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小国许国,为何在河南安徽6次迁都?

独行客地图帝


如果不算隋朝逆臣宇文化及建立的“大许朝”,历史上是没有用“许”为国号的。原因无非是一点:许国在列国如云的春秋时代,实在太不起眼了,比针尖大不了多少。当然,随(隋)国同样不起眼,但杨坚的“隋”国号是继承父亲杨忠在北周时的爵位——随国公的。就是这个小到不能再小的许国,历史上迁都简直成了家常便饭,可以说是个车轱辘上的诸侯国。

许国出现在西周灭商之后。许国是姜姓,你看到这个姜姓,一定会想到春秋时的姜姓齐国。姜齐(也称吕齐)始祖吕尚(姜子牙)辅佐周武王夺取天下,封于齐。许国最早的国君许文叔,有一种说法认为他就是姜子牙的儿子。

关于许国的爵位,记载非常清楚:就是“男”爵。这也是春秋多如牛毛的诸侯国中,唯一有明确记载为“男”爵的诸侯国。许国的活动范围,基本都在现在的河南省和安徽省,但却忽东忽西。给人的感觉就是:许国天上一脚,地上一脚,今天在甲地,明天就找不着了,后天却莫名其妙出现在乙地。而且这几个都城的距离都比较远。

许国第一个都城非常有名,就是河南省中部的许昌市以东。许昌市北邻郑州市,南邻漯河市,西邻平顶山市,东邻周口市。东汉末年,曹操从荀玉之计,奉汉献帝于许建都,就是许国的故都。《三国演义》有一个桥段,说献帝在许田受猎,曹操轻视献帝,有篡逆之心,险被关羽斩杀。许田,就在许国国都“许”的南郊。

许国在西周时就是个小诸侯国,所以规模不大,都城方圆最多也就七里。作为小国,在大鱼吃小鱼的春秋时代,许国没少受夹板气。

咱们都知道定都于河南新郑的郑国,是典型的“夹心饼干国”,北有超级大国晋,南有超级大国楚。郑国夹在晋、楚之间,只好朝晋暮楚,在夹缝中求生存。郑国是个相对较大的诸侯国,曾是春秋早期的小霸。而许国又很不幸地夹在郑国与楚国之间,成了郑、楚之间的“夹心饼干”。

许国距离郑国实在太近,郑国没少派兵欺负许国。公元前712年,春秋小霸郑庄公还打算约上齐、鲁等国灭掉许国,瓜分其地。许国亡国后,于公元前697年又重建了许国。郑国好不容易消停了,楚国又开始折腾,北上攻打许国。郑国都不是楚国的对手,更不用说针尖大小的许国了。

许国国君实在受不了这种折腾,今天郑国踹门,明天楚国踹门。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就迁都,避开郑、楚之间的“枪靶子位置”。只要搬离许(河南许昌东),不再与郑、楚为邻,许国就能安生过日子了。

许国国都迁到了哪里?叶,也就是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叶县位于许昌西南,这里是山区与平原的结合地带。叶县西边是伏牛山,西南是著名的方城,北边是嵩山,南边是五峰山,东边是平原。这样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叶县不像四战之地的许昌那么“显眼”。迁都于叶的这一年,是公元前576年,当时的许国国君是许灵公。

作为小国,许国在江湖上是必须认“大哥”的。许国认的“江湖大哥”就是楚国,所以许国迁都,必须要经过楚国的许可。在楚国的同意下,许国才敢放心地迁都于叶。

但是许国在叶县只呆了四十多年,公元前533年,许国的国都突然迁到了数百公里之外的城父(夷邑)。城父在哪呢?安徽省西北有个亳州市,就是曹操的故乡。亳州市下辖有个谯城区,城父就在这里。这里有一望无际的平原,著名的涡水缓缓流过,水源和粮食都不成问题。

从叶县到亳州约有300公里,许国迁都为何跑这么远?实际上,这次迁都并不是许国的意愿,而是楚国的意志。

这次迁都时间也不长,公元前524年,许国的“大篷车”又上路了,迁都到了白羽。白羽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一说为内乡县)。南阳位于亳州以西约370公里,而西峡又在南阳以西一百多公里(内乡位于南阳以西七十多公里)。从亳州迁到西峡,许国一大帮人坐着马车,拉着锅盆瓢盆,叮叮当当颠颠簸四百多公里。穿过周口市、漯河市、平顶山市,才到了新家。这次迁都,又是楚国的主张。应该是因为许国国都太偏东北,不利于楚国控制。许国迁都于白羽,距离楚国较近,便于控制。不过,春秋时代的地图显示,许国曾经在叶县第二次定都,顺序在定都城父之后,定都西峡之前。

许国注定是个车轱辘上的诸侯国。公元前506年,许国“叕”迁都了。这一次的落脚点,是在容城,也就是现在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鲁山位于西峡东北约228公里,这一趟旅程又是一次不轻的折腾。

这次迁都有一个背景,就是吴灭楚之战。这一年,割据于苏南一带的吴王阖闾,用楚人伍子胥为相,齐人孙武为将,国中大治。公元前506年,吴军大举西进讨伐楚国。著名的柏举之战,楚军惨败,吴军杀入楚都郢。楚昭王出逃,然后就是著名的伍子胥鞭楚平王尸。这事当然和许国没什么直接关系,但楚国还是命令许国迁都至鲁山,以避吴军锋芒。

许国是个小国,财力非常有限。这样搬来搬去,居无定所,搬到最后,连家底都搬空了,不知欠了多少烂账。而当年没少欺负许国的郑国,看到许国失去了楚国这座大靠山,那还客气什么?公元前504年,郑灭许。

之后,复国的楚国又帮助被灭国的许国复国。但这已是一本糊涂账,稀里糊涂混了一百多年。楚肃王六年(公元前375年),许为楚所灭,结束了流浪的一生。

更多历史地理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图帝


地图帝


这个话题估计不够吸引人,而且许国六迁的事情其实在大鱼吃小鱼的春秋时代很是平常,但从这件事上可以让我们很容易就能看到那段历史的一个缩影,可以感受到那段历史中肆意横行着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真理就在大炮的射程之内,让我们回到那个礼崩乐坏战火纷飞的年代吧。

图一

西周时候自在逍遥的许国

看下上面这张插图,许国位于现在河南省许昌市的东边,在那个年代,中原沃土是很多国家梦寐以求的理想天堂。许国立国之人叫“吕叔”,那个年代起名爱按照“伯仲叔季”这样排行来起,孔子叫“仲尼”,所以曾经称他为“孔老二”,这个吕叔估计在家排行老三。其实历史文献上称“文叔”,是不是排行老三就不清楚了。《春秋正义》里有一段“疏”我摘录下

“许,姜姓,与齐同祖,尧四岳,伯夷之后也。周武王封其苗裔文叔于许,今颍川许昌是也。”

这是郑国齐国密谋要伐许国时候的一段注释。说许国祖姓“姜”,与齐国是一个祖宗,我们知道齐国是姜尚姜子牙的封地,姜尚又名吕尚哈。都是炎帝一脉出来的。是“伯夷”的后人,伯夷兄弟让国的故事不知道大家听过没有,这里长话短说,就不东拉西扯了。总之祖宗就是高风亮节的圣贤之人。尧封了“四岳”其中就有许,这个估计来源于那个“许由”,据文献上说,“人之谓尧贤者,以其让天下於许由,许由不受”,意思是说尧打算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干。说心里话,原始部落的酋长的确不好干,跟后来的皇帝区别太大了,也没什么三宫六院,没准还是母系社会。群婚的状态,谁没事当个酋长干啥子嘛。有点扯远了。总之老许家祖宗都很牛。老许家的家世不多谈,《左传》里面说: “姜, 太岳之后也。 ” “ 夫许, 太岳之肩也。”,这算可以了,周得天下靠的是“姬姜联盟”,许能当个肩也是荣宠之至了吧。

补充下,所谓的四岳,指的是四个姜姓的诸侯国,齐、许、申、吕。这里除了齐一直牛(不过后来姓田了),其他几个姜姓诸侯国说心里话,最后真的都很悲催,据说吕老三离开故地来到许国这块后,留下的族人就是后来赫赫有名彪悍异常的“大荔戎”。

许国正因为是四岳之后,与管、蔡这些亲族的诸侯国横在宋和王畿之地之间来监视商的族人。许国立国在中原沃土,非常的逍遥自在,穆王西行前还曾“见许男于洧上”,“洧”就是洧水,嵩山上流下来的一条河。据说穆王与许男开怀畅饮,完事还送了许男十六匹骏马。也算是门庭显赫了。这还不够,后来“申侯、鲁侯及许文公立平王于申。”(见《竹书纪年》)。那段故事也很传奇,还有个“烽火戏诸侯”的传说,申也是姜戎,跟许是一家,反正都是“戎人”哈(其实我们的祖先不是夷就是戎)。许国的确风风光光的把西周过完了,但也盛极而衰,春秋以后就成了人人都可以捏的软柿子。

下面我们来看下“许国六迁”的来龙去脉。先上张图看下历史走到了风云变化的春秋时代是个什么样子了。

图二

郑国跟着平王迁到洛邑以后,迅速扩充地盘,很快把中原这些小国收到门下,从上图可以看出来,许国被郑国势力范围了。这张图还只是列出来了被郑国拿下的各个诸侯国,我们再上一张带城池的图会更明显。

图三

经过郑武公和郑庄公这爷俩苦心经营,郑国俨然成为了中原霸主(《辞通》《论语别裁》里都把郑庄公列为春秋五霸之一)。“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郑庄公就联合齐鲁两国攻打许国,那时候礼乐之道尚存,总是要找个冠冕堂皇的借口才行。结果许庄公没干过几家的联军,逃到卫国,许国理论上算灭亡了,沦为了郑国的附属国。这个梁子算是结下了。后来郑庄公死了后,郑国陷入了几十年的内乱,许国趁机复国,算是起死回生了。

到了春秋中叶,许国迎来了一位倒霉的王,就是“六迁”的主人公之一“许灵王”。这哥们其实一点也不灵。在这之前南方大国楚国已经开始崛起了,楚庄王问鼎中原,一举拿下了霸主的地位。我们看下地图再继续。

图四

从这张地形图我们可以看出来,楚国人从荆汉平原出发进入南阳盆地有东西两条路,西边顺汉江要通过襄阳,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东边要走百公里的随枣走廊到达枣阳,然后通过方城夏道的丘陵地带进入中原,进入中原后如果想向西进入洛阳盆地,同样会撞上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伊阙龙门。而向东就要撞上以郑国和晋国为首的中原势力,而许国被首当其冲的夹在两股势力中间。本来以为捡了个便宜在中原立国,没想到郑国大老远迁到中原,还有楚国竟然异军突起。说白了,这个范围内许国等小国最后的不幸根源就在于此。

补充一下,实际上那个“方城夏道”的方城就是指楚国人修的方城,现在那里叫方城县,事实上楚国人已经扩张到南阳盆地,剩下的就是通过方城夏道向中原进军的问题了。恰好这时候许国蹦了出来。

讲了这么多虽然有点啰嗦,但说明白了这些,后面就一路畅通了,我们看下许国六迁的情况。

第一次迁都

从图二我们可以看到,在郑国的不断压迫下,许国的地盘越来越小,许灵公就找到楚王,请求楚王保护,对中原虎视眈眈的楚王自然求之不得,就派出公子申将许国迁到叶县,“许灵公畏迫于郑,请迁于楚,楚公子申迁许于叶。” 杜注: “ 叶, 南阳叶县也。”(见《左传》襄公十五年)。从上图我们能看到,新迁之都在楚方城外边,地处山地,土地贫瘠,与肥得留油的中原故地自然是没办法比了。许灵公心知肚明,但也只能打掉牙往肚子里咽,好死不如赖活着啊,这道理他懂。而许的旧地自然被郑国纳为己有。

第二年,晋楚两个超级大国爆发了”鄢陵之战” ,鄢陵就在许国旧都不远之处的鄢国,结果楚国大败,而在中原诸夏眼里,“楚人,蛮夷也”,对于投靠楚国的许国自然是嗤之以鼻,堂堂四岳之后,竟委身于蛮夷。

“公会单顷公及诸侯。己未,同盟于鸡泽 。 ... ...秋 , 叔孙豹及诸侯之大夫及陈袁侨盟 , 陈请服也。 ......许灵公事楚,不会于鸡泽。冬 ,晋知武子帅师伐许。”

许灵公毕竟从“诸夏”处来,不禁开始动摇,打算迁到晋国,投靠晋国,确遭到了许国国内士大夫们坚决的反对。性格懦弱的灵公就放弃了。这时候,晋国与其他中原国家又发动了“湛阪之战”,将楚许联军打得大败,其实楚国一点也不傻,将归附的一些小国都放在方城外边,让这些小国来抵御中原国家的进攻。许国就是其中之一。

面对之后更加咄咄逼人的郑国,年老体衰的许灵公跑到楚都,几次三番请求楚王伐郑,估计他预感到时日不多了,怎么说也得落叶归根吧。可楚国哪有那么傻,自然拒绝了他。灵公撂了句狠话“师不兴,孤不归也”,结果灵公真的客死楚都。楚王一看,这哪成哈,急忙将灵公遗体送还许的新都叶县安葬,灵公墓后来被考古发现了,出土了大量编钟等青铜器,毕竟是一国之主,“礼”还是要讲的。

许灵公在位四十四年,无论在故都还是在叶,就没有消停过,被郑国折磨得够呛。死后许悼公即位,这哥们等于一出生就寄人篱下,自然也不会很好过,很快迎来了第二次迁都。

第二次迁都。

楚国派出了公子弃疾将许国迁到“夷地”,也就是原来的城父国,在现在的安徽亳州。事实上楚王玩了把一石三鸟,还是上文献记载。

“楚公子弃疾迁许于夷,实城父,取州来淮北之田以益之,伍举授许男田。然丹迁城父人于陈 , 以夷濮西田益之。迁方城外人于许”(《左传》昭公四年)。”

楚国将夷陈许三地居民进行了迁徙对调,并对土地进行了重新划割。古代中国王朝常干这种事,尤其汉唐明这种强势的汉人王朝,没少玩人口迁徙。

这个时候楚国已经把陈灭掉了,把原来在“夷地”的城父迁到了陈,把在叶的许迁到了夷地,把陈迁到了叶。连国带民,一顿大折腾,这次迁都,直线距离就有两百五十公里左右,再绕下路,估计有三百公里,举国迁徙,没一两个月迁不过去。

第三次迁都

许迁夷刚四年,楚灭了蔡国, 楚“灵王迁许、胡、沈、道、房、申于荆山”。这时候楚应该把郑国东边和南边的势力清扫干净了。这些小国在城外驻守失去了意义,索性一股脑迁走。

第四次迁都

这次很奇葩,前面提到那个楚灵王去征讨徐国(在安徽),结果乐不思蜀了,结果他弟弟和那个叫弃疾的儿子起兵谋反,楚灵王上吊自杀了。弃疾成了楚平王,感念楚灵王孽债深重,“平王即位, 既封陈、蔡,而皆复之”。不仅让陈蔡复国,而且还让这些国家都迁回故地,许国再次回到了叶。

第五次迁都

好景不长,第五年,许国又被楚国迁到了“析地”。析地又名白羽,在河南省西南部的西峡县境内。文献上记载的很详细,我们看下。还是《左传》昭公十八年。

“楚左尹王子胜言于楚子曰:`许于郑, 仇敌也 , 而居楚地, 以不礼于郑。晋、郑方睦 ,郑若伐许,而晋助之,楚丧地矣。君盍迁许? 许不专于楚 。郑方有令政。许曰 :“余旧国也。”郑曰:“余俘邑也。”叶在楚国,方城外之蔽也。土不可易 ,国不可小 ,许不可俘,仇不可启,君其图之 。'楚子说。冬 , 楚子使王子胜迁许于析 , 实白羽。”

意思就是楚国一个大臣给楚王进言说,许和郑是世仇,许在楚地待着,晋国和郑国才会消停,你把许弄回旧地,郑肯定要去征伐许国,晋国肯定会帮郑国,叶这块地方很重要,这样的话肯定要丢了哈。楚王一听言之有理,就派这哥们去把许迁到析地去了。

从图上可以看到,郑国应该已经收缩到周口市附近,我们没做标注,不影响我们这个话题。

第六次迁都

这次《左传》没有记载,不过《春秋·定公四年》上说:“许迁于容城。”容城在今河南鲁山县南稍东约 30里,正是叶县之西,方城之北,距离许之故地许昌也不足300里。这次迁都的原因不清楚,历史上的事情大多数都是糊涂的。

按照《春秋》上记载两年后,郑国派军灭了许国,俘虏了许国国君回去了。这个自然不是许悼公了,许悼公已经死了,还有可能是被儿子杀死的,总之众说纷纭,对于许国最后的灭亡也是莫衷一是,有亡于郑国,亡于楚国,还有亡于魏国的。我们这里就不去考证了。

结语:无论结局如何,楚国六七十年里迁都六次也算是创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一项奇迹了。但许国终于摆脱了寄人篱下的命运,许人依然在我们这片土地上顽强的生长繁衍着。共同组成了我们中国这个历史悠久的大家庭。

来句体外话,问答题目不适于回答过长,有很多有趣的细节都没有讲,有兴趣看到这块的朋友可以关注下我,我在讲周代的时候会有详细解读哦。


长门文轩


许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国君姓姜,按理说来,应该算姜子牙的后代,迁到许地之后,就该姓许,开国皇帝是许文叔,是迄今为止唯一可以确定的男爵诸侯国,按照周朝分封制度,公侯伯子(男)爵,所以说,男爵诸侯国按理来说应该是地盘非常小,力量非常弱。

为什么他后来会在安徽河南六次迁都呢,答案很明显,因为他弱,春秋时期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大国欺负小国,许国还是一个小国中的小国,自然是在夹缝中求生存。

许国为了生存,只能委曲求全,另外的方法就是依附大国,齐国抢的时候就依附于齐国,晋国强就依附于晋国,但因为许过国地理位置实在是太重要了,尽管他一直迁都,或者依附于大国,但仍然有很多的国家觊觎他的土地,郑国虽然是一个小国,但在春秋时期还是有一定实力的,许国仍然很怕他。后来还多次作为大国之间交换利益的筹码,最终被楚国所灭。虽然他是一个小国,但仍然在历史长河中存在了七百年之久,至于他为什么能存在这么久,西周时期当然不必多说,春秋前期大国最多也只是欺负欺负小国,并没有做出很明显的要吞并某个小国的节奏,因此小小的男爵诸侯国许国在历史上存在了七百年。

我是小宇,希望大家支持,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