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白雲”助力“黑土”春耕更綠更實

來源:產糧第一大省黑龍江的“春消息”

新華社哈爾濱3月7日電

題:“白雲”助力“黑土” 春耕更綠更實——來自產糧第一大省黑龍江的“春消息”

新華社記者王春雨、王建、楊喆

驚蟄時節,萬物復甦。在我國產糧第一大省黑龍江,特殊的春天裡,“雲備耕”助力農民不誤農時,綠色種植、新型生產合作方式隨著備耕“發芽”,為一年的豐收打下基礎。

“白雲”不誤“黑土”農時

最近這幾天,黑龍江省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張大鵬家庭農場負責人張大鵬嘗試了一件“新鮮事”:通過微信訂購農資。

“以前都是到農資店裡買,用微信買還是頭一回。”張大鵬說,縣裡農業部門組織了一個微信群,有資質的經銷商入群,合作社、種糧大戶等可以在群裡隨時選購農資。

疫情期間,各種“雲備耕”新方式,被黑土地上的農民親切稱為“白雲”。

有了“白雲”,不誤“黑土”農時。通過微信開會、線上訂購農資……林甸縣玉新玉米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麻玉江還叮囑社員要按時收看縣裡發起的農業技術培訓直播。“上節課我就發現我們除草劑使用有問題,今年得按老師講的科學方法用。”

黑龍江省各地農業部門也積極推廣“雲備耕”。由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組織開發的“雲平臺”上線運行,這一平臺具有農資需求調查、滯銷農產品推廣、遠程視頻會議等功能。在黑龍江墾區,數字農業服務構建了農業智能化服務體系。這一體系涵蓋農資訂購、金融貸款、科技培訓、保險和農機管理等線上服務功能,為農戶提供無接觸智能化生產服務。

農業“更綠”更健康

除了不誤農時,很多農民還貫徹新的農業生產理念,讓更“綠”的農業從春耕時便開始醞釀。

大慶市大同區佰谷泰生態家庭農場負責人王健健最近惦記的,不僅是線上訂購的農資,還有村子裡各家各戶的農家肥。

“我們今年計劃繼續種植200畝地的綠色雜糧,全部使用有機肥。”王健健說,他這幾天正和一些村民電話溝通訂購事宜,再過10多天,就要把收購的農家肥堆漚發酵成上好的有機肥。

除了不用化肥,王健健的家庭農場除草也全部使用人工,避免用除草劑。“雖然每畝成本僅這一項就多出100元左右,但產品賣上好價,每畝純收入是種普通大田作物的兩倍。”

減少化肥農藥除草劑的農業“三減”行動近年來成為黑土地上的“時尚”。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工作人員介紹,今年該省農業“三減”面積較去年將增加約500萬畝,達到4500萬畝。

先進農業技術的應用,在改變著傳統耕作模式。“以前用化肥是越多越好,土壤也越來越板結,現在用測土配方施肥,減少了化肥用量。”麻玉江說,合作社自2014年開始測土配方施肥,“缺什麼補什麼”,提高了產量和質量。

新機制助力農民增收

“今年計劃再多流轉2000畝,種15000畝地。”肇州縣新城雜糧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成近日正忙著流轉土地。從最初的十幾人,到現如今的131人,合作社規模越來越大。“效益好了,我們才有動力和能力擴大規模。”王成說。

近年來,王成的合作社科學規劃種植結構,擴大了鮮食玉米、雜糧雜豆的種植面積,還打出了自己的品牌。去年社員人均收入達到了7萬多元。

在黑龍江,通過更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更合理的分配方式,許多農民的“腰包”正越來越鼓。

春耕還未正式開始,但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環湖高粱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社員們已經有了今年的第一筆收入。“我們通過社員帶地入股的方式,每畝地保底收入300元。”合作社理事長齊俊峋說,“到年底每股再按照效益分紅,去年每股分了440元,共分紅132萬元。”

開發網籤託管合同平臺,線上集中調配農資,實現不接觸服務……在蘭西縣,社會化服務組織為小農戶提供的農業生產全程“託管服務”在疫情期間發揮了作用,據當地農業部門測算,與土地流轉相比農民每畝可增收270元,與自種相比每畝可增收180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