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滅亡前,大臣提議“南遷”崇禎為何不答應?他還抱有一絲幻想

李自成1629年起義,之後,為闖王高迎祥部下的闖將,勇猛有識略。滎陽大會時,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戰”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領的贊同。高迎祥犧牲後,他繼稱闖王,當時,中原災荒嚴重,社會階級矛盾極度尖銳,李巖提出“均田免賦”等口號,獲得廣大人民的歡迎。

之後,李自成的部隊發展到百萬之眾,成為了起義軍中的主力軍。到了崇禎十六年,也就是1643年的時候,李自成就在襄陽稱新順王,並在河南汝州殲滅明陝西總督孫傳庭的主力,旋乘勝進佔西安。到了崇禎十七年,也就是1644年的正月,李自成建立起了大順政權。

明朝滅亡前,大臣提議“南遷”崇禎為何不答應?他還抱有一絲幻想

到了1644年3月,崇禎看到北京城下的李自成起義軍,絕望了,之後,自絕於煤山。

之前有大臣提出過“南遷”,那麼,為何崇禎沒有選擇?只從軍事角度看,既有他個人的主觀判斷,也有李自成軍事戰略的阻擾。先來分析崇禎:他過於倚重“北京城防”和京師附近的“邊軍”。即使李自成都在西安稱帝了,並誓師要攻打北京,他還信心滿滿。

因為,朱棣遷都後,北京城沒失守過,難道這群“賊寇”比蒙古騎兵、八旗鐵騎還要厲害麼?他沒料到的是,城防再高大堅固,沒有人守,和空城無異。當時,人心已散,開城投“敵”,似乎已成最佳選擇。在這位皇帝眼中的一道“堅固”防線,就這麼輕而易舉被“破”了。

北京附近的四個軍鎮大同、宣府、薊鎮及遼東,戰鬥力彪悍。以他的判斷,李自成自會繞開上述四地,從河北進京,相較而言,保定則成了“弱點”。於是,他派出了內閣大學士李建泰,加固保定的防禦。

明朝滅亡前,大臣提議“南遷”崇禎為何不答應?他還抱有一絲幻想

但是,李自成卻是巧妙的化解他的招數。

首先,起義軍過黃河後,李自成兵分兩路,他率領主力,直取山西中部、北部,劉芳亮帶領數萬人,作戰線路是——山西南部、河南中部、北部、河北中部、山東東部。這麼一來,崇禎的南遷之路,被掐斷。

李自成拿下太原後,並非按照這位皇帝的“既定路線”,取道河北中部,而是直撲大同、宣府。同時再次兵分兩路,讓馬崇禧去進攻李建泰,又再次佈下防線,即使崇禎想“逃”,已無路可走。

其次,大勢已去,不戰而降。起義軍的北上,只在寧武關有遭遇阻擾,其餘各地都“和平”歸順,就連宣府、大同,也不例外。所以,短短一個月的時間,李自成就輕鬆瓦解了北京西邊的防線。崇禎應是沒想到,大家在心裡,已經放棄了“明朝”。

明朝滅亡前,大臣提議“南遷”崇禎為何不答應?他還抱有一絲幻想

其實,這種變化並不是“突如其來”,孫傳庭在1643年敗亡後,“人心所向”就開始動搖了。更讓他“意料不及”的是,他已經“無力”調遣軍隊。

宣府、大同的失陷,讓他意識到,形勢已相當急迫、嚴峻。只是,他的調遣兵馬詔書,並沒喚得一兵一馬。吳三桂,有意放慢行軍速度。山東總兵劉澤清,推說自己墜馬有傷,倒是自己先跑了。密雲總兵唐通,更是直接,直接投降了事... ...

南北的交通線,已被起義軍掐斷,江南的勤王軍更沒指望了,就連他的聖旨,都已經出不了北京城。有人評述道:是因為李自成多年的作戰經驗,故在戰略戰術上,打了個崇禎“措手不及”。其實,除了民心已失之外,打敗他的,則是自己的“剛愎自用”。

明朝滅亡前,大臣提議“南遷”崇禎為何不答應?他還抱有一絲幻想

首先、他沒有“預留”後路。這一點就可清晰看出,他對於當時明朝政治、軍事,壓根就沒有清楚的認識。起義軍的聲勢越來越大,都沒有讓他有真正的“危機感”,將希望寄託於一座城池,和民心已失的軍隊。

其次,軍防的部署上,他想當然的認為,只有“保定”會被對方選擇,這還是對形勢的錯誤判斷。軍事作戰上,講究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可以說,他的部署,其實,更會讓起義軍早做準備。

說到底,支撐他堅守北京的,只是心中的一種“幻覺”——明軍不可能敗給農民起義軍。他沒有,也不會去深思一個問題,為何這支起義軍越鎮壓、越壯大?他不願意承認,也不願意面對,明朝其實已經“病入膏肓”。現今,只是用昔日的輝煌,來麻痺自己。

明朝滅亡前,大臣提議“南遷”崇禎為何不答應?他還抱有一絲幻想

到了最後,竟然成了“眾人皆醒,他依舊執迷”。這也是一個國家的悲哀,歷史上,也並非沒有大難來臨之前遷都的事例。只是,即使他南遷,又能護得了明朝多久呢?國力的衰亡,民心的流失,已不足以支撐一個國家繼續前行。

他再有心,想繼續祖上的“家業”,歷史的遺留問題,已經註定決堤爆發,他只是“不幸”親眼目睹了這一結果罷了。所以說,明朝的滅亡,應該只是個時間問題。

崇禎他,本以為可以“力挽狂瀾”,只是極度的猜忌,激烈的行事方式,反倒讓內憂外患的局勢,越發尖銳,更加催化民心的分離。北京城內的守軍,可以說是用“歡迎”的姿態投降,這不是現實的生生打臉嗎?

明朝滅亡前,大臣提議“南遷”崇禎為何不答應?他還抱有一絲幻想

只是,即使崇禎早日看清這現實,也註定無法扳回敗局了。

【《明史》、《明季北略》、《中國通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