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不做“直升机父母”,孩子还会亲近你

文|圆心

亲子之间存在一种尴尬的关系——父母尽其所能给予孩子爱和帮助,孩子却“身在福中不知福”,试图逃离父母。家长吐槽自己的孩子不好管,孩子则嫌弃父母管太多。

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只要孩子高兴,父母恨不得寸步不离的“伴”其左右,就算掏空自己也无妨。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不做“直升机父母”,孩子还会亲近你

然而,在伟大父爱母爱笼罩下的孩子,有几个是真正快乐的呢?又有几个跟父母很亲近的呢?

家庭教师吴晓乐拨开表象,走入来自不同家庭背景孩子的内心,体验并记录他们的苦衷。通过深度了解,她看到这些孩子不快乐的一面。而这些不快乐,正是来自父母密不透风的“爱”。

吴晓乐把这些经历整理成册,并挑选最为典型的9个案例写进书籍《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故事里不难找到读者自己或自己孩子的影子,当初父母的“言传身教”,虽不尽认可,如今却依然延续在孩子身上。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不做“直升机父母”,孩子还会亲近你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们可以庇护他们的身体,却不能庇护他们的灵魂……——纪伯伦《先知·论孩子》

很多父母的爱过于沉重,掺杂着干预、监控和怀疑。所有这些杂质,无形中操控孩子的思想,让他们不能自由做主。孩子的身心被腐蚀,逐渐失去自我,甚至不愿跟父母沟通。

父母用不纯粹的爱,强加给孩子压力和思想,然后害怕孩子不认真执行,又去进行暗中监视。这种自以为是、一厢情愿的父母,用国际上流行的一个新词语概括就是——“直升机父母”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不做“直升机父母”,孩子还会亲近你

“直升机父母”笼罩下的孩子,不是真正的快乐

“直升机父母”是指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的父母——就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的上空,时时刻刻监控孩子的一举一动。

也就是说,孩子完全没有自己的私人空间,任何一个时间或空间都无法逃脱父母的监控范围。

“直升机父母”永远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替孩子做决定,从自己的角度剖析孩子的人际关系。

在他们看来,所有做法都是为孩子着想,所以并没有什么不妥;反之,放任不管才是不负责任。然而,“直升机父母”笼罩下的孩子并不快乐。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不做“直升机父母”,孩子还会亲近你

  • 无法淡忘的“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利用一定的时间或资源生产一种商品时,而失去的利用这些资源生产其他最佳替代品的机会。

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一次只能做一件事。更何况,有些选择只能“二选一”,选择一条路,必然要放弃另外一条。想要相夫教子,就得放弃学业或事业;听从父母的安排,就要保留自己的意见。

茉莉的成绩优异,学习之旅一路攀升。从高中到大学、再到研究生,基本不用父母操心。研究生期间,导师所带团队里面她是最有潜质、贡献最大的一位。

付出总有回报,一个出国读博的机会降临,由导师举荐基本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茉莉是最佳人选。出国深造发展前景好,茉莉无比憧憬。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不做“直升机父母”,孩子还会亲近你

然而,当她第一时间赶回家跟妈妈商量时,竟然被一口回绝。在妈妈眼里,“考得好不如嫁得好”,与其无休止的学习和努力,不如早早找个好人家嫁了。

茉莉的人生转折被妈妈轻易操控,不管今后的婚姻生活是否幸福,对另一种人生面貌的设想,将成为她无法淡忘的“机会成本”。

过得好了,会好奇“如果当初继续深造会不会比现在更优渥”?不如意了,会忍不住埋怨:“过往的辉煌没有修成正果,还不都是怪我妈?我本是打算读博来着!”

因此,家长应该给孩子做选择的机会,孩子可以从中学会取舍和支配。尽管依然存在“机会成本”,但是亲力亲为是一笔无形的财富,也是一种磨砺,让孩子得以成长和成熟。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不做“直升机父母”,孩子还会亲近你

  • 人际关系被随意插手

“在我对班级重拾归属感时,母亲又急着把我给毁了。”

蔡汉伟不太合群,老师和同学们对他敬而远之,遇到班级活动,他都会主动放弃。事出有因,意外“脑震荡”事件,是蔡汉伟人缘变差的开端。

蔡汉伟课下与同学们玩耍时,不小心被甩到墙上,成了轻微脑震荡。妈妈不问青红皂白,跑到学校兴师问罪,批评相关同学做的过分,埋怨老师失职,还数落家长们不会管教孩子。

原本属于孩子的小乐园被私自闯入,还搅和的一塌糊涂。没有商量的余地,也没有征求孩子的意见。同学们纷纷疏远汉伟,他万分惭愧,从此失去底气,不敢面对大家,在班级找不到归属感。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不做“直升机父母”,孩子还会亲近你

好不容易盼到毕业,终于可以换个新环境重新交友,蔡汉伟心里充满期待。可他还是低估了妈妈的存在感,妈妈竟然在自己日常成绩得零分后再次现身学校。

为了让老师通融一下,妈妈先礼后兵,咄咄逼人,多次骚扰老师修改分数。妈妈无时不刻的出没于教室和人脉圈,让汉伟无法逃离。大家觉得他的妈妈太可怕,不敢轻易接触蔡汉伟。

面对阴魂不散的妈妈,蔡汉伟心里积压了许多不满和愤怒,可是又无可奈何。裹挟了坏情绪的青春期,叛逆和越界的恋爱早一步到来,他轻易逃过妈妈的监视,带着女友去了宾馆。

当孩子倍感压抑和不快乐时,就会想方设法让自己真正做一次主。蔡汉伟的一举一动都被360度无死角的监控,可最终还是逃离“侦探妈妈”的视线,做了不可为而为之的事。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不做“直升机父母”,孩子还会亲近你

  • 学习被过度干预

眼镜仔写作业很慢,每一道题都会思考很久,临到下笔写答案前,重新怀疑自己一次,周而复始。高度的不自信严重影响作业进展,学习成绩不容乐观。

妈妈觉得孩子的脑子笨,便私下请家教过来补习。每次上课前,都会特意交代一句:“孩子太马虎,写错了尽管打!”当然,平时她自己辅导功课也这样。

被贴上“脑子笨”标签的眼睛仔变得很警觉,即便写作业也会时刻提防妈妈和老师手里的教鞭。不能全身心投入学习,眼睛仔反应越来越迟钝,老师辅导不了他,纷纷辞职。

家庭教师吴晓乐出现后,眼睛仔从此做功课不再挨打。在她的多次鼓舞下,眼镜仔的做题方法有所改善,答题过程不再徘徊,自信心与日俱增。

美中不足的是,眼睛仔的考试成绩没有提高,于是作者的温柔教学法遭到质疑,眼镜仔的妈妈含沙射影的批评了她,吴晓乐只好离开。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不做“直升机父母”,孩子还会亲近你

他不是笨,也不是迟钝。他不过是个吓坏的孩子。

关于学习,眼睛仔所有不愉快的体验像毒瘤一样蔓延开来,腐蚀他本不笨的头脑,然后磨灭学习欲望。

父母一边想方设法的帮助孩子提高成绩,一边又急功近利的过度干预学习过程。

最后事与愿违,孩子非但没有提高成绩,还会养成一身恶习。甚至置身事外,变成跟妈妈一起看问题和想办法解决问题的人。

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思本没有错,但他们不应该因此就做“直升机父母”,对孩子实时监控。

孩子的服从和沉默里蕴藏着巨大的爆发力,一旦喷涌而出,便为时已晚,很难管教。只有良好的亲子关系,才能够为他们的快乐和成就保驾护航。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不做“直升机父母”,孩子还会亲近你

搭建出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会主动亲近你

我们都希望孩子学有所成,将来能够轻松生活。然而那密不透风的爱,却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所以,我们不能做“直升机父母”,而要致力于搭建良好的亲子关系。

✿拆掉框架和束缚,让孩子自由绽放

小叶(茉莉女儿)的奶奶和外婆质疑她的智商,认为她木讷的行为不像两位高材生的孩子。对小叶的抚养和教育问题,两位老人常常出谋划策。

两位老人各自培养出一位博士生儿子,认为自己的培育经验和理念“放之四海而皆准”,试图给茉莉“传授经验”。深受其害的茉莉并不买单,而是充分放手,让小叶自由成长。

教育专家尹建莉认为,成人在教育儿童时,由于不信任孩子或者太相信自己,便会屡屡采取不合适的教育方法,使“教育”变成一种破坏性行为。茉莉信任孩子,没有把自己或老人的观念强加给小叶,所以,不被束缚的小叶是幸运的。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孩子都自带独一无二的天性。父母要善于拆掉强加给孩子的框架和束缚,让每一朵鲜花都能够自由绽放。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不做“直升机父母”,孩子还会亲近你

✿不做“侦探妈妈”,照样可以走进孩子内心

巧艺出身普通家庭,父亲做的是保险业务,母亲是茶农。父母省吃俭用,把她送到私立学校,每年都要承担巨额的学费。

看着父母疲惫不堪的面容,巧艺无比自责,觉得自己拖垮了家里的经济,心理负担很重,整天胡思乱想。细心的妈妈很快察觉,但没有从女儿口中问出情况,便趁机把孩子支开,从家教口中求原因。

孩子有事情瞒着父母,不肯敞开心扉,父母担心之余,不能私自闯入这个秘密。只有尊重孩子,讲究沟通策略,才会真正走进孩子内心。巧艺的妈妈没有像直升机般去监视她,最后巧艺凭借高分考入一流的公立大学。

欲速则不达,亲子关系的建立同样如此。“侦探”行为是怀疑、是冒昧,容易激怒孩子,对你的好心好意不屑一顾,甚至会想办法尽快逃离父母的“魔爪”。相反,只有彼此信任,才会彼此亲近。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不做“直升机父母”,孩子还会亲近你

✿父母巧妙引导,让孩子热爱学习

苏轼和苏辙小时候有点顽皮,不喜欢读书。他们的父母便想了个办法:趁孩子们嬉戏玩耍的时候,故意躲到旮旯里读书,孩子们一来,就赶紧把书“藏起来”,搞得神神秘秘的。

这样的“反常举止”吊足了胃口,孩子们都想一睹为快,于是就趁父母不注意时,把“书”偷出来阅读。久而久之,读书成为苏轼和苏辙的生活乐趣,他们发自内心的热爱学习。

心理学上有个“潘多拉效应”,指的是“不禁不为、愈禁愈为”的心理现象。苏轼的父母通过“禁止”孩子们看书,巧妙调动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从而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孩子养成习惯,自发自觉主动学习,才会爱上读书并享受过程。一味地打骂会出现“潘多拉效应”的另一面——父母越是苦口婆心的劝学,孩子对学习越反感。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不做“直升机父母”,孩子还会亲近你

教育家蔡元培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传授,而在鼓舞和唤醒。”不要急于把自己的成功经验传授给孩子,而应该设法唤醒孩子,让他们自发自主热爱你规划好的路。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在不疏远你的前提下,变的越来越优秀。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告诉我们:做父母要讲究技巧,过犹不及。“直升机父母”只会南辕北辙,孩子非但不肯亲近你,还总是跟你对着干。

最后不管是行为表现还是成绩,都不像是自己培育出来的孩子。

我是@半路圆心,一名85后的文字爱好者,半路上着手读书&写作。相信“心若在,梦就在”,只有圆了心,才是取悦自己的最好姿态,最终才有可能圆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