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颢大名鼎鼎的七言律诗《黄鹤楼》,被后人评为唐诗七律第一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大名鼎鼎的七言律诗《黄鹤楼》,被后人评为唐诗七律第一

古来评此诗谓其"意得象先,神行语外",诚为千古佳作。金圣叹曾经想像诗人写作此诗时的状态,说诗人高楼之上"直上直下,放眼恣看",心有所感,"于是立起身,提笔濡墨,前向楼头白粉壁上,恣意大书一行。"这里恐怕是说诗人有了灵感,诗兴来了,于是提笔写就,一气呵成。接下来金圣叹描述说,"既已写毕,亦便自看,并不解其好之与否,单只觉得修己不须修,补已不须补,添已不可添,减已不可减,于是满心满意,即便留却去休。"诗人当时写诗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固然不可能知道,但金圣叹对诗人的这一番想像,可以说是对此诗至高的评价。李白也曾登临黄鹤楼,只说是"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崔颢大名鼎鼎的七言律诗《黄鹤楼》,被后人评为唐诗七律第一

本诗第一句有版本作"昔人已乘白云去",此若如此绝对大错,于全篇意境去之远甚。此诗之奇就在连用三"黄楼"字。一般来讲,写律诗也好绝句也好,都避免重复用字,主要还是因为行文走字缺少变化,显得堆沓单调,削弱了诗的韵律和意境的表达。但在此诗中,古来对"黄鹤"之三用往往叹奇,惊异其妙用。即便今天的人来读,也觉得字韵流畅,诗意飘然,有着无尽意味。李白有一首诗《鹦鹉洲》与此诗句法类似,云:鹦鹉来过吴江上,江水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俞陛云《诗境说》云:"楼以仙得名,仙去楼空,余者惟天际白云,悠悠千载尔。谓其望云思仙固可,谓其因仙不可知,而对此苍茫,百端交集,尤觉有无穷之感,不仅切定"黄鹤楼"三字着笔,其佳处在托想之空灵,寄情之高远也。"

金圣叹评唐诗七律,分前解(前四句)和后解(后四句)。在"后解"中,他说:"前解,自写昔人。后解,自写今人。并不曾写到楼。此解(指后四句),又妙于更不牵连上文,只一意凭高望远,别吐自家怀抱,任凭后来读者,自作如何会通,真为大家规摹也。"登高望远历来是诗歌的一个门类,由此而写的诗众多,如杜甫的《登岳阳楼》就是其中的名篇,诗为: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拆,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大抵上古人只要登了高望了远,就感情发达,好像是情感的水龙头当时就打开了,别的地方不行,而且往往情景交融,写出来很好的诗。

崔颢大名鼎鼎的七言律诗《黄鹤楼》,被后人评为唐诗七律第一

闻一多在评张若虚的名篇《春江花月夜》时曾说唐人开始有一种"宇宙"意识,将时空,天地,人不自觉地观照到诗里去了。"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对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登高望远是容易引起宇宙意识的,这一点古来诗人都是有感兴的。

李白有一首诗《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格调与《黄鹤楼》相近,立意却不尽相同,李白之诗"怀古"之诗也,落句之"愁"有点发牢骚,当然也不限于此。崔颢诗之"愁"可以有更广大丰富一点的理解,统全篇来看,也不要局限在落句之上。

崔颢大名鼎鼎的七言律诗《黄鹤楼》,被后人评为唐诗七律第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