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動喊話”貧困戶的女幹部,是這樣想的……

本報記者楊靜

近日,一段名為“雲南一扶貧工作者‘罵’貧困戶”的視頻在網絡平臺上刷屏,視頻內容為一位戴著眼鏡、身著黑色衣服的女幹部激動喊話“教育”群眾,讓大家不能“等靠要”,脫貧要靠自己勤勞的雙手。

這是一名怎樣的幹部?當時的真實情景是什麼樣的?請跟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走近當事人李波。

“希望大家不要關注我個人”

要帶動群眾脫貧,不僅要講政策,也要找問題,更要做示範

視頻中的扶貧幹部是雲南省普洱市鎮沅縣級融媒體中心副主任李波,今年8月27日,她被組織派到今年計劃脫貧摘帽的墨江縣新安鎮擔任脫貧攻堅督導員,督導當地對標“兩不愁三保障”脫貧標準,找問題、補短板,努力如期實現脫貧任務。

10月17日,李波來到新安鎮南漢村入戶瞭解群眾對扶貧政策的知曉度、需求以及脫貧的短板。在入戶過程中,她發現群眾的住房保障基本實現,部分貧困戶也住進了新建的房屋,但家裡有些髒亂,個人衛生和人居環境存在一些問題。

“住進了新房,但還沒養成新習慣。”李波說,中午自己來到村委會給村幹部反饋看到的情況,村幹部還想邀請她去入戶檢查其他幾戶的衛生,被她婉言拒絕。“剛才已看過幾戶,有的貧困戶家裡衛生有些髒亂,還是要想辦法讓老百姓看到自身存在的問題,讓老百姓願意打掃、主動去做。”

“乾脆帶村民來次大掃除吧。”李波提議。午飯過後,村民們被召集到籃球場開群眾會,然後大掃除。當天有幾十名村民陸續來到籃球場,李波在說完入戶看到的情況後,就開始了宣傳教育工作,這才有了視頻中的一幕。

這段“扶貧女幹部激動喊話貧困戶”的視頻成了微博上閱讀量較高的熱門話題,李波的“激動喊話”意外收穫了點贊無數。很多網友留言說,這位女幹部不是在罵,只是擺事實講道理,是在教育、幫助、引導貧困戶,雖然她的情緒有些激動,卻說出了一些實實在在的道理,值得點贊。

李波說,她主要是來幫助當地查找並解決脫貧的短板和問題的。此前,通過參與鎮沅縣的脫貧攻堅工作,她總結了一些經驗:要帶動群眾脫貧,不僅要講政策,也要找問題,更要做示範。

對於是誰拍攝的視頻、又是誰上傳到網絡上的,李波自己也不知道——當時在場人多、她又投入,根本顧不上這些。但她希望大家不要關注她個人,而是去關注、關心參與脫貧攻堅的群體,大家竭盡全力讓貧困群眾脫貧,同步奔小康。

自己過了苦日子,知幸福來之不易

所有的幸福生活都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靠奮鬥來的

出生在鎮沅農村的李波,很早就與扶貧工作打交道,而她也是通過努力實現脫貧的典型。

“我也過了一些苦日子。”1975年出生的她,有5個兄弟姐妹。小時候,她住過茅草房。後來,為住上土基房,她和兄弟姐妹一起和過泥、打過土基。再後來,才慢慢住上了土木房、磚瓦房。

李波的父母靠種植水稻和玉米為生,兩口子都很勤勞,但很長一段時間裡,家裡還是經常得到別人的接濟。“過去我也有些自卑。”李波說,成長過程中,她逐漸感受到父母不容易。

在李波印象裡,即便家裡貧困,奶奶和母親還是特別講衛生,鍋碗刷得很乾淨。由此她從內心覺得,即便再窮再苦,也要把自己、把家裡收拾乾淨。

“生活就像照鏡子,你對它笑,它就對你笑。”李波的第一份工作是教師,從家裡要走20多公里山路才能到學校,哪怕這樣,她也沒有覺得辛苦,反倒覺得要感恩。

因此,在群眾會當天,李波才會說“大家都是經過苦日子的人,以前吃不飽、穿不暖,現在吃穿不愁,還有什麼理由不把生活過好?”

李波覺得,所有的幸福生活都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靠奮鬥來的。正因為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大家更要奮進、要感恩。

文縐縐地宣講,有時效果不理想

如果是“老油條”,就說得重一點,點出具體的人和事,讓大家“紅紅臉”

“我想讓大家有些改變。”對於視頻中的激動喊話,李波說,自己當天的嗓門的確有些大。因為當時在籃球場上,來的群眾多,她主要是為了讓後面的群眾聽清楚——如果開個群眾會,下面的群眾都聽不清,那效果肯定受影響。所以,她站到了一堆石子上面,這樣可以看清群眾,以便調整宣講的內容和節奏。

在這次宣講前,李波也到過南漢村,雖然這裡已基本脫貧,但少部分群眾還存在“等靠要”思想,人居環境也亟待提升。

“喊話”後沒多久,就要下雨了,衛生眼看要打掃不成了。李波問大夥兒,“你們是要回家,還是繼續開會?”讓她沒想到的是,大部分群眾都說要繼續開會;李波就把會場轉移到了村委會。隨後,她看見外面天氣變好,又組織大家從村裡的衛生死角開始掃除。勞動中,她還沒忘了繼續宣講:“打掃乾淨了,環境好了,你們生活也更舒服。”

“打掃這麼幹淨,心裡亮堂了。”大掃除結束後,一位老人悄悄說,有個多年的垃圾堆都被清除了。

李波認為,做群眾工作既要春風化雨講政策,也要實事求是講問題,照著稿子用文縐縐的話去宣講,有時效果不是很理想。

“還得針對具體情況,要說到老百姓的內心和痛點。”李波說,自己在宣講過程中不是每次都這樣“喊話”。如果村民積極上進的,那就響鼓不用重錘,如果是“老油條”,就說得重一點,點出具體的人和事,讓大家“紅紅臉”。“之前有個懶漢,我上門說了幾次大道理都沒用,老是要這要那,沒辦法,我‘罵’了他幾頓,現在,他自己出門打工去了。”

“我們貧困戶不能掉隊”

首先要增強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之心,激發群眾內生動力

雖然是督導員,但她一直沒把自己當幹部。她說用自己的經歷講述,更容易和群眾有共同話題,更能起到說服作用。

鎮上的食宿條件比村裡好,但有時去的村太遠,或工作內容較多,回不到鎮上,李波就在老百姓家借宿,這樣更方便了解群眾的訴求、打算。“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在貧困地區,首先要增強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之心,激發群眾內生動力。”

李波說,長時間處於貧困邊緣的少部分貧困群眾,會有種“有飯吃、有酒喝”就滿足的心態。如果不及時扭轉他們的心態,就可能讓其他人產生不滿,覺得他們好吃懶做還有政策保障,自己沒日沒夜地幹,生活也就這樣。“這就需要我們做好思想工作。”李波經常以身邊人身邊事為實例,給群眾立“標杆”、樹“榜樣”。她說,“國家富裕了,對我們幫扶也就多了,我們貧困戶不能掉隊。”

李波來自鎮沅縣,精準扶貧以來,該縣率先創辦深度貧困人口培訓中心,破解素質貧困難題;通過創新基層民主治理,喚醒群眾內生動力。她想把鎮沅的經驗進一步推廣,“人的精氣神和內生動力息息相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