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搶了寧王8萬精銳兵馬,承諾事成平分天下,最後寧王下場如何?

蘇健朋


功過參半的分封制度

明朝建文元年(西曆1399年),建文帝登基第一年,燕王朱棣就對建文朝廷發動了叛亂。後世的文藝作品一致認為:雄才大略而又野心勃勃的朱棣,容不得軟弱無能的建文帝做自己的皇帝,於是起兵叛亂,但在歷史上,這並非真相。


這一切要從明初說起。雖然在當下,中學歷史教科書告訴我們秦始皇廢除分封制是一個進步行為,但是在中國歷史上,分封制度多次死灰復燃,歸根結底,在於分封制度並非一無是處:比如劉邦就分封自家子弟為諸侯管理龐大的國土,節約天子的行政成本;司馬炎有感於曹魏政權被司馬家族篡奪是因為沒有分封制的輔助,於是西晉恢復了分封制。

明朝朱元璋在世的時候,也考慮到朱家子弟的福利,以及大明天下的安全,於是,再度恢復了分封制。

建文帝的心狠手辣

對於明朝的諸侯王,朱元璋有把握加以控制。但是,朱元璋死後,其孫建文帝登基後,對他的這群叔叔感到惶恐至極:建文帝認為,藩王的存在,必然會對自己的皇權造成衝擊,因此登基第一年,皇位還沒等坐穩,就開始迫害洪武朝留下的藩王——朱棣也在打擊迫害的範圍內。

在目睹之前被打擊的藩王下場淒涼的現實後,朱棣決定搏一把,於是,靖難之役拉開了序幕——客觀上說,這場叛亂,也和建文帝的心狠手辣有直接關係。


朱棣起兵反對建文朝廷的時候,也意識到單獨依靠燕藩的力量,難以和朝廷對抗,恰好,朱棣想起寧王朱權的封地距離自己不遠,而且最重要的是,朱權麾下有八萬精銳兵馬,如果有了這支軍隊助拳,那麼,自己和建文朝廷周旋,其勝算可就大大提高了。

朱棣的想法,建文帝也想到了。於是建文帝命人傳達詔書給寧王朱權,要求朱權進京面見建文帝,而朱權也知道自己的這個侄兒心狠手辣,自己去了京城只怕凶多吉少,於是拒絕了建文帝的旨意,於是建文帝頒佈詔書,宣佈奪了朱權的兵權。

這讓朱棣看到了希望。

寧王的命運

朱棣趁著這個機會,來到寧藩會見寧王,並且告訴寧王,自己舉兵是被迫的,如今自己兵枯財竭,和朝廷消耗不起了,希望寧王從中斡旋。寧王想了一下建文帝對自己的態度,哪裡會懷疑朱棣在欺詐自己?

於是,朱權款待朱棣多日,而朱棣趁機策反了朱權的軍隊,並且在利用朱權送行自己的途中,對朱權設了埋伏,並將朱權的家人,都帶到燕藩去了。這讓朱權無可奈何,只好和朱棣一起造反。

朱棣為了激勵朱權,承諾朱權:等到推翻建文朝廷以後,自己將和朱權中分天下,不過,憑藉朱權的見識,對於朱棣的空頭支票未必會當真,不過朱權知道:朱棣贏了,自己或許有條活路,而如果建文朝廷贏了,自己則難逃一死。

建文四年,朱棣推翻建文朝廷,成為皇帝,並於第二年改元永樂。

永樂帝登基後,對於藩鎮,依舊採取削藩政策,對於朱權,永樂帝將其改封到了南昌。並對其採取猜忌態度。

朱權也深知餘生只要太平就好,於是韜光養晦做人,為了打發閒暇時光,朱權開始潛心研究樂理等學問,直到正統十三年(西曆1448年)才去世。此時,明朝的皇帝已經是明英宗,明朝也在永樂帝之後,經歷了仁宗、宣宗兩個時代。


藤樹先生


寧王朱權,朱元璋第十七子。十三歲時,被朱元璋封為寧王,封地大寧(今內蒙古寧城),國號“寧”。

因朱元璋將朱權封在大寧,其目的是為了防範北元軍隊的入侵,所以朱權的寧國實力非常強悍,帶甲之士八萬,戰車六千,其麾下的朵顏三衛騎兵的戰鬥力更是天下聞名。



不過縱容朱權擁有如此強大的實力,他對於帝位始終無任何覬覦之心,而且也始終堅持著為人臣子者的本分。即使是在建文帝登基後,開始實行削藩之時,朱權也依然沒有任何的反叛之心。

可是朱權雖無反志,但他的實力卻讓他不能置身於事外。1399年,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在朱棣與建文帝相互爭鬥的過程中,寧王這支強大的武裝力量成為了雙方都要爭取的存在。



朱棣一方,朱棣在起兵時就曾言“以往我巡察塞上時,見大寧諸軍十分剽悍。如果我能獲得大寧,截斷遼東,採用邊騎助戰,便大事可成啊!”,因此朱棣對朱權可謂是虎視眈眈。

而建文帝一方,建文也因害怕朱權會投向朱棣一方,所以對其也是嚴加防範,靖難之役發生時,建文就把他召他入京,可還未到時,就先下旨削了他三護衛。



當然,就朱權本身而言,他從始至終都未想過要背叛朝廷,要背叛建文帝。無論建文帝如何對待於他,朱權都是忠心於中央的,他也從未想過要投向朱棣。

只是,朱權沒有想過要跟隨朱棣,不代表朱棣不想拉攏這股強大的勢力。當時,朱棣眼見主權沒有投靠他的意思,可朱棣卻是急需朱權麾下勢力的加入,藉此才能更有把握的抵擋住建文軍隊的進攻。於是明著沒有機會,朱棣就想暗著來。



1399年9月,江陰侯吳高進攻永平,朱棣率兵前往營救,後吳高退兵。此時永平雖已解圍,但朱棣卻沒有返回北平,而是開始在秘密的籌劃著一個陰謀。

他先是偷偷的率領著麾下的精兵從劉家口抄小道前往朱權的封地大寧,而後到達大寧後,他就在城下跟朱權詐稱因兵敗前來求救於他。而此時朱權並沒有多想,畢竟是自己的哥哥,他雖忠於朝廷,但對朱棣也並無反感,眼見自己哥哥落難,自然要拉上一把。



當然朱權還是懷疑自己的這位哥哥有其他心思,所以在放朱棣入城時,他只准朱棣一人入城,其軍隊只能駐紮在城外。

不得不說,朱棣去演戲,他絕對是一個影帝級的人物。入城後,他立刻就拉著自己弟弟的手,淚眼汪汪的說道“自己是不得已才起兵的,請勞煩弟弟幫忙起草一份請罪奏章向陛下請罪” 。朱棣這番表演,朱權毫無保留的就相信了,他不疑有他,連忙符合道弟弟一定會幫哥哥你向陛下求情的,你就安心在這裡住幾天,等候陛下的旨意。



朱權絕對沒想到,朱棣是鐵了心要造反的,他第二名目標就是那皇帝寶座。在他誠懇相待下,朱棣暗地裡卻將自己的士兵偷偷調入城中,還暗地裡收買了朱權手下的兵士。

之後在完成一切部署後,朱棣就藉口要回封地等待建文的發落,然後將朱權誆出城外。之後到了郊外,在朱權為朱棣踐行時,朱棣的伏兵就趁機一擁而上俘虜了朱權。



就這樣,朱權在毫無防備下,被陰險的朱棣給俘虜了,而後他麾下的勢力也盡歸朱棣所有。

當然,在俘虜朱權後,朱棣為了在最快的時間招降朱權的部隊,他就又向朱權撒了一個彌天大謊,就是答應朱權事成後,與他平分天下。

可笑的是,已經被騙過一次的朱權似乎又再一次相信了朱棣。之後他盡心盡力的幫助朱棣謀奪大明江山,朱棣軍中大部分的招降繳文幾乎全出於他之手。



當然,“平分天下”本來就是一句空話,朱棣登基稱帝后,自然不會真的兌現於朱權。事後,朱權也知曉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也沒有過多的去計較,畢竟現在朱棣才是皇帝,他只是臣子,自己的命完全被朱棣掌控,又哪敢有啥非分之想呢?

可是朱權卻沒有想到,朱棣非但沒有兌現承諾 而且對他還百般打壓。比如在封地一事上,朱棣不但不讓他回到原來的封地,還否定了朱權關於封地的其他一切想法。朱權最開始想封到蘇州,朱棣就說這是京畿之地,不能給你,後來朱棣又想封到錢塘,朱棣又說這已經分給了五弟,不能給你。



最終朱棣就只給了朱權建寧、重慶、荊州、東昌這四個地方來做選擇,而後在1403年,朱權被改封於南昌。

只能說朱棣真的很“陰險”,這四個地方全在中央軍隊的重重包圍下,一旦朱權有異心,朱棣隨時可以發兵剿滅他,幾乎不費吹灰之力。



不過朱棣雖對朱權百般打壓,但至少還是顧及兄弟之情,即使他在防著朱權,也絲毫沒有要殺掉朱權的意思。於是乎,朱權也得以在朱棣一朝平安的活著,當然這之中少了朱權自己的韜光養晦,不問政事的原因。

之後朱權一直活到了正統十三年,也就是明朝第六個皇帝朱祁鎮的那個時代,享年70歲。



不得不說,朱權的結局還算是好的,以一己之力生生熬死了明朝5位皇帝,期間雖被提防,但卻依然能繼續享受著榮華富貴,錦衣玉食,這等結局可不是常人能享受的到的。


澳古說歷史


朱元璋分封諸子到各地當藩王,寧王朱權和燕王朱棣一個被封在大寧,一個被封在北平,共同拱衛著明朝的北方邊境。靖難起兵,燕王朱棣拉寧王朱權入夥,承諾事成之後平方天下,但朱棣奪了天下卻並沒有兌現諾言,寧王最後下場如何呢?


在朱元璋諸子中,寧王朱權與燕王朱棣雖無緣儲位,但朱元璋並不厚此薄彼,四子朱棣封在北平,十七子朱權封在大寧,兩人共同拱衛明朝的北方邊境,在各自封國都有節制調遣兵馬的權力,在各藩王裡面,寧王和燕王是為數不多的手握重兵的藩王,即位之後的建文帝朱允炆自然對兩位重兵在握的藩王叔叔非常忌憚。

大寧驚變,寧王被迫與朱棣合作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十三歲的朱權被封為寧王,兩年後,朱權離京就藩大寧府,位於喜峰口外的大寧,是當時西北的一個大鎮、重鎮,這裡屬古會州之地,東連遼左,西接宣府,位置極為重要。朱元璋對這個兒子也是寄予厚望,寧王手下,擁有甲士八萬,戰車六千,在諸王中屬他最豪。寧王所屬的朵顏三衛騎兵以驍勇善戰著稱,寧王自己也是能文能武,多次會同諸王出征塞北。

面對手握重兵的藩王叔父,繼承帝位的建文帝深以為憂,所以即位沒多久,就與近臣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人著手削藩,但是建文帝削藩操之過急,採取敲山震虎,先易後難的削藩策略,先撤周王、湘王等較弱的五個王,這恰恰給了遠在北平的燕王朱棣以應變準備的時機。

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以傾君側的名義起兵靖難,一個藩王要對抗整個王朝,顯然實力對比是懸殊的,這個時候朱棣想到了諸王之中力量最雄厚的十七弟寧王朱權,他對諸將說到:“我當年巡視塞上的時候,見大寧諸軍十分彪悍,我若得大寧,截斷遼東,採取邊騎作戰,則大事可成矣。”

燕王朱棣明確表示了要爭取寧王和他走在同一陣線上,那邊建文朝廷也早就對寧王不放心,派人召寧王進京,朱權人未到,三護衛已被削,建文帝打草驚蛇,朱權最終選擇了在大寧觀望形勢。



同年九月,朱棣自劉家口抄小路直趨大寧,詐稱窮蹙來求救。朱權邀請四哥朱棣單騎入城,朱棣拉著寧王的手大哭,表示四哥起兵靖難乃萬不得已,求他代為起草奏章謝罪,朱棣在大寧住了數日,寧王都毫不相疑,熱情以待。殊不知此時燕軍早已在城外埋伏,朱棣在大寧數日早已“陰結三衛部長及諸戍卒”。至朱棣要離開大寧,寧王出城相送,埋伏城外的燕軍俱一擁而上,殺死守將朱鑑,寧王朱權及王府上下俱被裹挾前往北平,至此,寧王所部兵力俱歸朱棣調遣,為了安撫失意鬱悶的寧王,朱棣還表示:“事成,當中分天下。”

成祖即位,寧王明哲保身



所謂的“事成,當中分天下”不過是朱棣的一句緩和之語,寧王也知話不能當真,待到燕軍打過長江,谷王穗和李景隆打開金川門投降,燕王朱棣入主南京紫禁城,在四年靖難之役中起到關鍵作用的寧王朱權,想著皇帝四哥你來當,可大寧府我是什麼都沒有了,我的兵給你了,朵顏三護衛也被削了,我也沒什麼要求,就給我另外封一塊地當我的王吧。

寧王想去南京附近的蘇州,朱棣不允,說蘇州屬於京畿之內。又想改封錢塘,同樣不允,給了建寧、重慶、東昌和荊州四個地方讓寧王自己挑。

永樂二年(1403年),寧王改封南昌,朱棣親自寫詩送行。不久,有人告發朱權利用巫術害人,查無實,此事便不了了之,朱棣也未加責備。但至此以後,朱權便“自是日韜晦,購精廬一區,鼓琴讀書其間,終成祖世得無患”(據《明史》),朱權懂得明哲保身,韜晦隱逸,也算是個明白人矣。

著書立說,安度晚年

寧王朱權活的比較長,哥哥成祖駕崩後,侄兒仁宗皇帝待他也不錯。宣宗在位,寧王又有點耐不住了,議論宗室不應確定品級,藩王議國事有違祖制,惹得宣宗頗為生氣,朱權只得上書謝罪。晚年的朱權,整日與文人學士互相往來,寄託自己的遠大志向,自號月瞿仙。朱權是一個文學藝術修養很高的王爺,雖然年輕的時候英姿颯爽馳騁疆場,但晚年的寧王朱權,也不失為活出了另一個精彩的自己。



寧王朱權一生著述頗豐,他好茶飲,為此還專門寫了一本叫《茶譜》的書來記錄他飲茶的心得體會。朱權善古琴,編有古琴曲集《神奇秘譜》和北曲譜及評論專者《太和正音譜》,其中《太和正音譜》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雜劇音譜。另外,朱權還是道教名家,著有道教專著《天皇至道太清玉冊》八卷,朱權多才多藝,涉獵廣泛,其所著書文極為豐富,恕篇幅有限,無法一一列明。

朱權病逝於明英宗正統十三年(1448)年,享年71歲,歷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六朝,在太祖諸子中,寧王朱權已屬高壽。


遺憾的是,朱權死後一百多年,他的後代第四代寧王朱宸濠不知道哪根筋抽了竟發動起了叛亂,結果被明代大儒王陽明輕鬆給收拾了,寧王這個藩王也就被廢除了。


大國布衣


朱棣得了寧王朱權的“帶甲八萬,革車六千”的時候,曾對朱權說:“事成,當中分天下。”但是事成之後,朱棣是怎麼對待朱權的呢?

(朱棣劇照)

朱棣獲得天下以後,當然不會和朱權說“中分天下”的話,只是讓他自己挑一個封地。朱權說,他想去蘇州。“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朱權去也就是想享福,並沒有其它意思。但是朱棣說:“畿內也。”其實,朱棣是要遷都到北京的,這裡也算不得“畿內”。但朱棣說它是“畿內”就是“畿內”,朱權不敢爭辯。

接著,朱權又說錢塘。“錢塘自古繁華”,朱權無非也是想要享受,沒有其它野心。但是朱棣也不想給他,還冠冕堂皇地說,建文帝把錢唐給了自己的兄弟,結果就不長久,你也想不長久啊?

然後,朱棣給朱權列了建寧、重慶、荊州、東昌這幾個邊遠的地方,讓他選擇。最後封的地方是南昌。朱權無話可說,只得呆在南昌。

朱棣去世後,朱棣的兒子朱高熾繼位。朱高熾是出了名的仁愛之君,朱權想,既然是仁愛之君,對自己也應該很仁愛啊。於是就說,當時我是不想到南昌來的,這裡並不是我的封地。哪想到朱高熾對別人仁愛,對朱權就不仁愛了,很不客氣地說,既然不是你的封地,為什麼你在那裡呆了二十多年啊?這話一下就問的朱權無話可說了。

好在朱高熾也很快去世了。朱高熾去世,朱瞻基繼位,朱權又想,讓我在南昌我就在南昌吧,不走了。不過,我不能就住這麼一座孤城啊,好歹把南昌周圍的土地封一些給我啊。這時候的朱權,已經不敢要“富貴”,只求“溫飽”了。然而朱瞻基依然不給。還批評他喋喋不休地抱怨,頗有對他進行處罰的意思。

(朱高熾劇照)

這麼一來,朱權才算徹底老實了。不但不再提出任何非分的要求,而且從此也只是整天與文人墨客混在一起,吟詩作賦,了此殘生。與文人墨客為友,終於對朱棣及其後人不構成威脅了吧……

以上就是朱權的結局。

不過,說起來,朱權也算是一個聰明的人。這樣的結局,他應該事先就會想到的。既然如此,當時他為什麼會信了朱棣的鬼話,從而把自己的“帶甲八萬,革車六千”無償地送給朱棣了呢?

其實,所有這一切,都是朱棣欺騙朱權的結果。

一、情騙。

朱棣在獲得朱權兵馬的過程中,一直在對朱權進行感情欺騙。他表面上做出很在乎兄弟感情的樣子,到朱權的府上和朱權飲酒,拉關係。卻絕口不提需要朱權兵馬的事情,直到最後離開。

連最後離開的事情,朱棣也是利用感情欺騙的方式,實現了把朱權抓住軟禁的目的。

古人分離的時候,都會送別。送別都會送到城外。兩人感情的深淺,決定著送別的距離。朱棣因為進城多日,不斷地和朱權套近乎,讓朱權認為兩人的感情是很深厚的,於是把朱棣送出了很遠的地方。這樣一來,實際上就給了朱棣輕鬆軟禁朱權的絕好機會。

由此可見,朱棣對朱權,從頭至尾,就是一場情騙。

(朱權劇照)

二、事騙。

朱棣騙朱權的是什麼事呢?

朱棣表面上是進大寧城和朱權敘舊,向朱權訴說委屈,實際上暗中帶了大量的金銀,賄賂朱權的那些手下,對他們進行封官許願。這使得朱權的手下,很多都倒向了朱棣。

整個過程,朱權一直被矇在鼓裡。還真把朱棣當成一個肝膽相照的好兄弟,整日和他把酒言歡,培養兄弟感情。

也正是朱棣做了這一系列的事情,因此,朱棣在朱權的大寧城外捉拿軟禁朱權的時候,基本上沒人出手救朱權,從而讓朱棣成功把朱權捕捉到北京城,順利接管朱權的部隊。

三、話騙。

朱棣騙朱權的話,就是那一句“事成,當中分天下”。

說老實話,朱權當時肯定也是不會完全相信朱棣的話的。“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這個話,趙匡胤早就說過了。不過,朱權雖然不相信,但當時他肯定想的是,雖然不會中分天下,在一個好的地方享清福,其實也不錯啊。所以呢,雖然被騙了數萬兵馬,還被軟禁,不過也一直積極幫朱棣出謀劃策。

誰知道,所有的都是欺騙,最終朱權落得一場空。


張生全精彩歷史


寧王朱權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十五歲時,就藩大寧。大寧為北方邊防要地,寧王手下帶甲八萬,戰車六千,並且擁有精銳的騎兵“朵顏三衛”,“靖難”之時,朱棣並寧王所屬部隊,並許諾“事成後與寧王平分天下”,這當然不過是一個大餅而已,一旦奪權成功,朱棣的臉就變得比翻書還快。

改封風波


歷來“兔死狗烹”,朱棣即位後,隻字不提平分天下的事,寧王請求改封到南方。

朱棣問:想去哪?

寧王:蘇州吧

朱棣:這地方不行,屬於近畿。

寧王:錢塘可以吧

朱棣:錢塘之前已經給別人了,建寧,重慶,荊州,東昌都不錯,你挑一個吧。

寧王一攤手:老哥你看著封吧

永樂元年二月,寧王改封南昌。

韜光養晦

此後發生了一件事讓寧王不得不小心起來,就藩南昌後,有人告發寧王以巫術害人,朱棣派人調查,結果查無實據,寧王得以躲過一劫。從此之後,寧王夾起尾巴做人,潛心道學,專做學問,不再過問政事,最終留下不少著作,得以善終


九州史冊


事情的起因要從建文帝朱允炆即位之後開始。剛剛繼位不久,朱允炆愁的天天晚上睡不著覺,原因就在於各地藩鎮的勢力太大,已經嚴重威脅到自己的皇位,尤其是盤踞北方的朱棣。朱允炆繼位幾個月後就開始著手削藩之事,採取的就是先拿實力不強的藩王開刀,一年之內,就已經拔掉五個藩鎮的勢力。緊接著就把下一個目標定在了朱棣身上。

朱棣看到幾個藩王的下場,知道自己不反不行了,於是就決定拼一把。本來朱棣就有謀反之心,但一直都沒有藉口,這次被朱允炆逼到這個份上,於是名正言順的就反了,名為自保。

朱棣當時畢竟只是一方藩王,想要和中央皇朝對抗,還是有些力不從心,為了實現他的目的,他決定拉幫結派,他把目標對準了兵強馬壯的寧王朱權也就是他的十七弟。所以朱棣就親自去大寧見寧王朱權,然後一把鼻涕一把淚的訴說自己的苦衷,並且懇求朱權上書給他請罪,本來寧王打的是兩個都不幫的主意,想來個坐收漁翁之利,但是老奸巨猾的朱棣怎麼可能放過他,朱棣在城裡一邊訴苦一邊收買寧王的手下,在朱棣返回的時候,寧王出城去送送自己的四哥,結果朱棣臉色一變,就把朱權控制了,朱權這才妥協,為了安慰他,朱棣許諾給他說:事成之後,你我兄弟平分天下。





寧王也不是傻子,也沒想著讓朱棣完全兌現承諾,所以當朱棣打下南京的時候,寧王就想要回到自己的老巢,護送自己的王妃下葬,但是朱棣可不能讓他再回去,就讓他在天下任意一塊地放選擇一地就藩,寧王選擇了蘇州和杭州,但是朱棣一口否定不行,理由是京畿重地不能封王。

朱權又說那就去錢塘吧,朱棣回答他那是五弟的地盤,你拿走不好吧。不如你在南昌,建寧,荊州這些地方中選一個吧!都是好地方朱權一想,心裡涼了半截,也不敢瞎要了,就選了南昌。之後朱棣又派人無故查他,一幅要搞死他的樣子,朱權只好將心思寄託於道教、戲劇、文學,鬱鬱而終。


燈下螢火學歷史


在朱元璋分封的所有藩王中,燕王朱棣和寧王朱權的兵力最強,燕王朱棣英勇善戰,駐紮在北京地區掌握10萬重兵。


寧王朱權駐紮在大寧地區,朱權善於謀略,手下士兵都是英勇善戰之輩。在朱允炆繼位之前,寧王朱權和燕王朱棣多次會合諸王北伐,朱棣對朱權的大寧府精兵垂涎三尺。朱棣起兵造反後,朱權在大寧府擁兵自重,不肯接受朱允炆的號令。

為了奪取朱權的精兵,狡詐的朱棣偽裝成戰敗的樣子,帶著少量隨從來到了大寧。


寧王朱權沒有防備朱棣,直接將他請到了城中。朱棣對朱權哭訴自己起兵只是迫不得已,甚至還提出讓朱權寫奏摺幫助自己辯解,朱權滿口答應了朱棣。


朱棣在大寧住了幾天,在這期間朱棣的隨從悄悄的潛入大寧,花費重金買通了朱權手下的將官,朱棣手下的精兵也都聚集到了大寧的附近。在朱棣臨走的時候,朱權依依不捨的給朱棣送別,卻沒想到朱棣突然下手將朱權扣押,奪取了朱權在大寧府的8萬精兵。

為了讓朱權能夠死心塌地的為自己賣命,朱棣許諾和朱權中分天下,朱權已經被朱棣控制,只能全心全意幫助朱棣。在朱棣登基稱帝后,如何處理朱權便成為了一個棘手的問題。


朱棣不可能讓朱權回到大寧府,他只想給朱權一個普通的封地,讓朱強過上平常藩王的生活。朱權也是一個聰明人,他並沒有要求回到大寧府,而是請求朱棣把蘇州分給自己。

蘇州只是一個環境富饒的地方,卻沒有精兵悍將防守,朱權的本意是想在蘇州安心的享樂。然而多疑的朱棣並沒有把蘇州分給朱權,朱棣說蘇州是京城附近的地區,不能作為封地。


於是朱權只能再次向朱棣索要錢塘,沒想到朱棣告訴朱權錢塘是一個風水不好的地方,不允許朱權前往錢塘。朱棣之所以不允許朱權去錢塘,主要是因為錢塘距離南京比較近,朱棣擔心朱權威脅到自己。

最後朱棣給朱權一個名單,其中包括建寧、重慶、荊州、東昌這4個地方,朱棣告訴:“朱權這4個地方都是好地方,你隨意挑選一個吧”!


建寧和重慶在明朝初期都屬於偏遠地區,荊州和東昌也都是小城市,朱權最終沒有在這4個地方之間選擇,而是選擇了南昌作為自己的封地。


朱棣對待朱權非常的刻薄,在朱權到達南昌後,朱棣並沒有讓人為朱權修建新的宮殿,只是讓朱權住在江西布政司的官邸裡面。

過了沒多久,便有人告發朱權用巫術害人、誹謗朝廷,朱棣派人查了很久都沒有找到證據,只能放棄迫害朱權的打算。朱權也知道朱棣容不下自己,便每天潛心讀書彈琴,不再過問政事。


到了明仁宗繼位的時候,朱權想要更換一個封地,卻遭到明仁宗的訓斥。明宣宗繼位後,朱權想要擴大自己的封地,再次遭到明宣宗的訓斥。從此之後,朱全更加的深居簡出,一直活到明英宗時期去世。


歷史總探長


朱棣承諾寧王事成後平分天下只是暫且哄騙寧王的話,一山不能容二虎,寧王在朱棣稱帝后去了南昌,遠離朝堂,算是善終。

藩王不止寧王一人,為何朱棣偏偏對他說“事成,當中分天下”呢?

首先我們來看看寧王朱權的軍事實力,根據《明史》的記載,朱權掌握八萬甲兵,六千戰車,騎兵驍勇善戰。在朱棣發動靖康之役的時候曾經對將領說:

以往我巡察塞上時,見大寧諸軍十分剽悍。如果我能獲得大寧,截斷遼東,採用邊騎助戰,便大事可成啊!

由此可以看出,朱權的軍事力量是朱棣奪取天下的關鍵力量。為了能夠讓寧王和自己站在同一陣營,朱棣先是賣慘說自己起兵造反是不得已而為之,朱權絲毫沒有懷疑朱棣的話。朱棣表面和朱權交好,實則暗中控制了整個大寧,寧王不得不跟隨朱棣起兵。為了讓朱權能夠全心全力為自己賣命,朱棣還許下和朱權平分天下的承諾。


歷史作家蔡東藩曾經說過,“燕王善戰,寧王善謀。”寧王自然也猜到朱棣的承諾只是為了讓自己能夠支持他造反,此時的朱權已經在朱棣的控制之下,不得不從,他也不會傻到在朱棣登基後向他討要半壁江山。

朱棣登基後,將南昌賜給朱權作為封地,朱權明白前途無望。到達南昌後,朱權遠離朝堂是非,不再涉足政事,終日寄情於彈琴讀書。在南昌的日子,朱權每日和文人交往,在茶道、音樂等方面多有建樹。也正是因為如此,朱棣沒有將朱權視為威脅,朱權終得善終。


大腳姑娘碎碎念


朱權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自幼聰明好學,多才多藝,十三歲便受封寧王,十五歲就藩大寧,據《明通鑑》記載:燕王善戰,寧王善謀。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在北平起兵造反,發動“靖難之役”,當時寧王朱權手握重兵,麾下朵顏三衛驍勇善戰,乃虎狼之師,堪稱天下最能打的一支部隊,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朱權的站隊決定著靖難之役的走向,所以他是燕王和建文帝雙方極力拉攏的對象。



朱權的本意是穩坐釣魚臺,保持中立,安心做一個騎牆黨,待形勢明朗之後再選主擇路,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他的如意算盤落空了。建文帝朱允炆首先向朱權拋出了橄欖枝,派人召其回京,許以高官厚祿,但朱權對建文帝之前重拳削藩的舉動心有餘悸,擔心有去無回,遂沒有動身前往。建文帝大怒,下旨削減朱權的兵權,此舉無疑使朱權的天平向燕王傾斜。

朱棣一直對朱權的朵顏三衛垂涎三尺,早就想據為己有,如今正值天賜良機,豈可錯過,於是親自前往大寧拜訪朱權,祭出了堪稱影帝級的演技。兄弟二人一見面,朱棣便痛哭流涕,向朱權訴苦,說自己起兵都是被他們的好侄子朱允炆逼迫所致,實屬萬不得已,再三懇求朱權代自己向朝廷起草奏章謝罪。

以此同時,朱棣命精銳人馬暗暗埋伏在大寧城外,又讓手下攜重金賄賂朵顏三衛部長及諸守軍,一切做的神不知鬼不覺,朱權毫無防備,還對四哥的遭遇深表同情。待全部安排妥當之後,朱棣向朱權辭別,朱權親自出城為四哥踐行,行至郊外,忽然伏兵四起,朵顏三衛諸軍一應雲集,朱權這才如夢方醒,但是為時已晚,連他的親信部隊都反水了,他就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



朱棣將朱權趕鴨子上架拉上賊船後,不僅收編了朱權的所有軍隊,還把朱權的一眾妃子和子嗣帶回了北平,大寧成了一座空城,朱權的後路被徹底的堵死。進入燕軍後,朱棣常常讓朱權起草檄文,並信誓旦旦的承諾,事成之後,與朱權平分天下。朱權也明白自己再無回頭的可能,只好硬著頭皮跟著自己的四哥一條道走到黑了。

朱棣登基後,朱權要求改封蘇州,朱棣不答應,朱權又要求改封錢塘,朱棣還不答應,只是給他了建寧、重慶、荊州、東昌四個地方,讓他隨意選擇。這四個地方朱權都不稱心,經過一番博弈之後,於永樂元年二月被封在了南昌。朱權離京赴任時,朱棣親筆題詩送別,也算是對他的從龍之功的褒獎和回報吧。



不久,有人向朱棣告密,說朱權利用巫術害人,毀謗朝廷,朱棣命人暗中調查,並未獲得真憑實據,最終此事不了了之。至此之後,朱權韜光養晦,終日彈琴讀書,潛心修道,結交文人雅士,遠離朝廷是非不問政務,因此朱棣在位期間,朱權一直安然無事。朱棣的孫子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期間,朱權發表了一些不利於朝廷的言論,明宣宗非常不滿,對朱權頗有指責怪罪之意,朱權趕緊上奏謝罪,明宣宗念其年事已高並未深究,朱權又逃過一劫。

公元1448年,也就是朱棣的曾孫明英宗朱祁鎮在位期間,朱權去世,終年70歲。當年在靖難之役中,朱權一直半推半就,身不由己,雖然朱棣拉攏他的手段有些陰險,但我認為朱棣其實救了他,正是朱棣迫使他做出了正確的決定。試想一下,如果朱權選擇了建文帝,會有好下場嗎?我認為肯定不會,因為如果建文帝滅了燕王,朱權就是朝廷下一個削藩對象,而燕王取勝,以朱棣殺伐決斷的畫風,一定會對幫助建文帝的人痛下殺手。

所以,如果朱權選擇了建文帝,那麼無論建文帝和燕王誰笑到最後,朱權一定在清洗之列。至於朱棣許諾的平分天下,朱權不是傻子,聽聽就行了,斷然不會當真,他很明白,朱棣只是把他當做一枚棋子而已,他最終能夠善終,已是謝天謝地了,還敢有那樣的奢望?

我是西嶽頑石,一個放浪形骸的歷史神侃手,一個狡猾多變的腹黑腫裁,一個半打節操的現實教主~~~


西嶽頑石


朱元璋痛失愛子朱標以後,為了能讓年輕的孫子朱允炆坐穩江山,大殺功臣以擼掉荊杖上的利刺,但是總不能把自己的兒子也殺光,所以成就了各地強勢的藩王。其中善戰的燕王朱棣,善謀的寧王朱權,都是藩王裡的佼佼者。朱元璋千算萬算沒有算到自己死後兒子搶了孫子的皇位。朱棣在搶侄子朱允炆的皇位時,借用了寧王朱權的8萬精兵,許諾他事成後平分天下,結果又如何呢?

寧王自幼聰敏,13歲受封寧王,15歲就藩大寧,他“統塞上九十城,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騎兵,皆驍勇善戰”,朱棣曾多次會合寧王等諸王北伐,早就見識了朵顏三衛的厲害對其垂涎三尺。在朱允炆盲目消藩政策下,1399年,朱棣藉機以“清君側,靖國難”的幌子發動“靖難之役”,在這場場皇權博弈中,朱權的立場基本上就決定了靖難之役的走向,所以,朱允炆和朱棣都極力拉攏朱權。

朱權本意是做一個誰也不幫誰也不得罪的中立派,但是結果事與願違。建文帝朱允炆先是許以高官厚祿召他回京,被他拒絕了,那重拳消藩令讓他心有餘悸。不聽皇帝的話,後果很嚴重,被收去了封王的特權,消減了一萬六千人左右的“三護衛”。這無疑對朱棣是件好事,薑是老的辣,與建文帝不同朱棣用了腹黑手段。先是假裝兵敗慘狀親自到大寧拜訪朱權,痛哭流涕的訴苦說自己起兵是被侄子逼的,懇求朱權代自己向朝廷起草奏章謝罪,背後卻在安排精銳埋伏城外,手下同時以重金賄賂朵顏三衛部將,等朱權出城為朱棣送行時,突然伏兵四起,自己的愛將竟然也都反戈了,朱權就這樣被綁上賊船了。朱棣迅速收編了朱權的軍隊,軟禁了朱權的家眷,逼得朱權沒有了退路,只得陪著四哥一路前行了。朱棣為了安撫朱權,假惺惺的許諾“事成,當中分天下”,他自說他的,朱權又不是傻瓜當然不信也不奢望,最後朱棣當上了皇帝,別說中分天下了,連朱權要求的改封蘇州都不答應,錢塘還不答應,最後打發朱權去了被山水環繞的南昌,赴任前朱棣親筆題詩送別,這不能不算是一種獎勵吧!

寧王朱權最終依附這南昌一隅,連個行宮都沒有,還時不時被誣陷用巫術誹謗朝廷,用自己的隱忍和不問政事的淡然躲過一次次危機,算是在閒雲野鶴的生活狀態下得以善終。

其實對於寧王來說,雖然有點憋屈,但是如果自己沒有稱王之心,只能在朱棣和建文帝之間做個二選一,不管被逼還是自願,選擇朱棣都是對自己最有利的,如果依附建文帝,朱棣失敗的話,朱允炆是不會允許有第二個朱棣存在的;成功了,自己更會因為站錯隊而被朱棣殺害。活的自在逍遙,眼看著朱棣和他的子孫死在自己前面,也算是上天的一種錯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