的君主,都應該明白一點:廢長立幼,取亂之道。 古代君主選擇繼承人 其實能力在其次,最重要的是穩定,能夠確保皇位平穩傳承有序。所以,必須要儘可能遵守皇位繼承的標準,那就是嫡長子繼承製。常有人會問這樣的問題,司馬炎為什麼要把皇位傳給白痴兒子司馬衷啊?朱棣這麼喜歡朱高煦,為什麼最後還是傳位朱高熾了?曹操為什麼最終沒有選擇曹植而選擇了曹丕?劉備為什麼不立另兩個兒子而還是立了劉禪?這些問題原因或許多種多樣,但都有一個共同的,並且是佔最重要的關鍵點的原因——嫡長子繼承製度。 總有人覺得,選繼承人就要選最優秀的那一個,立嫡立長不如立賢。其實不錯特錯,因為“賢”是一個很主觀的東西,每個人都可能對某個皇子是否“賢”有不同的看法。這個大臣說大皇子賢,那個宦官說二皇子賢,又有個妃子說三皇子賢,到底怎麼辦?而皇帝本身看到的又往往很片面,更多是皇子們靠著背後的謀士集團刻意在皇帝面前表現出來的。所以,如果以“賢”的標準,永遠不能服眾。要定一個的皇位繼承標準,必須是客觀的,所有人都否定不了的。嫡長子繼承製就是這樣。嫡子地位高於庶子,長子地位高於幼子。若要政權長治久安,確保皇位傳承可以服眾,就必須這麼繼承下去。除非嫡長子真的犯下什麼嚴重的罪行或者實在是有某方面缺陷不能繼承,一般是不可以打破這個規律的,否則遺患無窮。 所以我們回來看李淵對兩個兒子的態度。雖然李世民戰功赫赫,但畢竟是次子,李建成嫡長子的地位無法撼動。何況,李建成沒有什麼明顯的過錯(作為太子,只有謀反之類的能算重大罪名),並且在李淵起兵過程中也出力不少,身邊也有許多擁護他的大臣。如果無故廢除李建成的太子之位而支持李世民,那就是開了個很壞的頭,導致唐朝後面皇位的傳承都不穩固。 事實上,李世民後來依靠玄武門之變殺李建成登上太子之位進而稱帝,確實給之後唐朝很長時間的皇位傳承都埋下了禍根。李世民自己因為對第四子魏王李泰的恩仇,讓李泰有了奪嫡之心,處處與太子李承乾針鋒相對,以致逼得李承乾謀反。謀反之人顯然不能再做太子,而李世民也不能讓李泰上位,而是另立了李治為太子。因為一旦李泰做了太子,就是告訴皇族,太子之位是可以爭來的,今後每一個皇子都可能去用各種卑鄙手段奪位。同樣的心態也出現在後來的明成祖朱棣身上,他自己通過靖難之役奪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但不能讓子孫們也這麼幹,所以他再喜歡朱高煦,也還是讓嫡長子朱高熾繼承了皇位。 但是,畢竟李世民發動政變奪位的影響還是在那裡了。所以唐朝的太子們地位一直不穩固,太宗朝有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之爭,高宗朝武則天先後或廢或殺別人的或者自己生的幾個太子(或皇帝)李忠、李弘(是否為武則天毒死存疑)、李賢、李顯、李旦。中宗朝也發生了太子李重俊被韋后所逼謀反,玄宗朝李隆基一日殺三子,等等等等,永無寧日。這時候就知道,李淵支持長子的做法絕對是正確的。只是可惜,一方面李世民實在太強,一方面李淵可能也不忍心對兒子下狠手,最終導致了李建成、李元吉和他們的兒子慘死,自己淒涼退位,唐朝太子成為最悲慘的職業。


哦豁1993


李淵從太原起兵開始,李建成作為嫡長子,一直輔佐李淵,戰功顯赫和李世民不相伯仲,因為李淵根本就沒有想要換太子的意思,而且遵從長子繼承的原則,不管從哪個方面講李建成都是太子的不二之選,

1,戰功方面,李建成從起兵以來南征北戰功績還是很明顯的,率先攻入長安,李淵稱帝被封為太子長期北御突厥,為李世民平定王世充竇建德保障了後勤鞏固了防線,平定劉黑闥,為大唐實現了基本統一。

2,主政方面,李淵作為開國皇帝,在大唐新建時期,李建成在長安幫助李淵治理鞏固天下,期間並未出現過錯,非常勤勉,他主持並推行了均田制,而且還大力推行農業恢復,使得經濟有所回暖,迅速恢復了經濟,為之後大唐統一天下打下了堅實的經濟、物質基礎。

李建成從哪方面都要強於李世民,也是李淵心裡帝位的繼承人,李建成不僅有上馬打天下,更有下馬治天下的胸才偉略,李建成沒有李世民的殺伐果斷,太過仁慈寬厚,性格比較溫順,以至於造成後期玄武門之變。






風情漸漸依舊


一、因為古代傳承製度,嫡長子繼位。

二、李世民手底下人才太多,如果支持李世民,獲得太子之位,李世民手底下那些人根本不可能讓他再皇位上坐太久。李淵還不捨得放棄權利。所以他才會支持李建成。

三、集團利益,李建成仁慈,剛開始參加的戰爭都是唐謀隋的,可以說並未有完全參加進去到天下爭霸的戰爭中。因此對於世家的危害並沒有深刻的認識。李唐根基關隴貴族大部分都圍繞在他和李淵身邊,李淵支持李建成,目的就是穩定根基。


夢隋楊


個人覺得應該是這樣的,李世民常年征戰在外威望極高,李建成經常在李淵身邊說一些壞話,還有就是李世民身邊有各路英雄幫助早已經功高蓋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