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金陵十二钗正册为什么有妙玉?

萝卜红了


类似的问题以前答过,再答一次。

《红楼梦》书中对妙玉交待的不多,笔墨很少,但她却是金陵十二钗之一,并排名第六位。

妙玉的出身:是苏州人氏,祖上是读书仕宦之家,父母双亡,因从小身体不好,听从了和尚的建议出家带发修行。

妙玉的人物特点: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天生孤僻高傲,目无下尘,有洁癖。她的判词说: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说她虽身在空门,实际上对宝玉是有情的。

她的结局是: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暇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即受到了她所不能忍受的屈辱。并且与宝玉无缘。

再看林黛玉:

出身:苏州人,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父母双亡,从小身体不好,有和尚劝她出家,不见外姓人,不流泪病才能好,但她没有听从和尚的建议。

黛玉的人物特点:比西施还美三分,才华横溢,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深爱宝玉。

结局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掊净土掩风流。

妙玉几乎所有地方都与黛玉相同,所不同的是,黛玉没有听从和尚的建议,留在红尘,寄居贾府遇到并爱上宝玉。和宝玉的结局是: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

妙玉听从了和尚的建议踏入空门,最后也是寄居贾府遇到并爱上宝玉。她和宝玉的结局是:无暇白玉遭泥陷,王孙公子叹无缘。

因此,妙玉其实就是黛玉的另一个结局。黛玉没出家,遇到宝玉,并和宝玉产生了爱情。妙玉出家了,遇到宝玉也对宝玉产生了爱情。这是说明,爱情本是人的天性,跟出不出家没关系。智能儿和秦钟也是这个道理。另外从结果看,黛玉不出家结果是为了爱情泪尽而逝,质本洁来还洁去,一掊净土掩风流。黛玉如果出家就是妙玉,结果就是污淖陷渠沟。怎么都没有好结果。因此作者的意思就是强调黛玉悲剧结局的必然性,就是为了说明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里,黛玉无论是在红尘还是在空门,结局都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这就是作者塑造妙玉这个人物的目的所在。




枫林雨苑品红楼


《红楼梦》十二钗中为何有妙玉?要谈这个话题就得从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说起。在里面有宝玉和警幻仙子的一段对话,大体意思是宝玉说,金陵极大怎么只有十二个女子?如今单我家里,上上下下就有几百个女孩子呢"。警幻仙子说,贵省女子固然很多,不过择其紧要者录之,下边二厨则又次之。余者庸常之辈,则无册可录矣"。从这段对话里可以看出十二钗是紧要者,是整个《红楼梦》中女子里最出类拔萃的人物,而并没说非得是贾府的女子,只所以让读者产生了误解是因为除了妙玉外剩余的都是贾府有裙带和血缘关系的女子,而妙玉是不是贾府的女子其实无关紧要,紧要的一点是她是金陵十二钗中一位紧要的女子,和宝玉以及其它十一钗都有密切的来往,而且也是在作者心目中一个非常优秀的人物,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如果没有她宝玉的生活中会失去很多浪漫,所以说她是否是贾府的人已不重要。话又说回来,妙玉寄居的尼姑庵不也是归贾府管理的吗,也可以算作是贾府的人了,只不过是没有血缘关系罢了。妙玉在作者的心目中早已被视为同大观园众姐妹一样来看待了。″可怜金玉质,终陷泥淖中",说明作者对她的最后遭遇是抱有极大同情和感触的。在作者的心灵中是有极大震撼的。


飞红影下


首先金陵十二钗正册所有人都是和贾府有密切关系的。

金陵十二钗正册中,唯一可疑的是妙玉。妙玉在太虚幻境“薄命司”金陵十二钗正册中居第六位,却与贾府看起来毫无瓜葛,既不是贾府的亲戚,也不是贾府的小姐,更不是贾府娶进门的媳妇,她的身份神秘,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排名让人疑惑。

或许她和宝玉的特殊关系能说明问题!

妙玉原本是仕宦人家的小姐,她美丽、博学、聪颖,但也非常孤傲、清高,因此显得不合群。妙玉因为家道败落,不为世俗所容,假修行之名,投奔贾府,居于大观园中栊翠庵。

从妙玉请黛钗二人吃茶用的古玩珍器以及与宝玉对话中可以看出,妙玉生于世宦大家,并与贾府有世交,可能由于父亲戴罪、家破人亡遂藏匿于贾府。

妙玉对贾宝玉有特别的情愫,可以说是爱慕,因为她拿自己以前吃茶用的绿玉斗给宝玉倒茶。

妙玉虽然出场次数不多,但每一次出场都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和黛玉有着非常相似的形象。

不管是后来妙玉送生辰贺帖给宝玉"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还是宝玉去妙玉的栊翠庵讨要红梅。都显示她和宝玉算是很好的知己!

虽说后40回失传,但曹公给她的判词: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暗示了妙玉最终落入污浊红尘的悲惨结局。


小安观世界


《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正册为什么有妙玉呢?

而妙玉又是红楼里的"四玉"之一,她是林黛玉的老家的老乡,寄居过拢翠庵,红楼梦里称"一尼一幼"的一尼!

那么她为什么能入选金陵十二钗的正册呢?

这与贾宝玉有关,对贾宝玉产生过感情,在红楼梦80回后面的发生的事情,妙玉为救贾宝玉而被强人抢走,这是红楼梦中把妙玉拿为正册的主要原因吧!

《红楼梦》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作,打破以往的传统观念,对于女性来说大唱其赞歌,描述女性偏正面,就搞了个"金陵十二钗"正册:三绝四春三媳一尼一幼。

三绝: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

四春:元春、迎春、探春、惜春

三媳:王熙凤、秦可卿、李丸

一尼:妙玉

一幼:巧姐。

还有金陵十二钗正副册为:尤二姐、薛宝琴、尤三姐、香菱、李纹、李绮、邢岫烟、夏金桂、娇杏、龄官、小红、秋桐,;

金陵十二钗偏副册:袭人、晴雯、紫娟、鸳鸯、莺儿、平儿、玉钏、彩云、芳官、麝月、司棋金钏。

巜红楼梦》中女性大多命运悲苦,在封建社会里女性是没有地位的!她们的悲惨人生是值得同情的!她们生活在那样的社会环境很无奈!


吉祥双桂


个人介绍:

妙玉,《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之一,苏州人氏,是一个带发修行的居士。她原是仕宦人家的小姐,自小在玄墓蟠香寺出家为尼。贾府建造大观园,妙玉入住栊翠庵。她在贾母、王夫人面前从容自若,不卑不亢;在大观园的日子里,她与宝玉、黛玉、宝钗、湘云、惜春、邢岫烟结下友谊;她美丽聪颖,心性高洁,却遭人嫉恨,举世难容;她是佛家弟子,文学上却大爱庄子,感情上又尘缘未了,不洁不空;她才华馥郁,品位高雅,栊翠庵品茶,刻画她茶艺精湛,中秋夜联诗,塑造她为"红楼诗仙"。宝玉丢失通灵宝玉,岫烟请妙玉扶乩。贾母病危,妙玉不请自来,探望病情。贾母出殡次日,妙玉被贼人掳走,宝玉悲伤叹惋。再后来,贾府传闻她在海边遇害。

红楼梦中对妙玉的判词: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个人对妙玉的看法(有借鉴刘心武先生的部分):

妙玉生在读书仕宦之家,本该是大家闺秀千金小姐般人物,只是在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的无可奈之下做了尼姑。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她的身份应该更像是某些成名后进入高等学府深造的名人。非要拿什么金蝉转世,玄奘复生,癞头和尚、跛足道人、方正大师、灭绝师太们的修为来要求妙玉,这是失之偏颇的。甚至就连妙玉本人都从来没有以一个纯粹出家人身份自居过,联句一回张口即是“咱们的闺阁面目”,看客们又何苦庸人自扰,非要生搬硬套的逼她出世、逼她放下、逼她看破?

对于妙玉而言,尼姑更似‘职业’而远非‘身份’,而这两者间的落差与矛盾才是妙玉一生所表现出的孤僻怪诞的源头。

作为尼姑的她,要清虚寂寞、要空;然而骨子里的她却不甘寂寞、未必空。

所以她会因为尊贵而放话不去那侯门公府;

所以她会因为贾宝玉的雅皿俗器说与之争持;

所以她会因为嫌弃而拒绝回收刘姥姥用的杯子;

所以她会让抬水来洗地的小幺留在山门外头墙根下...

而这些,都可以理解为一个敏感的人在巨大的身份落差后激发出的过分到变态的自尊,她那歇斯底里的孤僻怪诞执拗可能只是不想让别人忘记,更或许是不想让自己忘记——她不仅仅是一个尼姑。

妙玉是冰封的火焰,于她视线之外的人看她是冰冷刺骨、锐利无比、无法亲近的,但她对视线之内的人她也会敞开怀抱,只不过她能给的温暖里,多多少少,还是带着外壳上的寒气的。

自小多病,非要亲自遁入空门方好。

在我看来,妙玉和黛玉在某些层面有着千丝万缕的相似和关系。她们俩的性情和才气又何其相似,都是一种面对易碎剔透的美、在眼前将要碎成齑粉而却又无能为力的哀伤。在红楼梦开篇黛玉初见贾母时就有说,儿时有个和尚要化了她去。

进入空门的那个叫妙玉,留在外面的那个叫黛玉。








戈兀


红楼梦写的什么?贾府是谁家?

红楼梦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呢?真相就在第十二回,脂砚斋说了两句颠覆性的话,彻底颠覆了对红楼梦是风月小说的定性。也彻底让什么江宁曹事,像皇帝的新装般裸奔了!脂砚斋说的第一句是:“观者记之,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脂砚斋说的第二句是:“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

第三回:“自上了轿..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只进了西边角门。”宁国府是五个东西走向的大门,荣国府是三个大门,还都是皇帝下旨建造的,而且宁国府和荣国府是挨着的,中国大地上独一无二的建筑,就是故宫也!

第一回:写到甄士隐“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便也推他为望族了。” 【甲戌侧批:本地推为望族,宁、荣则天下推为望族,叙事有层落。】甄士隐只是一个本地的望族,而贾府则是天下望族!试问谁家敢称是“天下望族”?那就再也明白不过了,分明是大清皇家!

脂砚斋用了“此书表里皆有喻也”、“谁人识得此句?”、“观者记之,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记之”等语句,赤裸裸地揭露“风月情浓”仅仅是红楼梦表面的假象,实际上红楼梦还有背面的故事。也就是说红楼梦是双面镜。而且它的背面才是真相,才是作者为什么哭成此书的原因。

恐怕很少人知道红楼梦其实是用两条线写的。一条叫明线,一条叫暗线。明线就叫“假语存”;大旨谈情!暗线就叫“真事隐”。刀光剑影,皇权之争!这个在开篇的序言,就已交代得一清二楚。明白什么叫“满纸荒唐言”。作者还特别强调:“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

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甲戌侧批:表过黛玉则紧接上宝钗。】【甲夹批:前用二玉合传,今用二宝合传,自是书中正眼。林黛玉和薛宝钗这两个大活人,为什么会装在宝盒里呢?林黛玉和薛宝钗她们根本就不是人,是皇家宝玺的化身!薛宝钗和林黛玉,是两枚册立皇太子和皇帝登基大印,宣告了爱新觉罗的子孙觊觎宝玺,争夺帝位的序幕。只要拥有了这两枚大印,贾雨村(爱新觉罗·胤褆)就可以高坐在龙椅上,令“人间万姓仰头看”!所以这才是真相。

其实,贾宝玉、金陵十二钗和金陵副十二钗这25人,全部都是“清二十五宝”化身。没错,25人对应25枚宝玺,刚刚好!清二十五宝:乃清代乾隆皇帝指定的代表国家政权的二十五方御用国宝的总称!妙玉,谐音庙玉。下面这枚便是妙玉,位列“清二十五宝”中的第七位。“皇帝尊亲之宝”的化身。《交泰殿宝谱》记此宝为上皇太后、太皇太后徽号,及上尊号、谥号、庙号之用,祭祀用玺。

妙玉原型:金陵十二钗正册者,都是贾府的家人也。唯妙玉一个外来人,凭啥能上金陵十二钗正册?苏麻喇姑在皇宫里戴发修行,而妙玉也是在贾府里戴发修行。并且,苏麻喇姑的坟丘,真真切切就像个土馒头。印证了妙玉口中的“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苏麻喇姑,本是孝庄太后的一名侍女。一生却与清皇室有着不解之缘,被皇室成员视为至亲。所以妙玉作为苏麻喇姑的影子,名正言顺地上了金陵十二钗正册第六位。

脂砚斋一语道破:“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这八字,是作者一生惭恨。而这天不是普通人所能补的,无不表明作者曾是离皇位很近的人,他最终失之交臂,成了那块废弃的“补天石”。无材可去补苍天,【甲戌侧批:书之本旨。】大清皇家的子孙为了争夺宝玺(皇权),亦是落不了俗套。全然不念手足之情,互相残杀。作者是“九子夺嫡”事件的受害者,方用血泪哭成此书。

《红楼梦》里,脂砚斋更是多处明确指出作者是“王孙公子”和“清种”。比如:第五回,脂砚斋指出:“盖作者正因古今王孙公子”。第五回,[红楼梦引子]开辟鸿蒙,谁为情种?【甲戌侧批:非作者为谁?余又曰:“亦非作者,乃石头耳”】。情种,谐音“清种”。脂砚斋在“情种”后批曰:“非作者为谁?”,这几个字直指作者是“清种”。第十二回,脂砚斋再次指出:“好知青冢骷髅骨,就是红楼掩面人”。青冢,谐音“清冢”、“清种”。

红楼梦三大铁证,分别是乾隆的“清二十五宝”和大观园就是“圆明园”、“乾隆儿子的名字”三大完整证据链。“只有真金才是不怕火的”!红楼梦作者是康熙之孙!胤禵之子:爱新觉罗·弘暟!1759年1月28日 乾隆23年戊寅12月30辰时(死于壬午除夕),红楼梦作者弘暟泪尽逝世,终年52岁。乾隆亲堂兄!










伯仲679688


分析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便可以看出正、副、又副是按人物地位一级一级划分的,而不是按笔墨、戏份多少来分。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都是主子。你比如元春、可卿等等的笔墨就远少于袭人、平儿等人,可却是十二金钗正册中人物。曹雪芹毕竟是清代作家,思想中封建的、正统的等级观念还是很强的,《红楼梦》中这样的信息随处可见。就连吃饭也是一级一级下去的。

第十七、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妙玉的出场中王夫人便视其为“官宦小姐”:

外有一个带发修行的,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足的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今年才十八岁,法名妙玉。如今父母俱已亡故,身边只有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伏侍。文墨也极通,经文也不用学了,模样儿又极好。因听见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去岁随了师父上来,现在西门外牟尼庵住着。他师父极精演先天神数,于去冬圆寂了。妙玉本欲扶灵回乡的,他师傅临寂遗言,说他衣食起居不宜回乡,在此静居,后来自有你的结果,所以他竟未回。王夫人不等回完,便说:“既这样,我们何不接了他来。”林之孝家的回道:“请他,他说侯门公府必以贵势压人,我再不去的。”王夫人笑道:“他既是官宦小姐,自然骄傲些,就下个帖子请他何妨。”林之孝家的答应了出去,命书启相公写请帖去请妙玉。

附录:

十二金钗

三知己: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

四春姐妹:元迎探惜

出家:妙玉

已婚(出场时):李纨(夫:贾珠,子:贾兰),王熙凤(夫:贾琏,女:巧姐儿),秦可卿(夫:贾芸)

晚辈:巧姐儿


愚公的无神论


这不仅是作者看重妙玉的人品,更是她本人的特殊地位和在女儿中的独特功绩。

她本人能诗会画,并懂得茶道、医理,更懂贾宝玉的心。这样的尼姑谁不愿意接近?世态炎凉,人心不辜,作者在贫病交加的境况下,还记得几个奇女子,她们的生存状况、喜怒哀乐,才是他活下来并写作的希望,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就有妙玉。

我们读《红楼梦》,就是要了解作者的初心,他的写作目的和人文关怀,我的一点看法,不知道对不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