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国被灭,虢人几番播迁,郭氏千年拼搏的史诗(一)

虢国被灭,虢人几番播迁,郭氏千年拼搏的史诗(一)

三门峡虢国墓博物馆

锁钥古国

历史上的东虢,西虢,都是西周初期的封国,虢仲封在荥阳东部的虎牢,人称东虢。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称:“虎牢之险,天下之枢”。虢叔封在雍(宝鸡虢镇),人称西虢,替周王镇守大散关,《国语·郑语》称“虢叔恃势”,也是说西虢地理之险。公元前771年,镐京发生“褒姒之乱”,幽王被杀,西周被灭,周平王无奈东迁成周。

那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据今本《竹书纪年》载,周幽王“七年(前775年),虢人灭焦”,从此开辟了东迁之地。此时周公营造的东都成周也基本完工,随着平王东迁,西虢也迁徙陕邑。平王东迁四年后,即公元前767年,《左传·隐公四年》载:“虢叔(指东虢另一虢叔)死焉,佗邑唯命”。在东虢立国280年后,被东迁新贵郑国所灭。东虢子民此时又西迁阳曲(平陆),史籍有“序封夏阳”的记载。《路史·国名记》有:“夏阳,序之封,晋灭之。今陕州之平陆。”

西虢东迁陕邑,东虢“序封阳曲”,素有东虢西虢之称的虢国,此时又有了南虢北虢之说。尽管史籍没有完整的记载,但两虢同属一国又隔河而望,这是历史的巧合吗?从三门峡虢国墓发掘看,南虢北虢其实是一个虢国。虢国重新占据了黄河两岸的陕邑和阳曲,这是虢人的第一次大迁徙。

周平王封虢国至陕邑,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对虢国的倚重。这里是晋、陕、豫三省门户,黄河是喧嚣而繁忙的运输线,陕邑是重要的渡口。它东有崤山之险,西有函关之固。函谷关是通往关中的重要关隘,史称“大山中裂,绝壁千仞,有路如槽,深险如函(匣子),关在谷中,因地得名。”虢国可谓锁钥古国。

西周时周王即倚重虢国,到了东周,王室仍然倚重虢国。周桓王五年,公元前715年,虢公忌父任王室卿士,其子林父又继为卿士。惠王时仍与郑公共同辅政,位高权重。虢公多次奉王命南征北战,东讨西伐。

《左传·隐公五年》载:“曲沃叛王”,“王命虢公伐曲沃而立哀侯于翼。”

《左传·隐公十一年》载:“郑伯以虢师伐宋。壬戍,大败宋师。”

《左传·桓公五年》载:“秋,王以诸侯伐郑”,“王为中军,虢公林父将右军。”

《左传·桓公九年》载:“秋,虢仲,芮伯,梁伯,荀侯,贾伯伐曲沃。”

《左传·庄公二十一年》载:王子颓在京叛乱,“虢叔自北门入,杀王子颓及五大夫。”

《左传·庄公二十六年》载:“秋,虢人侵晋。冬,虢人又侵晋。”

《左传·庄公三十年》载:“春,王命虢公讨樊皮,”“虢公入樊,执樊仲皮,归于京师。”

《左传·闵公二年》载:“春,虢公败犬戎于渭汭。”

《左传·僖公二年》载:“虢公败戎于桑田。”

《史记·晋世家》载:晋献公九年,“群公子既亡奔虢,虢于其故再伐晋,弗克。”

《后汉书·西羌传》载:桓王时,“虢公率六师伐太原之戎,至于俞泉,获马千匹。”

《后汉书·东夷传》载:厉王时,“淮夷入寇,王命虢仲征之。”

虢国在陕邑一百多年,国家有了很大的发展。从2001#国君墓出土的玉茎铁剑,是当时科技水平的标志,说明虢国是最早掌握冶铁技术的国家。铁是当时生产力发展的集中体现,铁剑故被考古界称为“华夏第一剑”。

郭氏得姓

虢国从周幽王七年迁徙陕邑,至晋献公二十二年被灭国,在这里立国119年。虢国被灭的原因,多认为是因虢国谨遵王命,多次讨伐以庶犯嫡的晋国,加深了晋、虢矛盾。但真实的情况是:虢国的地理位置,已严重阻碍着晋国的发展之路。晋国要称霸中原,争执牛耳,必须南下东进,夺取这个战略要地。正是在灭虢二十三年后,晋文公于公元前635年“勤王攘夷”,获得“南阳八邑”,前632年发动“城濮之战”,将势力拓展到中原地区。

从发掘的下阳古城遗址看,晋国不仅毁灭了下阳的城防设施,连下水道也遭到破坏,作了“扫穴犁庭”处理。人们可以想见当年晋军带血的刀剑,嘶鸣的战马,飞舞的锹头及“叮当”的镐头声。“扫穴犁庭”,就是要彻底破坏这里的生活设施,将虢人扫地出门,举族迁徙。为了生存,为了繁衍,鸟儿可以飞过崇山峻岭,动物可以走过千山万水,虢人不辞千辛万苦,被辗转迁徙到汾阳谷地。这是一次带强制性的政治行动,位置在绵山险道雀鼠谷以北的塞外,晋国置瓜衍县,筑虢城和虞城,让虢人、虞人居住。

虢国被灭,虢人几番播迁,郭氏千年拼搏的史诗(一)

汾阳市汾阳王庙

既然是遭殃灭国,落难而迁,必然是急急上路,匆匆而行。这样,行走不便的,伤病掉队的接连不断,他们只得就近滞留,沦为难民。笔者走过从侯马到平陆的古道,沿途有郭村,郭村堡,上郭,郭马,郭家庄,东郭,西郭,南郭,尉郭,上郭村,郭社,郭道十多个以“郭”命名的村庄,它们是否与那次迁徙有关呢?这是一个需待求证的问题。

虢,《辞海》称:“虢与郭为同假字”。蔡运章解释为:“虢,为奋力搏虎的会意字兼形声字。”虢很象“以人击虎”的画,以致后来成为虢人的图腾,“郭”为“虢”演变而来。既然“虢”演变为“郭”,需要探讨其演变的时间。史籍最先出现“郭”字,是《东郭先生和狼》与《滥竽充数》的寓言,它让“东郭”与“南郭”浮出水面。《东郭先生和狼》中的赵简子以东郭为师,时间应在赵简子开拓晋阳时期,即公元前500年前。《滥竽充数》源于《韩非子·内储说上》,为公元前300年。东郭与南郭都是“郭”次生姓,郭的初生姓自然在此之前。

“虢”演变为“郭”后,郭氏在瓜衍生息和繁衍,其后陆续向四方播迁,据说首先向晋阳城迁徙。春秋晚期赵氏开始开拓晋阳,并修建了一座外围四华里的晋阳城。在游牧民族世居地突兀立起一座城,成为当时的一大奇观。猎奇者在观望,彷徨者在犹豫,有胆识者则争先迁来居住。在晋阳城外,郭氏日聚生多,以后俗称这里叫外郭,“郭”又成为外城的代名词。《东郭先生与狼》的故事称:东郭的一名学生叫赵简子,他就是开拓晋阳的能臣赵鞅,赵鞅能聘“东郭”为师,可见东郭的学问之深。

在姓氏中,除东郭、南郭外还有北郭,但没有西郭。这又是什么原因呢?这与晋阳城护城河有关。晋阳城筑完后,郭人纷纷从瓜衍迁来,“野人”不能入住城内,只得居住在城外。城东郭氏称东郭,城南郭氏称南郭……。古代筑城均有护城河,晋阳西南是地势高凸的悬瓮山,是晋水的发源地。晋水顺着山势,由西向东流入汾河。赵简子将晋水改道,先给护城河注水,因城西是河床,不能住人,自然没有“西郭”。

虢人于公元前655年迁徙瓜衍,这是虢人第二次大迁徙。诸多学者认为,郭氏得姓的时间,应在公元前655年至公元前300年这个时段内。得姓地自然也是瓜衍。

青史言郭

郭氏的文治武功名垂青史,子孙后裔遍及华夏。最早记载虢叔的是《尚书·君奭》,称“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亦惟有若虢叔,有若闳夭,有若散宜生,有若泰颠,有若南宫括。”意思是“周文王治理天下,主要靠虢叔,散宜生等五大臣”。

《白虎通·辟雍》称:“周公师虢叔。”“周公辅武王”之事家喻户晓,既然周公以虢叔为师,自然也可称武王之师。《左传·僖公五年》称:“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

史籍最早记载的郭氏,是《史记·燕召公世家》。燕昭王元年(前231年),燕国此时被齐国击败,先王毙命。昭王以优厚俸禄招纳贤士,郭隗成为先纳之人。昭王给郭隗修建府第,以师相待。魏国乐毅、齐国邹衍、赵国剧辛争先赴燕。在众贤人辅佐下,燕国“殷实富足”。乐毅率燕国大军大败齐国,为先王报仇雪恨。这说明,此时郭氏已经到达幽燕地区。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载,公元前228年(赵幽穆王八年),郭纵成为赵都邯郸的冶铁大王,豪商巨富。

虢国被灭,虢人几番播迁,郭氏千年拼搏的史诗(一)

汾阳王郭子仪

首先为郭氏立传的是《史记·游侠列传》,传记人物为郭解。他是河内轵县(河南济源)人,汉武帝时期的侠客。司马迁评论说:“吾视郭解,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及采者。然天下无贤与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其声。言侠者皆引以为名。人貌荣名,岂有慨乎?”意思是:“我看郭解,相貌比不上中等人,也没有可取的名言。但无论是贤人或小人,知者与不知者,都仰慕他的名气。自称侠客者都借郭解为自己扬名。人们羡慕荣耀,难道有穷尽吗?”司马迁说:“闾巷中的侠客,修养行为,砥砺名节,贤名盛及天下。没有人不赞称他们的贤能。”

《三国志》中的郭嘉,颍川阳翟(河南禹县)人。其“深通有算略,达于时情。”“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追思嘉勋,实不可忘。”被封为“洧阳亭侯”。

《三国志》中的郭淮,太原阳曲人。父亲郭縕曾为雁门关太守。其“方策精详,垂问秦雍。而豫让之小州,招终于郡守,未尽其用。”封为阳曲侯。

后周太祖郭威,是郭氏仅有的一帝。《资治通鉴》对其评述甚祥,说他“在藩,多务晦。”河中之战时,“抚养士卒,与同苦乐,小有功则厚赏之,微有伤即亲视之。士无贤不肖,有所陈启,皆温辞色而受之。违忤不责怒,小过不责,于是将卒归心于威。”说他“应机决策,出人意表。又勤于为治,百司薄籍,过目无所忘。发奸谪伏,聪察如神。闲暇则召儒者读前史,商榷大义。性不好丝竹珍玩之物。”“群臣有过则面责之,服则赦之,有功则赏之。文武参用,各尽其能,人无不畏其明而怀其惠。故能破敌广地,所向无前。”

王侯世家

郭氏先祖为王侯世家,官宦大族,但胜败兴衰乃人间之常事。“树挪死,人挪活”,郭氏总是不断播迁,不断选择适合的环境,不停地开拓进取,创造佳绩。

郭氏中将相比出,文武迭兴。《二十四史》为郭氏立传者107人,除帝王将相外,还有不少文学家、科学家。现将部分人物简列如下:

虢仲、虢叔:均为诸侯王。东虢在虎牢传承280年,西虢在雍地271年,在陕邑119年,共计390年。公元前655年被晋所灭,进行了第二次大迁徙。

郭伋:(公元前38—公元47年),扶风茂陵(陕西兴平)人。汉武帝时著名侠客郭解曾孙,曾任“渔阳太守”,“并州太守”。

郭躬:(?—公元94年)颖川阳翟(河南禹城)人。东汉明帝时任“廷尉”。

郭泰:字林宗(公元127—169年),太原介休人。被誉为“儒林宗师”,终生“不求仕进,居家教授,生徒三千”。

郭镇:(生卒年不详),郭躬之侄。汉顺帝时封为“定颖侯”,“拜河南尹”,“廷尉”。

郭璞:(公元276—324年),河东闻喜(山西闻喜)人。著名文学家,堪舆学家。注释《三苍》、《方言》、《山海经》、《楚辞》等数十万言。

郭澄之:太原人(生卒年不详),东晋著名文学家。

虢国被灭,虢人几番播迁,郭氏千年拼搏的史诗(一)

中华始祖虢叔

郭祚:(公元448—515年)山西晋阳人。北魏太武帝时任“镇北将军”,“青州刺史”,“尚书右仆射”。

郭衍:(?—611年)山西介休人。隋炀帝时任“左卫大将军”,封“真定侯”。

郭荣:(公元546—614年)太原人。其父郭徽,任西魏“同州司马”,隋“太仆卿”。郭荣任隋朝“左光禄大夫”,“右后卫大将军”。炀帝时赠“兵部尚书”。

郭君:(?—667年)西河郡人,唐初重要将领。任“上仪同三司”,“上轻车都尉”,“上大将军”,“上柱国”。

郭文镇,(生卒年不详)字“拯之”,金朝太原人。任“辽阳刺史”,中都(北京)“副留守”,封为“晋阳公”。

郭守文:(公元935—989年),历宋太祖、宋太宗两朝,追封“焦王”,谥“忠武”。

郭守敬:(公元1231—?年)顺德邢台(河北邢台)人。他自幼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在天文、历法诸方面均有很深造诣。元定都大都后,为将江南粮食运往都城,他组织民工,疏通济州河与会道河,使杭州至通州的大运河得于贯通。通州到京城150里,历来为旱地转运,费时费力。他引玉泉山水连通中都与通州,使江南粮食直入京师。他发明了天浑仪等多种天象仪,在全国设立二十多个观测站,根据实测数据,写成《授时历》新法,成为古代最好最精的一部历法。

郭子兴:(生卒年不详),安徽凤阳人,为反元义军创始人,封为“滁阳王”。

郭英:(生卒年不详),安徽凤阳人,为反元义军创始人,封为“武定侯”。

当代著名科学家郭永怀,是“两弹一星”的功臣。他为航天航空事业无私奉献了一生,在临终飞机失事时,还与战友紧紧抱在一起,虽然两人身体烧焦,但完整保存了科研文件。

从王莽、董卓之乱到五代军阀混战,从北宋“靖康之变”到元人扫荡中原,曾引发多起北方民族大迁徙。三国孙坚时“率徒众起于零、桂”的郭石,孙权时“南翔太守”郭睦,孙休时“武陵太守”郭纯,孙皓时“散骑中常侍”郭逴,都应是汉朝动乱时南迁的郭氏。当然,宋朝之前,郭氏活动的地域主要还在中原。“靖康之变”后,郭氏与中原汉人共同落难,才大批迁徙江淮以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