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陽縣發展藥材種植助力鄉村振興

崇陽縣發展藥材種植助力鄉村振興

本網湖北訊(沈一鳴、劉雨文)崇陽縣位於湖北南隅,幕阜山中段北麓,境內四周環山,中展盆地,國土總面積1968平方公里,全縣耕地34.52萬畝,其中旱地10萬畝,有林地218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56.7%,整體呈“八山半水分半田”格局。縣域四季分明,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雨量充沛,年降水1460~1570毫米;日照充足,年均1775小時;無霜期長,一般263天;氣溫適中,年均氣溫平畈區16℃、丘陵區15.5℃、低山區13.8℃、高山區10~11℃。境內土壤有紅壤土、黃棕壤、紫色土、草甸土、潮土、水稻土、頁岩土、石灰岩性土及泥黑壤土,適宜種植糧油和各類經濟作物;適宜林木、楠竹生長和發展林下經濟,生態資源極為富集,是得天獨厚的“世外小桃源”,為發展道地藥材產業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生態沃土。

崇陽縣發展藥材種植助力鄉村振興

青山綠水成就了崇陽天然中藥材庫的獨特地位。上世紀70年代,武漢大學生物系的專家學者深入崇陽進行詳細調研考察,編寫了《崇陽中藥草》一書,書中記載中草藥400餘種。1986年,根據國務院關於對全國中藥材資源進行第二次系統普查的指示精神,崇陽縣成立中藥材資源普查領導小組,組織專班,通過野外踏勘,調查訪問民間草醫、藥農,彙編成《崇陽縣藥用動植物名錄》,共記載動、植物藥568種,測算全縣野生中藥材資源總蘊藏量在1000噸以上達30餘種。有史料記載:“崇陽烏藥當柴燒”,可見野生藥材資源之豐富,不僅為藥農採挖中藥材、增加收入提供了載體,也為“野轉家”提供了優質種源與特有的培育條件。

崇陽縣發展藥材種植助力鄉村振興

近年來,該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中藥材產業發展,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崇陽有識之士從市場信息中捕捉到發展中藥材產業的巨大商機,一些藥商、廠商和回鄉創業人員看到了崇陽種植中藥材的獨特優勢,紛紛投資建設中藥材基地。一股種植藥材熱在崇陽大地悄然興起,大有燎原之勢。堅持“興藥富民”的戰略定位,把打造“湖北道地藥材之鄉”作為崇陽建設國家層面優勢農林特色產品生產區和打造中國生物醫藥之都的重要內涵。主要遴選適宜該縣種植且經濟價值較高的黃精、白芨二大主打品種進行培育,通過10年努力,建成15萬畝優質、高效生產基地,構築比較健全的產業高端集群發展體系和完備的產業配套服務體系,到2021年,力爭產值超過20億元,2026年,形成100億元以上產業發展架構。據調查,已呈現“四化”發展特徵和趨勢。

崇陽縣發展藥材種植助力鄉村振興

組織市場化。目前該縣在市場監管部門註冊的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組織包括專業合作社、公司等已發展到41家。

佈局地域化。該縣老百姓對種植白芨、黃精積極性很高。其中,種白芨以石城鎮方山、方一村一帶老百姓及種植大戶為主,呈放射狀發展態勢,帶動千家萬戶共同發展,並快速向全縣擴展;種黃精在湖北領康中藥材有限公司的帶領下,該縣銅鐘、青山、肖嶺、路口等鄉鎮成立了多箇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悄然興起,並初具規模。

崇陽縣發展藥材種植助力鄉村振興

品種特色化。以傳統種植效果和市場行情為方向標,全縣中藥材種植呈特色化發展趨勢,目前種植品種有黃精、白芨、白藥、射干、菊花、葛根、金銀花、皂角、玉竹、白朮等,重點突出黃精、白芨等品種“野轉家”種植。

面積規模化。2015年、2016年該縣中藥材種植處於起步階段,到2017年,種植面積擴大到9300畝,產量8400噸,到2018年,面積已經達到了18000畝,產量達到12600噸,截止到今年,全縣中藥材種植面積達22700畝,僅2019年新增15箇中藥材種植基地,新增面積約4700畝,預計產量達到18000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