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的变法为何能成功?他的变法为何能为大明续命?

刚日读史


大家好,我又来了。这期我们讨论的问题是明朝的老大哥张居正和他的变法。



张居正的变法能够成功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1. 阻力小。当时的张居正是真正的朝廷老大,太后对他青睐有加,皇帝年幼,张居正大臣的关系又不错,当权者对他的变法强力支持,所以来自朝廷的变法阻力小;

▲明神宗御赐张居正匾额


2. 集体力量大。张居正入朝几十年,手下人才辈出,很多的朝廷官员都是他的人,其他大臣也支持他,所以他的变法可以说是人多力量大;

3. 受人民支持。张居正的变法触动的是地方官员和士绅的利益,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受到人民的支持;



4. 循循善诱,徐徐图之。张居正的变法是一项接着一项,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很好的压下了那些被触动利益的人的怨气。

接下来我们来一项一项的分析他的变法内容来看他是如何成功变法的:

首先是政治上的改革:

张居正入翰林院学习的时候,内阁中正在进行着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内阁大学士只有夏言、严嵩二人,二人争夺首辅职位,夏言夺得首辅之后被严嵩进谗而被杀,严嵩为内阁首辅。

对于内阁斗争,张居正通过几年的冷眼观察,对朝廷的政治腐败有了直观的认识

而嘉靖四十三年,张居正进宫右春坊右渝德兼国子监司业,徐阶荐张居正为裕王朱载垕的侍讲侍读。在裕邸期间,张居正任国子监司业从而掌握了很多将来可能进入官场的人,这为张居正打开了人脉。张居正的这些经历,为他能够顺利的进行政治变法进行了良好铺垫。



于是他整顿吏治,实行考成法,让吏部,兵部把知府以上的文武官员姓名,籍贯,出身,资格书于屏风上,严格考核其政绩,功过。考成法规定六部,都察院,各衙门,凡属应办的公事,都要根据事情的缓急,拟定期限办理,设置文薄登记存照,依限办完注销,若地方行事拖延,则部院纠举,部院注销有误,则六科纠举,六科奏报不实,则内阁纠举。考核结果作为官员升降的依据,通过考成法提高了行政效率。

然后是军事上的改革:

入阁以后的张居正正值明王朝流民四散,草译祸起,国家帑藏空虚,用度匮乏之际,并且北方鞑靼进兵中原,制造“庚戌之变”,南方土司争权夺利,岑猛叛乱,“两江震骇”,东南倭寇骚扰沿海,民不聊生。而张居正对这些都曾提出过良策,但未被首辅采纳。

后来张居正独掌大权后,采取王崇古的建议,改善同蒙古的关系,封蒙古俺答汗为顺义王,命名其城为归化城,并在大同设立茶马互市,与蒙古进行贸易。又调戚继光镇守蓟门,用李成梁镇守辽东。巩固了北方的边防问题,张居正可以把注意力转向转向国内问题。



之后是民生上的改革:

张居正刚入朝为官时曾提出许多良策,但是身微权小,不被采纳,之后他告假三年,在这三年中,张居正游览了许多名胜古迹,使他发现了新的问题,他在《荆州府题名记》中说:“田赋不均,贫民失业,民苦于兼并。”这一切不禁使他侧然心动,责任感让他重返政坛。 当他成为内阁首辅,稳定边防之后,首先,兴修水利,任用治河专家潘季训治理黄河,淮河,并使黄,淮分流,使漕船可达北京,不仅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促进了南北商品经济的交流,同时清丈土地,1578年下令清丈全国土地,结果比弘治时增加了300多万倾,有利于抑制地主逃税,改变赋税不均状况。这大大增加了国家的赋税,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压力,为他之后的税制改革进行了铺垫。



▲大明土地丈量图

最后就是他富国强兵的根本之策,税制改革:

在他游历的三年中,发现了国库亏空的根本问题,士绅制度,当初刚建国时,由于士绅并不多,而且多为功臣之家,于是朱元璋免除了士绅的赋税,可到了明神宗时期,士绅光布天下,拥有着天下百分之七十的土地,这些土地不交税政府哪来的赋税。 于是他实行一条鞭法,将田赋和力役一概折银征收,取消了力役,由政府雇人充役,把力役部分摊入田赋征收,把过去按户按丁征收的力役改为折银征收,称为户丁银,归并和简化了征收项目,统一编派,赋役的征收由过去的民收民解改为官收官解。一条鞭法将力役部分摊入田赋,有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赋役一概征银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综合上文,我们可以看出,变法的成功与张居正大毅力,大魄力,高超的聪明才智不无关系,也只有张居正才可以将变法执行到底,促使变法的成功。

而说张居正的变法是真正的为大明续了百年的命:

首先他在政治上实行考成法改革,改变了以往“上之督之者虽谆谆,而下之听之者恒藐藐”的拖拉现象。考成法的实行,提高了各级部门的办事效率,而且明确责任,赏罚分明,从而使朝廷发布的政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可见,实行考成法虽是一种政治改革,但它对整顿田赋、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起了很大作用;之后他在边防上的布置,为大明换来了北方几十年的和平,以及保护了沿海人民免收倭寇的侵扰;而民生上的改革充盈了国库,也使人民可以安安生生的进行生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使人民安居乐业自然不会有人想要谋反了;最后税制上的改革,可以说是调节了士绅制度的弊病,使长期以来因徭役制度对农民所形成的人身奴役关系有所削弱,缓解了因为赋税问题而产生的阶级矛盾,甚至实现了白银的货币化。



张居正的改革使弊病的大明有了喘息的机会,提高了社会的生产效率,使大明这一摊死水流动了以来,可以说张居正的变法使大明续命。


大汉史谈


很高兴作答:

张居正的改革离不开他的大权独揽,自己对朝局的把控。

1572年(隆庆六年),穆宗崩,年仅十多岁的神宗继位。万历皇帝登基后,张居正代高拱为首辅。当时明神宗朱翊钧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

1573年(万历元年)十一月,张居正上疏实行“考成法”,明确职责。他以六科控制六部,再以内阁控制六科。对于要办的事,从内阁到六科,从六科都到衙门,层层考试,做到心中有数。改变了以往“上之督之者虽谆谆,而下之听之者恒藐藐”的拖拉现象。考成法的实行,提高了各级部门的办事效率,而且明确责任,赏罚分明,从而使朝廷发布的政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1578年(万历六年),张居正以福建为试点,清丈田地。他认为“豪民有田不赋,贫民曲输为累,民穷逃亡,故额顿减”,是“国匮民穷”的根源。下令在全国进行土地的重新丈量,清查漏税的田产,到1580年(万历八年),统计全国查实征粮土地达七百零一万三千九百七十六顷,比弘治时期增加了近三百万顷。朝廷的赋税大大增加,所以说:“自正(正德)嘉(嘉靖)虚耗之后,至万历十年间,最称富庶。

1581年(万历九年),张居正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一条鞭法。—条鞭法是中国田赋制度史上继唐代两税法之后的又一次重大改革。它简化了赋役的项目和征收手续,使赋役合一,并出现了“摊丁入亩”的趋势。

以州县为基础,将所有赋税包括正税、附加税、贡品以及中央和地方需要的各种经费和全部徭役统一编派,“并为一条”,总为一项收入。过去田赋有夏粮、秋粮之分,征收上又有种种名目,非常繁烦,如今统一征收,使国家容易掌握,百姓明白易知,防止官吏从中贪污。

关于徭役征派,过去有里甲、均徭、杂泛之分。里甲按户计征,不役者纳“门银”(户银);均徭、杂泛按丁分派,应役方式又有力差(以身应服)、银差(纳银代役)之分。如今取消里甲之役,将应征的全部门银,同丁银合并一起。“丁银”的计算办法,是将力差的“工”(劳动)和“食”(服役期间全部生活费用)折算为银;如“银差”则按纳银数再加收少量“银耗”(碎银化铸银锭时的损耗),然后全部役银以“丁”和“地”或(田粮)两大类因素统一考虑编派征收,即所谓“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自此,户不再是役的一种根据,丁的负担也部分转到“地”或“粮”中。赋、役之中,除国家必需的米麦丝绢仍交实物和丁银的一部分仍归人丁承担外,其余“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

官府用役,一律“官为佥募”,雇人从役。过去由户丁承担的催税、解送田粮之差、伐薪、修路、搬运、厨役等一概免除。这一改革措施赋役折银征收,既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结果,又必然促进商品经济的繁荣。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延长了明王朝的国祚。


巴蜀侠盗


张居正变法,是成功的,但是并没有得到彻底的坚持,最终在张居正油尽灯枯后遭到长大后的神宗反戈一击,最终人去政改。



但即使如此,万历新政依然为大明续命许多,世人对张居正的评论,远不如反对他的人如海瑞评价:工于谋国,拙于谋身。



至于为何成功,最重要的是张居正能在神宗继位之时打造的超强铁三角:太监冯保,李太后,张居正。在主少的情况下,这种搭档得以使得张居正推行新政上一路绿灯,宦官,皇权,在明朝历史上这种合作关系也是前所未有。



历史上所有变法者很难的善终,如商鞅,王安石,都没有见证到变法的成果,或者变法被搁浅的遗憾。

成功的表法,必须具备几个因素,正是因为很难将几个因素集齐,所以才留下诸多遗憾。

1.来自皇权的绝对支持,和持续不改的信任。没有皇权的支持和理解绝对不能有彻底的表法,但即使有信任如果不长久,同样表法会搁浅。君臣蜜月期,会受到太多挑战,能从一而终又有几个?秦孝公之余商鞅,可以说是改革黄金搭档的巅峰配置了,还有谁可以超越?终究秦孝公没有辜负商鞅,而商鞅之死反倒成全了变法的成色,因为变法者是倒在了自己设置的机制之内。



2.贵族及臣公体系的离心力。没有一种表法没有反对的声音,无论是庆历新政还是王安石表法亦或是万历新政都有不同的声音。不怕声音不同,就怕争论的焦点不在问题或路线本身,而是政治内耗和派系攻讦。如果反对者有足够的政治资本和手段,那么表法者就有可能失去来自至高权利者的抛弃。同样值得一说的是商鞅表法,虽然秦孝公之后惠文王车裂纯属私人报复,但是表法本身并没有搁浅,这是表法的最高境界,就是变法已经深入人心,它不会因为设计者的离去而失控。但张居正的表法,恰恰就遇到了长大后皇帝的背叛,最终整个体系被抛弃。

3.能臣干吏的支持。再好的路线也要有一批人将其贯彻下去。张居正执掌权柄之初,国库亏空四百万两,十年之后国家财政有1200多万积累,这离不开他“善用循吏,少用清流”的用人方针,也是科举制一千多年里为数不多振聋发聩的言论:良吏不在甲科,甲科未必皆良吏。

4.最重要的,也最根本的,就是人一定要活的长久,不知道张居正如果能延续十年生命会怎么样,也许下场会更悲惨,但至少一代设计者没有失望而去,只是可怜了后人。熊召政曾有观点,说张居正以后的下场可以算明朝历史上第二大惨案,位居方孝孺以后。要知道,方孝孺是被朱棣诛十族的人,也唯有方孝孺,居然刺激朱棣到如此境地。



不知道大家怎么看,这就是所谓的改革者魔咒,几人能得以善终?与其说改变的是整个国家,不如说是赌上性命与整个国家对抗。


陈鸿钧


各方利益平衡就能长久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