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令公兵敗陳家谷,絕食三日而亡,為何潘仁美註定被黑慘?

楊令公兵敗陳家谷,絕食三日而亡,為何潘仁美註定被黑慘?

楊家將征戰畫面

北宋《楊家將》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楊家一門忠烈,為國征戰沙場,馬革裹屍。兩狼灘血戰,楊令公(楊業)被遼兵圍住。楊七郎殺出重圍至雁門關搬救兵,卻被潘仁美用酒灌醉後綁在百尺高杆上用箭射死,身中一百零三箭,其中七十二箭穿前胸。楊令公不想被俘受辱,撞死於李陵碑前。

當然,這些都是後人編寫的故事,並不真實。楊令公並非撞死,而是被俘絕食而亡;歷史上也沒有潘仁美這個人,只有一個叫潘美的人,乃北宋名將,他更沒有害死楊七郎。既然都不是真的,那麼《楊家將》的故事又是怎麼產生的呢?潘美又因何被塑造成奸臣的形象,以致在民間鬧到了潘楊兩姓不結親的地步呢?

一,一意孤行 北伐遼國失敗

雍熙三年(986年),雄州知州賀令圖、軍器使劉文裕上書太宗請求北伐,北取幽、薊,收復燕雲十六州。賀令圖認為“契丹主年幼,國事決於其母;其大將韓德讓寵幸用事,國人疾之。”契丹新君年幼,主政的乃一介女流蕭太后;而且還與韓德讓關係曖昧,契丹人民對此很痛恨。宋太宗本來就好大喜功,而且一直對六年前高粱河之敗的一箭之仇耿耿於懷,看到賀令圖的奏章,覺得這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於是,在軍糧匱乏問題未解決的情況下,不顧大臣們的勸諫,決定兵分三路北伐。

東路軍,由曹彬、崔彥進、米信等統領十萬兵馬,從雄州出發,緩緩推進,北上攻涿州,終極目標是奪取遼國南京幽州。

中路軍,由大將田重進為主帥,從定州出發,攻取蔚州,再向幽州進發。

西路軍,由潘美為主帥,楊業為副帥,從雁門關出發,奪取山後各州。

宋太宗的作戰方略很明確,東路曹彬軍隊作為主力,牽制敵軍主力,中路和西路快速推進,三路大軍在幽州會師。

開始,北伐還算順利,西路軍在潘美、楊業帶領下,勢如破竹,連克遼國朔州、應州和雲州。中路軍也取得不俗的戰績,順利挺進蔚州。相比之下,曹彬率領的東路軍戰績遜色很多,但這並非曹彬領軍能力不行,而是曹彬吸引了遼軍主力,所以比較難打,客觀上也為中、西兩路大軍取勝創造了有利條件。東路軍經過一番苦戰,終於攻克涿州。當宋太宗聽到這個消息後,大驚失色,質問曹彬為何冒進,萬一糧草被遼兵截斷怎麼辦?此時的曹彬正攻打幽州,糧草也即將耗盡,曹彬無奈,只好回撤與米信部隊會合。

此時東路軍的將領們發牢騷了,說中、西兩路大軍攻克了那麼多城池,就咱們東路軍丟臉,好不容易奪得涿州又還給遼國了。將領們紛紛要求重新奪回涿州,拿下幽州。曹彬架不住部下們的勸進,再次攻打涿州,經過一番努力,再次拿下涿州。可是,東路軍的糧草也被遼國截獲,此時的東路軍內無糧草,外無援兵,只能第二次放棄涿州。由於帶著百姓撤退,導致撤退緩慢,在遼軍圍追堵截下,10萬東路軍慘敗,死傷過半。東路軍慘敗,中、西路軍失去東路軍的策應,很容易被遼軍圍殺。宋太宗命令中、西兩路軍馬退回宋境,並把當地百姓儘量帶回來。

很顯然,此次慘敗,看似是東路軍曹彬貪功冒進;但根本原因還是宋太宗在糧草問題沒有很好解決的情況下,一意孤行北伐導致的。另外,宋太宗命令各路大軍把百姓帶回,也是一大失策。雖然當年宋太祖為削弱北漢,把百姓帶回,但那是建立在打勝仗的基礎上的;而現在是打了敗仗,也想學宋太祖那招來削弱遼國,帶上百姓,無疑會拖慢行軍的速度。而且軍隊敗了,逃命都來不及,再要保護百姓,風險也極大。也正是這一錯誤決定,葬送了一代名將楊業的性命。

二,楊業受辱 孤軍深入吸引遼軍主力

蕭太后擊敗東路軍後,立即率領10多萬騎兵追擊西路軍,而西路軍不過數萬人,如果不及時撤退,將被遼軍主力堵上。而此時宋太宗還命令西路軍護送四州的百姓退回宋朝境內,這將無疑會極大拖延行軍的速度,西路軍主帥潘美一籌莫展。而副帥楊業久在北疆,熟悉遼軍的戰法,就提出了一個建議。楊業認為“如今遼軍人數眾多,士氣正盛,不事宜正面交戰。朝廷只是讓我們護送百姓回到境內,我們可以從大石路出兵,直本應州,全力保護百姓撤退。同時派人告訴雲州、朔州的守將,及時召集百姓。雲州距離宋境較近,撤退時間充足。朔州百姓則可由石碣谷撤退,我軍可先在谷口安排千人強弩部隊,若遼軍來犯,弓弩齊射。並派一支騎兵在三州中間往返馳援,哪一路有困難,就支援哪一路。如此一來,四州百姓我們可以保全三路,也算不辱使命了。”

“業謂美等曰:今遼兵益盛,不可與戰。朝廷止令取數州之民,但領兵出大石路,先遣人密告雲、朔州守將,俟大軍離代州日,令雲州之眾先出。我師次應州,契丹必來拒,即令朔州民出城,直入石碣谷。遣強弩千人列於谷口,以騎士援於中路,則三州之眾,保萬全矣。”《宋史》

楊令公兵敗陳家谷,絕食三日而亡,為何潘仁美註定被黑慘?

楊業殺敵

不得不說,楊業的這個計劃比較周全,寰州已失,能順利護送好另外三州的百姓也實屬不易。但監軍王侁卻說:“我西路軍有數萬精銳,卻如此畏懼遼軍,這怎麼能行呢?我們應該率領大軍直奔雁門關北川,敲響戰鼓與遼軍大戰一場。”一旁的軍器使劉文裕也贊同正面出擊,在他們的眼裡,西路軍要做的,不是護送百姓撤退,而是立更大的戰功。西路軍已失去東路軍的掩護,主動進攻只會重蹈東路軍的覆轍。

楊業是一個心直口快的人,當即表示反對,並說“不可,此必敗之勢也。”王侁是一個小人,本來討論問題得就事論事,他卻搞起了人身攻擊,陰陽怪氣地對楊業說:“君侯素號無敵,今見敵逗撓不戰,得非有他志乎?”素聞你楊業號稱“楊無敵”,如今卻不敢與遼軍一戰,莫非你還有其它的心思?王侁這個人,打仗不如楊業,可玩手段、耍心眼卻遠在楊業之上。要想推翻楊業的觀點,就先搞臭楊業,說楊業想背叛大宋、投降遼國。

楊業原是北漢降將,宋太宗徵北漢,素聞楊業之大名,一直想招降他。北漢滅亡,楊業為保太原城中百姓周全,在宋太宗的感召下,才迫不得已向宋朝投降。一方面,之前楊業和宋朝打了二十多年仗,在北漢滅亡時,又一度拒絕投降。這些,在場的將領們都非常清楚。雖然最近幾年和遼國作戰也立下大功,但昔日的“汙點”還是無法洗刷乾淨的。在宋朝的嫡系將領們看來,你楊業只是迫於形勢才投降宋朝,並非心甘情願。

另一方面,對楊業而言,之前投降宋朝已是對不起北漢,現在王侁又說他存有其他的心思,不就是在他心窩子上扎刀嗎?不就是在罵楊業想當“三姓家奴”嗎?

因此,王侁的話很有殺傷力,楊業不由得悲從中來,他必須要證明自己對大宋王朝的忠心,楊業說道:“我楊業並非怕死,只是如今時機不利,白白犧牲士兵卻無法建立功勳。如今監軍責備楊業怯懦怕死,那我就第一個和遼人作戰。”

“業曰:業非避死,蓋時有未利,徒令殺傷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責業以不死,當為諸公先。”《宋史》

楊業說罷,召集自己的部下及兒子楊延昭、楊延玉,準備北上阻擊遼軍。臨行前,流著淚對潘美說:“我這次出兵,不可能取得勝利,楊業本是太原(北漢都城)降將,應當早死,蒙皇上不殺,還提拔我為大將,掌握兵權。楊業並非縱敵不前,只是想抓住最佳時機,建立戰功報效皇上。如今你們責備我有意避敵,那我楊業就應當先死在敵人手上。

潘美聽了,也一臉同情,並表示說:“你儘管放心去吧,我一定會率兵接應你。”

楊業指著陳家谷方向說:“你們可以在此安排步兵強弩設下埋伏,等我轉戰到此處,你們就以強弩射擊遼軍,再以步兵夾擊之。千萬要記住,不然,我楊家父子及所率兵馬,恐怕就死無葬身之地了。”

潘美點點頭,承諾在陳家谷佈陣接應。

楊業不愧為一代名將,雖然正處於悲憤的情緒中,可還是在短時間內想出誘敵妙計。從後面的戰況來看,如果潘美真依照楊業的囑咐,在陳家谷設伏,必定可以大敗契丹,戰局形勢也將朝著有利於宋軍的方向發展,歷史也將改寫。

可惜,歷史沒有如果,現實總是殘酷的。

三,潘美未守約 楊業兵敗陳家谷

一開始,楊業遭遇小股遼軍,迅速擊敗之。楊業的目的是引誘遼軍主力出動,所以盡全力追擊敗逃的遼軍。王侁看到楊業勝利了,又喜又怒。喜的是終於有機會立下戰功,怒的是楊業把遼軍說的那麼厲害,自己卻獨自立功去了。他就趕緊報告潘美,要求出兵追擊遼軍。潘美不同意,可王侁不管那麼多,就帶著自己的部下離開了陳家谷。王侁走後,眾將也是立功心切,都要求出擊,潘美說服不了眾將,也只好跟著眾將離開。沿著交河西進,才走了二十餘里路,忽見王侁領兵退回。潘美問他為何又退回來,王侁答道:“楊業戰敗,遼兵太厲害了,我恐怕抵擋不了,所以就退回來了。”

潘沒聽了,也不由慌的一逼,索性指揮全軍撤退。把與楊業的陳家谷之約拋到了爪窪島去了,一直退回到代州去了。

“侁使人登託邏臺望之,以為契丹敗走,欲爭其功,即領兵離谷口。美不能制,乃緣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聞業敗,即麾兵卻走。”《宋史》

而此時的楊業且戰且退,從中午戰到黃昏,終於把遼軍主力引入了陳家谷埋伏圈。可是,放眼望去,陳家谷空無一人,楊業心中不由生出一份悲涼,拍著胸口痛心不已。知道今天斷無生存之可能,擔心自己死後會被人汙衊,就掩護兒子楊延昭殺出重圍,也好在皇上面前說明戰敗的真相。一番廝殺過後,兒子楊延玉身中幾十箭而亡,所有宋軍士卒也全部戰死,楊業深受十多處重傷,戰馬被射傷後墜馬被俘。遼軍活捉了楊業,知道他是一員猛將,不但沒有羞辱他,還好酒好菜地招待他,勸他投降,並許以高官厚祿。楊業嘆息說:“皇上對我極好,我本希望討伐逆賊守衛邊疆來報答皇上大恩,沒想到反為奸臣所害,導致大軍戰敗。如今我又有什麼顏面苟活於世呢?”於是,受重傷的楊業,不吃不喝,絕食三日而亡。

“馬重傷不能進,遂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沒焉。業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討賊捍邊以報,而反為奸臣所迫,致王師敗績,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宋史》

楊延昭遍體鱗傷地趕到代州,請求潘美出兵陳家谷,救援自己的父親。潘美知道自己鑄成大錯,再發兵救援也於事無補,所以就拒絕出兵。

楊令公兵敗陳家谷,絕食三日而亡,為何潘仁美註定被黑慘?

奸臣化的潘美

楊延昭大哭一場,然後上表朝廷。宋太宗知道真相後,追贈太尉、中書令、大同軍節度使。並下了一道詔令,“群帥敗約,援兵不前。獨以孤軍,陷於沙漠”,將楊業戰敗的原因歸咎於前線將帥背約。監軍王侁一擼到底,流放金州接受監管。軍器使劉文裕附和王侁,以致決策一邊倒,流放登州接受監管。潘美身為主帥,決策失誤,貶官三級,降為檢校太保。

誰導致了楊業兵敗身亡?罪魁禍首當屬王侁,他為了貪功,率兵離開陳家谷。但潘美身為主帥,約束不了部下,輕信讒言,不信守與楊業之承諾,也是罪不可恕。

四,《楊家將》故事又是怎麼誕生的?潘美為什麼遭黑。

這就是楊業捐軀的真相,至於撞死於李陵碑,只是民間野史的記載。那麼,為什麼民間會傳出楊業是被奸臣潘仁美害死的說法呢?這可能與當時的民眾心理有關。

民間將楊業的故事進行演義化,是在五六十年之後,因為當時宋朝也早與遼國簽訂了《澶淵之盟》,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後來又與西夏國訂立合約,宋歲賜絹十三萬匹、銀五萬兩(後二十五萬)、茶二萬斤。宋朝在周邊列國中,展示出的是積弱又恥辱的一面,當時的民眾在心理上無疑也極受打擊,內心是渴望國家強大起來。另一方面,隨著後期金國、蒙古人先後入主中原,南宋朝廷奸臣當道,正所謂國難思良將,民眾對忠臣良將渴望之情越來越深,但現實往往與理想背離,只能依靠故事來慰籍一下內心的需求。

楊業忠臣良將的故事,剛好可以滿足民眾的心理需求,尤其是身處北部邊境的民眾,更是如此。於是,演義化的楊業故事便開始在北部邊境流傳開來,忠臣必然要有奸臣來襯托形象,可能是出於對潘美的憤怒,將其抹黑成勾結外敵的奸臣,但人家好歹也算是當朝名將,不好明著黑,就把他的名字改為潘仁美。至於為何選潘美為奸臣,不選王侁,可能是因為潘美的官夠大,能匹配得上楊業吧。

楊業的英雄事蹟是在北宋時期從北境傳至中原,南宋、蒙元時期,國家被外族蹂躪,人們便將故事搬至戲曲舞臺上傳唱,並衍生出《金沙灘》、《天門陣》、《楊文廣徵西》、《四郎探母》、《牧虎關》、《楊八姐遊春》等等故事。《楊家將》傳說故事中的前仆後繼、忠心報國的偉大精神,是千百年來中國人面對外族侵擾和西方列強欺凌,反抗侵略、保家衛國、追求和平美好希望的一種寄託。

明朝中期,小說家將各種關於楊家的傳說寫成小說《楊家將》。至於為什麼是明朝才正式成書,因為故事是宋朝的,寫成小說就白紙黑字,明著瞎編當朝的故事,弄不好會觸碰紅線。元朝外族統治之下,更是不能寫了,只能在舞臺上傳唱一番,這也就是元曲興盛的原因之一,正所謂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嘛。

小說出來後,楊家的故事在民間影響更是進一步加強,老百姓也對故事中的內容信以為真了,於是乎,楊姓之人出於憤怒,也不與潘家結親。潘楊不結親的背後,反映的是老百姓對忠臣良將的崇拜,對奸臣的唾棄,是一種為民族前途發出的吶喊。當然,到了現代,潘楊不結親這種事已經不存在了,例如潘長江老婆就叫楊雲。

總之,《楊家將》故事流行於世,潘美被黑,雖然有點冤,但也不全冤,作為主帥,他確實有負於楊業。而且,楊業死之前也說過“為奸人出賣,蒙受不白之冤”之類的話,對於民眾而言,既然有奸人,那誰是奸人?誰官大誰就是奸人,潘美想不被黑都難。

《宋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