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吨的泸定桥,十三条铁链连接12164个铁环,古代是如何架起来的?

黄堇年


泸定桥别名泸定铁索桥,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的结晶,是中国古代桥梁史上的一部恢弘壮观的一部大作,在世界桥梁建筑史上也有非常重要地位。

泸定桥之所以有名,不仅仅是因为它是巧夺天工、也不仅因为它结构奇特,构思新颖;而是因为它有幸成为中国历史的见证,所以才名扬四方。

大渡河水深流急,一向被成为难以跨越的天险。

1683年夏天,脱离洪秀全出逃的太平天国领袖翼王石达开带领义军来到大渡河,被汹涌澎湃的大渡河水挡住去路,被随后追来的清兵团团包围,10万大军被围歼,石达开也被清军俘虏。

1935年5月下旬,红军长征路上被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也经过泸定桥,后有追兵,前有天险,对岸蒋介石布下重兵。蒋介石发出疯狂叫嚣,要把中国工农红军消灭在大渡河岸边,让红军重蹈石达开当年的覆辙。蒋介石在对岸的军队拆掉了铁索上的木板,并用工事堵住桥口,工事内架起了几挺机枪。

5月29日,红军派出了22名身手矫健、勇猛果敢、功夫高强的战士组成敢死队,冒着对岸国民党军队雨点般密集的机枪火力,匍匐疾行,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飞驰到对岸,秒杀国民党守桥部队。为大部队过河消除了障碍,打碎了国民党让红军做石达开第二的美梦。泸定桥从此一举成名天下知,解放后被政府定位革命纪念地,成为重点保护文物。

泸定桥的具体位置在四川省西部的大渡河上,这座桥还是在康熙的亲自关怀和批示下建造的。

康熙是清朝最有作为的皇帝,他在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对四川和西藏的控制,决心在此修桥,通联两岸。

在康熙的亲自部署下,泸定桥很快建成,当地人民在桥头树立一座丰碑以纪念康熙对修建泸定桥做出的伟大贡献。

泸定桥两边的两座桥头堡为独特的纯木结构,为中国桥梁建筑所独有。该桥始在清康熙44年(1705年)开始施工,竣工于康熙45年(1706年)。桥头的御碑上,康熙亲笔题写"泸定桥"三个字苍劲有力。

桥身总长103米,桥宽约3米,主体由13根铁链构成,其中桥底部分有9根,4根铁链分离桥的两侧作为过往行人的安全护栏和扶手,这十三根铁链一共有12164个铁圈环环相扣,全桥仅仅是铁链部分就重达40吨左右。

河对面的山坡绿树成荫,鸟语花香,风景优美。在花草树木的掩映下,一座观音阁巍然屹立。它是当年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总指挥部,也是掩护红四团的22名勇士飞夺泸定桥的火力支援点。

因为泸定桥的光荣历史,每年慕名到此旅游观光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团队和个人络绎不绝。每一个目睹泸定桥风采的人都会被巧夺天工的泸定桥赞不绝口,同时都会为叹为观止的泸定桥感到疑惑:

泸定桥位于大渡河水流最急的地方,大渡河两岸是悬崖峭壁,这座四十多吨的铁索桥当年是怎么架设的,古代的运输工具那么简陋、落后,他们怎么能完成如此巨大的工程?

难道是外星球生命来这里建造的不成?

当地的导游看出了游人的疑惑,她们面带微笑,娓娓道来,非常自豪地讲起了泸定桥建造的过程。

当年康熙爷下令在这里修建泸定桥的消息传来,当地人民奔走相告,县太爷贴出告示,在方圆数百里范围之内招募能工巧匠,废寝忘食投入了泸定桥的修建筹备工作。

他们反复对大渡河的水流情况进行科学调查,掌握了汛期河水猛涨时的最高水位数据,获得第一手资料。根据具体情况,他们敲定了建造铁索桥这个切实可行,安全经济的建桥方案。

而后动员铁匠采矿冶炼打造锁链,周围的村民全体动员,大家很快就采集了大量的铁矿石,铁匠们马不停蹄、夜以继日冶炼出了足够的铁,打造出了造桥用铁环,并把它们连接在一起,剩下一个最大的问题摆在了他们面前,那就是怎样把这么沉重这么长的铁链弄过去,又怎么架起来。

关键时刻,县太爷和建桥指挥部的官员做了难。他们召集周围群众集思广益,尝试了好几种方法但都半途而废、无功而返。无奈县太爷只好故技重施,又让衙役们在更大范围内张榜悬赏,凡是能出主意解决这个难题的,无论是谁,都可以得到五千两银子的奖赏,一旦采用,立马支付赏银。

重赏之下必有智者,公告贴出第七天的时候,一个人揭榜了。这人是四处云游的两位僧侣,仙风道骨,器宇不凡。

他们反复观察了半天,先提出一个方案,用几根特粗的棕绳连接到对岸连接桥两头,接着在棕绳上面套上一节一节的竹筒,把铁链打竹筒跟前穿过,把铁链拉到河对岸,可是这个方案依旧失败了。因为铁索太重,绳索承受不住,到河中间绳索下坠,无法负重前行,接着高僧又提出一个方案,一次成功。

在河两岸修造了两个大转盘,先把铁链缠绕在转盘上,然后用小船把铁链牵引到对岸,小船一边走,转盘一边倒转松动。牵引到对岸后,再由这边的转盘转动撑起、撑直。就这样如法炮制,把全部铁链撑起来、拉直,再用铁环相互连接,剩下的事就好办了。

桥很快就建好了,两位高僧却转眼不见,没有要一文钱赏银。为了纪念这两位出主意的高僧,当地人又把泸定桥叫做仙人桥。泸定桥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再一次证明了伟人语录:卑贱者最聪明。


历来现实


泸定桥,又名铁锁桥,现位于四川省泸定县的大渡河上面。它于清康熙四十六年(1706年)建成,全长有103米,宽有3米,13根铁链固定,共12164个铁环,重有40余吨。它是古代桥梁建筑杰出的作品,也是我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渡河河水湍急,四周也比较陡峭,对于这样的形式,古代的人们是怎样把泸定桥架上去的呢?

关于怎么建这座桥的时候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如怎么把铁链牵引到江的对面。当时,为了解决这一件事,好多能工巧匠聚集到一起,商量讨论着怎么把这个问题克服过去。商量了很长一段时间,他们最终决定采用索渡的方法把铁链穿到江的对面,也就是把粗的竹索系到对岸,然后在每个竹索上又穿上短的竹筒,这样一步步把铁链穿到江的对面。短短一年时间。泸定桥便完工了,可见其速度之快,并且古人能够在如此湍急的大渡河上建好一座桥,可见其古人的智慧之大。



萌妹子软软


提到泸定桥,我们都会情不自禁地想到发生于1935年5月29日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飞夺泸定桥”战役,或许有人会有疑问,当年敌人要是炸掉泸定桥,红军是不是就过不了大渡河了?

其实,泸定桥共有十三根铁索,九根铺着木板作为桥底,两边各有两根是护栏,当时敌人为了阻止红军从桥上过河,确实拆除了桥板,但是根据守桥的川军是所谓的“两枪兵”,也就是一只步枪,一只大烟枪,身体素质、军事素质已经很差,拆桥板的速度也很慢。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红军的行军速度非常快,从28日早上接到强夺泸定桥的任务,到29日早晨打响泸定桥战役,中间虽然只有短暂的24小时,但红军却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昼夜急行军240华里,抢在敌人前头,是红军战胜敌人的关键所在。

想一想,这是多么可怕的行军速度,即便放在如今装备齐全、衣食无忧的特种兵面前,昼夜急行军120公里,也是很难完成的艰巨任务,况且还是在山路崎岖的地带,当时的困难,可行而知。

正如那首人们耳熟能详的《七律长征》描述的那样:“……五岭逶迤腾细浪……大渡桥横铁索寒……”,场面气势壮观,又突现出红军长征的艰苦与顽强的斗志。

泸定桥的历史渊源与修建方法

在藏族中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他们口口相传的是,修建泸定桥的时候,13根铁链无法连接到对岸,怎么办呢?

工匠们尝试了很多方法搜失败了,但是突然之间,出现一个藏族大力士,他自称自己力大无穷,可以用力气让铁链过案,于是他就在两个腋窝之间各夹一根铁链,乘船渡过西岸安装,当运完所有的13根铁链之后,因为劳累过度而不幸去世。

当然了,这样的故事肯定是民间传说,目的就是为本就神秘的泸定桥更添神秘。

查阅资料可知,泸定桥由十三根铁链组成,总重达到40多吨,这样的重量,肯定不是一个人牵着一头就能完成安装的。

实际上,飞夺泸定桥虽然发生在近代,但泸定桥的修建却是始于清朝。据资料记载,在清康熙年间,藏族与汉族的互相贸易往来基本上全靠大渡河上的船只或者溜索转渡,费时费力,而且极易因为货物不能及时过河,最终导致新鲜食品腐烂变质,让人惋惜。

但康熙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于是下令修建泸定桥。但是修建泸定桥定然不易,毕竟古代没有直升机可以直接拉着一头过河。

当时,为了修建泸定桥,康熙下令全国的能工巧匠聚集在泸定桥,目的就是集思广益,让大家拿出一个最完美的修建方案。

最后,建造泸定桥采用了索渡的原理,也就是把粗竹索系于两岸,然后每根竹索上穿有10多个短竹筒,再把铁链系在竹筒上,然后从对岸拉动原已经拴好在竹筒上的绳索,最终,就以这种方式把竹筒与铁链拉到对岸,修建好了撤除竹筒。

我们不得不说,古代能工巧匠的智慧确实令人惊叹。


小小嬴政


毛主席七律《长征》中有一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里的“大渡桥横铁索寒”说的其实是两个事件: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泸定桥就是靠红军名垂青史的。

泸定桥的悠久历史

泸定桥位于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境内,最早修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始建于1705年,建成于1706年,距今已有超过310多年,可谓历史悠久。

康熙之所以在偏僻的甘孜州修建这座桥,主要是为了解决从汉区通往藏区的交通难问题,加强对藏区等偏远民族地区的控制,维护国家统一稳定,泸定桥的名字就是康熙亲自所取并御笔亲书,而且泸定桥建成后很快成为交通藏汉、促进交流的纽带,发挥了很大作用。

泸定桥的修建技术

泸定桥与其他石制、木制的桥梁不同,因为大渡河两边都是悬崖,无法使用石头、木头等材料直接跨河构建,只能使用粗大的铁链构筑桥身,在铁链上敷设木板作为桥面。

泸定桥全长103米,宽3米,桥栏是4根粗大的铁链,左右各2根,两端牢牢固定在两岸的桥台里;底下则并排9根铁链构成底链,底链上铺满木板,构成桥面,桥栏与底链间使用小铁链相连,如此构筑成一个整体。

这些铁链有多重呢?资料显示,每根铁链由862至997个熟铁锻造的铁环相连,环环相扣,13根铁链总共有12164个铁环,全桥总重量超过40吨。

如此沉重的铁索桥,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是如何建造起来的呢?谁有这么大的力气,能让沉重的铁索凌空飞渡,飞到大渡河对面去呢?

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据史料记载,当时周边各县的能工巧匠聚集在一起开会,商量着如何才能牵着铁链渡江到达对面,最后工匠们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利用“索渡”原理,即用粗竹索(竹索很轻)系于两岸形成一个“竹索桥”,每根竹索上穿上10多个短竹筒,再把铁链系在竹筒上,从对岸拉动绳索,就可以把竹筒连带铁链拉到对岸,省却不少力气。

这个“索渡”原理有些类似现在拉窗帘的那个装置,只不过是单向的,虽然拉动如此沉重的铁链仍要费一些力气,但这已经是当时最省力、最轻便的方法了。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真的令人肃然起敬。

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故事

说起泸定桥,历史上最著名的事件无疑是红军飞夺泸定桥。

泸定桥自建成以来,便成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一旦爆发战争更是至关重要的军事要隘,而大渡河的险要和泸定桥的构造,让这里成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之地。

1935年5月29日,红军长征途经大渡河,为了摆脱敌人重兵尾随,必须攻破这道险隘,但国民党军队重兵防守,以强大火力封锁桥面,我军武器装备落后,该如何突破?

当时奉命夺取泸定桥的是王开湘、杨成武率领的红一军团红二师四团,他们为了完成这个艰苦卓绝的任务,从所属二连中精心挑选了22名最精锐、最勇敢的战士,组成敢死队,由二连连长廖大珠率领,毅然向泸定桥发动攻击。

就是这22位勇士组成的敢死队,他们以大无畏的勇气,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在铁索桥上匍匐前进,成功突击到对岸,一举消灭桥头守卫,夺取了号称牢不可破的泸定桥,打开了红军长征北上抗日的通道,谱写了红军历史上“惊、险、奇、绝”的战斗奇迹!

强渡大渡河与飞夺泸定桥

大家在现实中,很容易把“强渡大渡河”与“飞夺泸定桥”两件事混为一团,认为是同一件事,但实际上这是当时红军渡过大渡河的两个不同途径,并非同一件事。

时间回到1935年5月25日,红军在四川省石棉县安顺场地区组织了强渡大渡河的行动,但当时红军只有几只小船,短短几天内根本无法将数万红军渡过河去,而敌人重兵紧追不舍,形势十分严竣,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等人迅速做出决定,派出一部夺取泸定桥,开辟新的渡河通道,保证红军全部、及时渡河,也就有了5月29日的飞夺泸定桥。

强渡大渡河和飞夺泸定桥是发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两次不同战斗。

既然强渡大渡河和飞夺泸定桥不是同一次战斗,强渡大渡河的18勇士与飞夺泸定桥的22勇士也不是同一批勇士,强渡大渡河的18勇士来自红一军团第1师第1团1营,全部有名有姓,有据可查;飞夺泸定桥的22勇士来自红一军团第2师第4团2连,迄今为止只有8名勇士的姓名可以确认,其他14名勇士仍然是无名英雄。

夺取泸定桥后,中央红军主力便从泸定桥越过天险,粉碎了蒋介石把红军主力全歼于大渡河以南,把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企图,是长征中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胜利之一。

随着时光流逝,这14名“飞夺泸定桥”的勇士早已离世,我们或许永远无法得知他们的真实姓名,但他们的英勇事迹永远名垂青史,值得我们后人铭记于心,让向这些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致敬!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一千古名句,让位于川西腹地的泸定桥蜚声海内外。而一部《飞夺泸定桥》的电影,更让泸定桥闻名遐迩,成为了弘扬爱国主义,缅怀革命先烈的红色旅游胜地。

(飞夺泸定桥)

现今的泸定桥已是游人如织,一派繁华。

它位于四川泸定县境内,横跨在波涛汹涌的大渡河上,连接着康巴藏区和四川盆地,自古以来就是进藏的咽喉要道和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历史上上演了无数次经典传奇。

100多年前,太平军将领石达开在“天京事变”后,率部抵达这里,遭遇清兵的围追堵截。面对着巨浪翻滚、一泻千里的大渡河,石达开只得仰天长叹一声,终究还是葬身河畔,全军覆没。

而在1935年5月,我英勇的工农红军冒着国民党反动派的枪林弹雨,以一往无前的勇气和慷慨赴死的决心,飞夺泸定桥,粉碎了敌人的围剿,书写了万里长征路上的伟大传奇。

泸定桥修建于清康熙年间。当年,四川提督来到大渡河边,发现每到汛期时,大渡河就水患频发,两岸百姓往来极为不便,只能依靠简易的木船强行渡河,经常发生船覆人亡的事故。

于是,他上奏康熙帝,希望在大渡河上修建桥梁,方便百姓出行,促进两地贸易。

康熙随即敕令工部大臣赶赴当地,耗时近两年,终于建成了这座铁索桥。康熙闻听后龙颜大悦,御笔亲书“泸定桥”三字,当地也随之更名为泸定县。

(康熙画像)

建成后的泸定桥全长103米,宽约3米,桥身由13根粗大厚重的铁链支撑,由12164个铁环紧紧相扣而成。算上桥两头固定所用的地龙桩和卧龙桩,整座铁桥重约40吨。

那么,在300多年前的康熙年间,没有现代化的起重吊装设备,古人是如何建造这样重达40吨的大桥的呢?

关于如何将沉重的铁链拉到西岸河边,在当地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据说在修桥的时候,人们最初的想法是将铁链放在木船上,让两位水性出色、孔武有力的艄公撑过去,但由于铁链太重,加上水流湍急,木船根本到不了对面河岸,为此还淹死了不少艄公。

正当大家绞尽脑汁仍然束手无策之时,一位名叫噶达的大力士突然来访,他愿意帮助大家将铁链运过去。只见他将两根铁链分别负在双肩上,乘船过了河。就这样,这位大力士连续往返了数次,终于将13根铁链全部运完。但他也最终力竭身亡,累死在了河边。因此,人们在泸定桥的桥头修建噶达庙,永世纪念这位英雄。

不过,这终归只是个传说。

当时的清廷为了修建泸定桥,汇集了周边汉源、天全、荥经、西昌等数个县的能工巧匠,甚至包括陕西汉中的匠人。大家聚集在一起,商讨建桥方案。

首先要确定是修建木桥、石拱桥、还是铁索桥。

(红色景区——泸定桥)

木桥的方案被一致否决了,因为虽然木桥的材料取材方便,建造过程简单,但大渡河水流湍急,特别是在汛期时水患频发,木质桥梁很容易被损坏。

关于石拱桥,工匠们发现,需要在两岸修建承载全部石拱桥重量的巨大基石,但大渡河两岸地质疏松,其下方全是松软的砂砾层,即使基石能承受住桥身重量,下方的砂砾层也很容易塌陷,造成石拱桥的倒塌。

所以,工匠们最后决定修建铁索桥。

现在需要解决的最大难题,就是如何将沉重的铁链运到河对岸去。

古人的智慧是无穷的,他们从山区百姓利用溜索过河的方法中得到启示,最终用索渡的方案解决了这个问题。

首先将粗大的竹索系于大渡河的东西两岸,将带有长绳的10多个短竹筒套在竹索上,把铁环固定在竹筒内,安排几个身强力壮的大汉在对面拉动长绳,铁环便随着竹筒缓缓地滑到了对岸。

铁索拉紧后,再把它固定在地龙桩上,最后在地龙桩上面压上足够的重量,一条铁链就此完成。

300多年过去了,历经风雨的泸定桥仍然屹立不倒,继续发挥着沟通藏汉,造福百姓的作用。


张生全精彩历史


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这里,在毛主席的亲自指挥下,22位勇士开路,一举消灭桥头守卫,打开红军北上抗日的通道。抒写了中国革命和战争史上的奇迹。

相对而言,太平天国的石达开部,经过这里时,好长时间无法突破,石达开无奈投降,遭到凌迟处死,石达开所部太平军也悉数被坑杀。泸定桥天险让人胆寒,在英勇无敌的红军面前,也不过就是垫脚石。

飞夺泸定桥一战,因为入选了小学课本而为多数人所得知,却很少人能说出22为勇士的名字。其实这个22人组成的突击队,全部来自于红军第四团的第二连,连长廖大珠亲自担任突击队队长,一举通过泸定桥,红四团迅速通过占领泸定城,红1师和干部团加以策应,保障了中央红军大部队的安全。

泸定桥22勇士中,只有3人在这次战斗中牺牲,大部分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只有廖大珠、王海云、李友林、刘金山、刘梓华、赵长发、杨田铭、云贵川等9人让人记住了。泸定桥中的英雄部队红四团,隶属于红一方面军一军团第二师,在长征路上始终担任红军的前卫团,作战勇敢、战功赫赫。红四团团长耿飚,政委杨成武、参谋长李英华等建国后担任解放军重要领导其中杨成武授勋上将,耿飚却成了唯一没有军衔的国防部长,在改革开放后开启我军的精兵路线改革。

说完红军,给你说说泸定桥。泸定桥长103米,宽3米,13根铁链固定在两岸桥台落井里,9根作底链,4根分两侧作扶手,共有12164个铁环相扣,全桥铁件重40余吨。这座桥建设于1705年,就是清朝的康熙44年,为了沟通四川盆地和川康藏区而建设。

这座桥是这么建起来的呢?有这样一个传说,藏族勇士噶达,是有名的大力士,两腋下夹着两条铁链,坐船渡河,搭建完13根铁链,力竭而死。当地人修建了庙宇,纪念这位英雄。这个故事中,体现出藏民对英雄的崇拜精神。

真实的历史中,泸定桥的建设有很强的官方意志,属于当地的民心工程、民生工程。大桥建成后,康熙皇帝亲自为这座桥命名为“泸定桥”,并且御笔亲书“泸定桥”挂在泸定桥桥头。在泸定桥边,形成了一个泸定县。

康熙年间的技术条件,修建这座桥,可以说是集众人智慧的结晶。荣经、汉源、天全等县的数千名能工巧匠云集于此,终于制定了最好的建筑方案。工匠们先在大渡河两岸竖起重量18000斤的铁柱,叫做地龙柱,相当于孙悟空的定海神针。地龙柱竖起来后,就开始铺设铁链,每条铁链都用1.6吨的熟铁打造而成,造完后运到大渡河河东。用一根大绳子挂着竹筒,把铁链一点一点拉到对岸去,到了对岸,还要用辘轳等机械,把铁链拉的紧紧的,最后在铁链上铺好木板,这座铁索桥就建好了。

泸定桥修建工程,耗时长、造价贵,为了保障工程质量,一万多个铁环,都有专人负责并且打上工匠记号,一旦质量不合格,轻则打板子,重则砍头。在这样严格的监督下,这座铁桥实用了200年依旧崭新如初。

目前,泸定桥是当地的4a级景区,包含泸定桥和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两部分。感兴趣的老铁,一定要去看看。


历史知事


泸定桥是中国独一无二的传统木构古建筑之一。修建于康熙44年至康熙45年。工期一年的时间建造了这一世界奇妙建筑。并由康熙大帝御笔题书“泸定桥”。那么这座桥有何独特之处呢?独特的地方在于泸定桥的历史意义和它极简风格的造型。历史意义在于泸定桥见证了长征的壮举,使得冰冷的泸定桥立马变得鲜活起来,赋予了文化的韵味。我们重要说说它的风格造型。

说起泸定桥绕不过去的就是那几个关键数字。全长103米,3米宽,13根铁链,12134个铁环,铁链重40吨。这样的工程量放在现代也不是很容易,更何况是两百多年前的清朝,那么泸定桥是如何建成的呢?

修建泸定桥的初衷是因为当时的大渡河水患严重,来往的行人和商贾极不方便,以往只能靠渡船过河,危险性极高且很耗费时间,所以这一带经常发生事故。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康熙年间主张对外扩张,西藏此时也已是清朝的疆域,当时的内地与藏区有很频繁的货物往来,而且有频繁的军队调动。苦于大渡河上没有一个成型的桥,所以只能靠渡河解决这些运输问题。当时的四川提督就提议康熙修建大桥,于是大渡河应运而生。

但是修建泸定桥并非易事。当时主要面对的技术难关有三个,一是12134根碗口般粗壮的铁链是如何做成且完美链接起来的?其二是长103米的13根铁链是如何拉到河对面?其三便是,承受如此大牵引力的桥台如何打造??要知道那可是40吨的铁链。首先看第一个,其实铁链并不难链接,难得是数量如此庞杂,没有一定的经济能力是做不出来,索性康熙朝不差钱,每一个铁环都有专门负责打造的工匠,并在上面刻上自己的印章,类似以前的城墙青砖,这就保证了铁链的质量问题。

如何连接?首先在两岸架起绳索,再在绳索上套上竹筒以保证绳索笔直,接下来再就着绳索将之前的铁环,一个一个套起来,当然这过程中铁链肯定会因为重量掉落水中,等到把铁环全部连接起来,实际上已经全部掉入河里了,但是此时铁链已经被拉到河对面了,接下来再用事先准备好的大转盘,将已经落入水中的铁链拉直,这样铁链就固定好了。至于桥台更是使用中国独有的榫卯结构的木构桥台,稳定性能极佳。这样一座完美的桥就架起来了。


木剑温不胜


泸定桥又因由铁链构成又称铁索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毛主席有诗云“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邓小平同志在飞夺泸定桥过去几十年后回忆起长征征程,仍决得最险要的是泸定桥。几百年来,泸定桥横在大渡河上,见证了一个又一个的历史。

泸定桥建于康熙四十四年,历时整整一年,召集各地能工巧匠,打铁铸链,修墙铸亭,竣工后,康熙亲自为其题名“泸定桥”。

关于泸定桥的故事,不仅仅红军长征时的艰险,在此之前,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曾败走此地,在湘军的穷追猛打之下,石达开走上了此“绝境”最终石达开死于此地,去年年后,同样的情景出现,国民党反动派蒋介石扬言让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然而在红军的策略下,国民党空欢喜一场。

大渡河的险峻自然无话可说,泸定桥的铁链有13根,两边各两根作为护栏,底下9根为桥身,

每根铁链重千斤至几千斤,共达40吨。那么,聪明的古人是如何把这么重的铁链横架在凶险的大渡河的呢?广益商量对策。最终决定先用绳索连接两岸。然后在绳索上套入一个个竹筒。然后将准备好的铁环,一点一点的续到竹筒之中。然后对面的人拉动绳索将铁链一点点迁移到对岸。然后,聪明的古人把拉过来的铁链固定在一个转盘,集众人之力,转动转盘,让铁链横架在大渡河之间,经过长期努力,人们中午将13根铁链固定好,但是,这些光鲜的成绩下,代价却是许许多多劳工的生命,很多人因为一失足就掉下大渡河,消失在湍急的河水中。




学于古今


泸定桥,也叫铁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的大渡河。它建于清朝144年(1705)和145年(1706年),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这座桥长103米,宽3米,重40吨。在桥的两侧的桥台的威尔斯上固定有十三条铁链。九个是底部链,四个是两侧的扶手。一共连接了12164个铁环。

泸定桥是中国古代桥梁建设的杰作。现已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渡河的水流湍急,两边的峡谷非常陡峭。它是如何在古代建立起来的?

传说古代工匠用“索”的方法来架桥。所谓“过绳”就是把两边的粗竹绳系在一起,每根都用十几根短竹筒,把铁丝系在竹筒上,最后巧妙地把链子拉到另一边。

大桥建成后,康熙皇帝亲自写了这座桥的名字。清朝以来,泸定桥已成为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军事必需品。

泸定桥的故事已广为人知。

现在它已成为著名的红色风景区,每天都有很多游客。


史小馆


古人制做牛皮绳,棕绳,麻绳,等已非常普遍,而且,这些绳耐水,张力强,只要把这些绳放在船上,从河的一岸放到另一岸,绳头牵着铁链,用人牲畜拉,铁链从水底先拉到对岸,然后张紧,这在古代都是不难的。古人有古人的智慧,古时候没有钢筋水泥,没有起重吊机,没有运料车辆,还能建造出像泸定桥、赵洲桥等千年坚固的桥梁,闻名世界的万里长城的千斤巨石都能搬抬上去,确实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更可贵的是古代建设者是精确施工,良心办事,从不偷工减料,才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奇迹!

一万多个铁环是十三根铁链的总数,即使船能运过去也没谁笨到一条船装十三根铁链一次运过去,绳索也不是普通的麻绳,是篾条编织的竹索,多节竹筒套在竹索上,铁链系在竹筒上,再用麻绳拉过去!现在还有偏远乡村的小吊桥在用这种竹索。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首先用丝绳系箭上,再用强弩,射过对岸,再一步步加大加强其负荷。再用索铺板,作业。再架设现存底部九链,铺板,加扶手链,拆施工板,链。

当年翼王石达开率领的太平天国军队如果立即渡过大渡河是有时间的,而偏偏此时此刻,石达开小妾给他生了个儿子,石达开喜出望外,命令部队埋锅造饭,喝酒吃肉欢庆数天后,忽然大渡河水暴涨,清军总督骆秉章率军杀到。而红军纪律严明,冒着枪林弹雨飞夺泸定桥一举成功,体现出红军的勇敢无畏。

什么叫竹索,小时候见过,南方盛产毛竹,把毛竹做成小片,用编辫子那样做成,里面填上长碎竹条,需要多长做多长,就成竹索,它的抽力跟宗绳力道差不多,不用可盘卷,用时拉长,再找了个水流不急的地,一边将细绳的一端拉住,在用船把另一端拉到对边,然后两边同时徒步拉到那里,在将另一端捆粗绳,拉过去,在用粗绳另一端捆铁链,这样就可以了!
红军到了大渡河安顺场后,只有1艘船。一天只能渡几百人。当时红军找到当地老人问这里有什么典故,老人只叫他不在在这里停留说当年石达开就是在这里因为他小老婆生小孩。停留了10多天,后因上游下大雨。在他准备渡河那天。水一下涨起来。基本就被清军围困在南岸团团包围。这就有了后来飞夺泸定桥的事情了。

古人的智慧直到今天也解释不了,如河南开封铁塔,沧州铁狮子,都不生锈,河南铁塔不但不生锈,远处望去闪闪发光,你说神奇不?铁狮子更深秘,为了保护它盖了棚子,这下坏了反而生锈,把棚子拆了后,又恢复原状,你说邪不邪?我国祖先真伟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