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万里:济世传道 医者无己

俗话说:“西医认门,中医认人”。大病重病、疑难杂症在基层治疗效果不理想时,很多人会到北京各大医院求医;但在聊城市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谷万里的门诊,却不乏来自北京、内蒙、深圳甚至国外的患者。对于一所地市级医院来说,这种现象并不多见。吸引他们的不仅是中医的魅力,更是谷万里的精湛医术。

除了山东省名中医之外,谷万里还有一个身份:成无己研究会会长。通过对成无己事迹的发掘,谷万里不断用自己的力量,促进中医文化的传播和弘扬。

仁心

放弃高就良机 博士毅然还乡

谷万里出身中医世家,父亲谷越涛是全国名老中医。1972年,谷越涛和妻子王桂枝响应国家号召,放弃在山东中医药大学的教学工作,主动投身基层,来到原阳谷县石门宋公社卫生院,一待就是9年。

当时医疗条件有限,基层卫生院环境简陋。缺医少药,更没有先进的检测设备,西医往往有力难施,而对依靠“望、闻、问、切”来诊断病情、吃药花费较低的中医影响却不大。在这种条件下,谷越涛和妻子的医术得到了充分发挥。谷万里从小在卫生院长大,看多了被父母救治的病人脸上的笑脸,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从小立志成为像父母一样的名医。高中毕业后,他果断报考了山东中医药大学。

1991年山东中医药大学毕业后,谷万里回到聊城工作。此后他不断深造,于2004年考取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心血管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全国名老中医史载祥。博士毕业后,谷万里的同届同学绝大多数都留京工作,少数离开北京的也都去了省级医院。而谷万里怀着对家乡的一腔热忱,谢绝导师的再三挽留,放弃了更好的就业机会,坚持回到家乡工作,也成为回聊城工作的第一位中医学博士。

妙术

断病百无一失 疗疾三指回春

记者采访谷万里时,恰好有一位40多岁的患者专程从北京赶来求医。谷万里伸出三根手指搭在患者脉搏上,询问病情、斟酌处方,整个过程干脆利落,仅用了几分钟。开药时,谷万里询问患者“开一周药行吗?一周以后过得来吗?”患者答:“能!”语气十分坚决。

坚决语气背后,是对谷万里医术的充分信任。行医28年间,谷万里诊治的患者有数十万人次。仅2018年,谷万里就接诊患者约3万人次。而不少被他接诊过的患者,往往下次还找他看病,这不仅因为谷万里诊断准确、用药有效,还因为他总会尽可能的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

以最少的药味,最小的剂量,最精确的辨证,达到最佳疗效。”这是谷万里的父亲谷越涛行医50多年来一直坚守的原则。谷万里在行医时谨记父亲的教诲,用药精炼,首选价格低廉的药物,通常一剂药的价格仅几块钱,或者十几块钱,但治疗效果却非常好。

在谷万里的病人中,有一位刚大学毕业的小伙子,本身不算壮实的他,长期高烧反复、食欲不振,体重持续减轻。在医院检测血液,查不出原因,要做骨髓穿刺进行深入检查,过程十分痛苦,小伙子一家打了退堂鼓。但病总得治,这时小伙子的家人想到了中医,便来到谷万里的诊室。服用三剂药后,小伙子的体温就降了下来;又服药半个月,病情稳定下来;又过了十天便痊愈出院了。现在,小伙子的体质大有改善,参军后还被选入海军陆战队。

宏愿

还原“亚圣”形象 弘扬中医文化

谷万里认为,中医是一门早熟的科学,古代已有李时珍、张仲景、成无己等名医将其推到一个高峰,但由于技术条件所限,一些病案资料没有流传下来,因此现代中医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扬光大。这也成为了他除了治病救人之外的远大理想。

作为致公党党员,加上校友遍布世界各地,谷万里进行了不少海内外中医文化推广和交流,先后荣获“聊城市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先进个人”“全市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

有一次,一名在马来西亚开中医诊所的师弟来看望谷万里,说起学生时代所学的《中国医学史》上提到的首个全面注解《伤寒论》的名医成无己,谷万里自豪地说:“成无己就是我们聊城人,家乡在茌平县洪官屯镇成庄!”师弟一听,十分兴奋,立马要到成无己故乡看看。谁知到达后,当地没有丝毫和成无己有关的遗迹。谷万里感觉很惭愧,也认识到目前对历史名中医的挖掘程度远远不够。

谷万里立志要将成无己的事迹还原给世人。他的想法得到了父亲谷越涛的支持。他们自费在成庄为成无己立了碑,又先后多次进京、赴内蒙古巴林左旗(成无己原行医处)查阅资料。随着谷万里的努力,成无己学术研究会揭牌、成无己标准像公布……这位医界“亚圣”的形象逐渐丰满,事迹也渐渐为人所知。

成无己被金国掳掠,治病救人之余,仍钻研著书,为中医北传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谷万里放弃优厚待遇,返乡悬壶,不遗余力弘扬中医文化。两个不同时代的人,为了相同的济世初心,都做到了宠辱不惊、无我奉献。两个同样高尚的灵魂,仿佛跨越时空重合在一起。

□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 申东方

谷万里:济世传道 医者无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