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谷一成名作《补锅》,幕后都是大腕级人物的心血

李谷一成名作《补锅》,幕后都是大腕级人物的心血

1965年珠江电影制片厂摄制的舞台艺术片《补锅》讲述的是女青年刘兰英与年轻补锅匠李小聪相爱并使兰英母刘大娘转变落后观念的故事。

李谷一成名作《补锅》,幕后都是大腕级人物的心血

年方20岁的湘妹子李谷一在片中饰演刘兰英,甜美的嗓音、俊俏的扮相、活泼的表演,得到媒体一边倒的称赞。

李谷一成名作《补锅》,幕后都是大腕级人物的心血

虽然是一部现代小戏,但从舞台到银幕,倾注了众多大腕级人物的心血。

《补锅》的剧本最初出自湖南衡阳文化馆的唐周之手。1964年,为迎接中南五省市地方戏剧汇演,湖南省花鼓戏剧院的编剧徐叔华对该剧进行了改编,并由张国辉谱曲。徐叔华是传唱全国的名歌《浏阳河》的作者,张国辉则是经典花鼓戏《刘海砍樵》的主创。

李谷一成名作《补锅》,幕后都是大腕级人物的心血

花鼓戏剧院共报送了三个小戏参加汇演,除《补锅》外,另外两出是《打铜锣》和《烘房飘香》。三个戏总共需要10名演员,剧院领导决定启用青年演员,刚从湖南戏校毕业不久的李谷一(当时名为李谷贻)因为形象秀丽、舞蹈功底好、嗓音特别甜美被选中。李谷一在戏校学的是舞蹈,花鼓戏并非她的专业,于是张国辉就拉着二胡一字一句教她唱会了这出戏。

李谷一成名作《补锅》,幕后都是大腕级人物的心血

1965年7月,中南五省市地方戏剧汇演在广州开幕,这三台小戏一演而红,但随后也出现了不同声音,有人说,那个小姑娘(指李谷一饰演的兰英)对小聪哥动手动脚的,表演得“不够庄重,有点风骚”。时任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知道后表示,“小姑娘单纯可爱,怕小聪哥‘露馅’,情急中踢一脚,很正常嘛”,言语中透出了对《补锅》的喜爱。

李谷一成名作《补锅》,幕后都是大腕级人物的心血

当听说西安电影制片厂准备把代表河南参加汇演的豫剧《人欢马叫》搬上银幕时,陶铸立刻指示珠江电影制片厂火速将这三个花鼓戏作品拍成彩色片,赶在8月的闭幕式上放映。

李谷一成名作《补锅》,幕后都是大腕级人物的心血

接受这一任务的是刚刚拍完粤语方言喜剧片《七十二房客》的老导演王为一。他因《七十二家房客》、《珠江泪》、《南海潮》等影片获赞“粤语电影拓荒者”、“南国电影流派的开创者”。由于时间紧迫,他决定先拍《打铜锣》和《补锅》,将这两个戏放在一部影片里,然后再单拍《烘房飘香》。

李谷一成名作《补锅》,幕后都是大腕级人物的心血

王为一是解放初期从香港凤凰影业公司回到内地的,这是他第一次拍戏曲片,他定下的方针就是一定要拍得好看,画面要亮,人物要靓,为此他选择了同样来自香港的摄影师沈民辉。沈民辉曾是乐蒂、陈思思等大明星的御用摄影师,他和化妆师孔令奇商量之后,决定演员不用化太浓的妆,尤其是李谷一,要“轻状上阵”,突出她的本真靓丽和清纯可爱。

李谷一成名作《补锅》,幕后都是大腕级人物的心血

《打铜锣·补锅》从拍摄到出片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创造了珠影最快的拍片速度。1965年10月,地方戏剧汇演的优秀剧目到北京参加国庆全国优秀节目展演,得到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该片随之在全国上映,深受广大观众喜爱,伴随着一曲脍炙人口的“手拉风箱呼呼响”,李谷一也从此唱红大江南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