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教起来,课堂活起来,大学生忙起来

教授教起来,课堂活起来,大学生忙起来

评论君说

教与学,可以是快乐的,但注定不是轻松的。教师与学生,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教授教起来,课堂活起来,大学生忙起来

今年9月,浙江大学本科生通识课程《力学导论》的开学第一课,主讲人是中国科学院杨卫院士

作者 |杨三喜

“严格执行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连续三年不承担本科课程的教授、副教授,转出教师系列”。昨天,教育部发布《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透露的这条消息,赢得了广泛的点赞和支持。

过去,针对教授给本科生上课比例低的状况,并非没有制度规定,只是刚性不够,没有落实到位。而且,一些客观因素导致教授没有精力或不愿给本科生上课。比如,一些教授待遇偏低,不得不经商下海、走穴赶场等社会兼职提高收入,这挤掉了一部分教学的时间。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取向,又有指挥棒的作用,引导教授们将更多精力投入科研,而非教学。

《意见》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让教授走进本科课堂,既是提升本科教学水平的重要保障,可以让教授们的专业素养、学术精神等,“下沉”到本科生群体,让后者更早受到熏陶,又重申了“教书育人是老师的天职”的常识,让教授们回归自己的第一职责。

当然,谁上课固然重要,但课要怎么上、是否上得好,才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即便是教授上课,也难保不是“水课”。对此,《意见》一方面为教师们“减负”,免除其后顾之忧。比如,提出“加大教学业绩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的权重”。另一方面,对于具体的课堂教学,提出了“让课堂活起来”的要求,也对公众吐槽强烈的问题给出了回应,“杜绝信息技术应用的简单化、形式化”,让人很容易想到一些学生反映的“有老师上课是照着PPT念”现象。

教授教起来,课堂活起来,大学生忙起来

网络图

解决好谁来教、怎么教后,就是保证教学成果怎么落实好的问题了。说白了,就是让大学生的日子不再好“混”。《意见》提出了多元化、科学化的学习评价方式,也给出了加强学习广度、深度、难度与挑战度的意见,并重申了严把考试和毕业出口关、坚决取消“清考”的态度,旨在让大学生们忙起来。

可见,让以教授为代表的教师群体回到本科课堂,让教学更优质高效,让大学生将重心放在学习上,是《意见》的主要任务。这不仅是为了实现“经过三年左右时间,建成万门左右国家级和万门左右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的目标,也是社会普遍的呼声。值得欣慰的是,一些改变早已发生。比如,不久前,从教33年的南京林业大学老师蒋华松在没有发表一篇论文的前提下,评上了教授。其背景是,江苏不少高校出台了职称评审新政策,对“教学专长型”教师,以教学业绩取代科研业绩,作为考核指标。

对于大学生,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启了“严出”模式,取消“清考”、严惩学术不端等、学分不达标本科变专科……总有一种办法将大学生们从“躺读”、打游戏中拉回到学习上。近日,河北体育学院40多名学生因旷课过多被公示退学的消息,又是一计重锤。

本科教育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最重要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自去年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成为了高等教育改革的主题词。《意见》的出台,是对这一主基调的延续、细化,也是强化。

教与学,可以是快乐的,但注定不是轻松的。教师打造“金课”,与学生达到合格的学习效果,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身处其中的各方,都应当做好准备。

有深度、有态度、有温度的新闻评论,尽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