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谷一成名作《補鍋》,幕後都是大腕級人物的心血

李谷一成名作《補鍋》,幕後都是大腕級人物的心血

1965年珠江電影製片廠攝製的舞臺藝術片《補鍋》講述的是女青年劉蘭英與年輕補鍋匠李小聰相愛並使蘭英母劉大娘轉變落後觀念的故事。

李谷一成名作《補鍋》,幕後都是大腕級人物的心血

年方20歲的湘妹子李谷一在片中飾演劉蘭英,甜美的嗓音、俊俏的扮相、活潑的表演,得到媒體一邊倒的稱讚。

李谷一成名作《補鍋》,幕後都是大腕級人物的心血

雖然是一部現代小戲,但從舞臺到銀幕,傾注了眾多大腕級人物的心血。

《補鍋》的劇本最初出自湖南衡陽文化館的唐周之手。1964年,為迎接中南五省市地方戲劇匯演,湖南省花鼓戲劇院的編劇徐叔華對該劇進行了改編,並由張國輝譜曲。徐叔華是傳唱全國的名歌《瀏陽河》的作者,張國輝則是經典花鼓戲《劉海砍樵》的主創。

李谷一成名作《補鍋》,幕後都是大腕級人物的心血

花鼓戲劇院共報送了三個小戲參加匯演,除《補鍋》外,另外兩出是《打銅鑼》和《烘房飄香》。三個戲總共需要10名演員,劇院領導決定啟用青年演員,剛從湖南戲校畢業不久的李谷一(當時名為李谷貽)因為形象秀麗、舞蹈功底好、嗓音特別甜美被選中。李谷一在戲校學的是舞蹈,花鼓戲並非她的專業,於是張國輝就拉著二胡一字一句教她唱會了這出戏。

李谷一成名作《補鍋》,幕後都是大腕級人物的心血

1965年7月,中南五省市地方戲劇匯演在廣州開幕,這三臺小戲一演而紅,但隨後也出現了不同聲音,有人說,那個小姑娘(指李谷一飾演的蘭英)對小聰哥動手動腳的,表演得“不夠莊重,有點風騷”。時任中南局第一書記陶鑄知道後表示,“小姑娘單純可愛,怕小聰哥‘露餡’,情急中踢一腳,很正常嘛”,言語中透出了對《補鍋》的喜愛。

李谷一成名作《補鍋》,幕後都是大腕級人物的心血

當聽說西安電影製片廠準備把代表河南參加匯演的豫劇《人歡馬叫》搬上銀幕時,陶鑄立刻指示珠江電影製片廠火速將這三個花鼓戲作品拍成彩色片,趕在8月的閉幕式上放映。

李谷一成名作《補鍋》,幕後都是大腕級人物的心血

接受這一任務的是剛剛拍完粵語方言喜劇片《七十二房客》的老導演王為一。他因《七十二家房客》、《珠江淚》、《南海潮》等影片獲贊“粵語電影拓荒者”、“南國電影流派的開創者”。由於時間緊迫,他決定先拍《打銅鑼》和《補鍋》,將這兩個戲放在一部影片裡,然後再單拍《烘房飄香》。

李谷一成名作《補鍋》,幕後都是大腕級人物的心血

王為一是解放初期從香港鳳凰影業公司回到內地的,這是他第一次拍戲曲片,他定下的方針就是一定要拍得好看,畫面要亮,人物要靚,為此他選擇了同樣來自香港的攝影師沈民輝。沈民輝曾是樂蒂、陳思思等大明星的御用攝影師,他和化妝師孔令奇商量之後,決定演員不用化太濃的妝,尤其是李谷一,要“輕狀上陣”,突出她的本真靚麗和清純可愛。

李谷一成名作《補鍋》,幕後都是大腕級人物的心血

《打銅鑼·補鍋》從拍攝到出片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創造了珠影最快的拍片速度。1965年10月,地方戲劇匯演的優秀劇目到北京參加國慶全國優秀節目展演,得到周總理等國家領導人的接見。該片隨之在全國上映,深受廣大觀眾喜愛,伴隨著一曲膾炙人口的“手拉風箱呼呼響”,李谷一也從此唱紅大江南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