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貧困戶”,沙縣南陽探索出葡萄產業扶貧路

沙縣南陽鄉青山環繞、綠樹村合。

4月,連片的葡萄園裡,

群芳吐綠,一派生機勃勃。

“這段時間天氣不錯,巨峰葡萄已經開花,夏黑再過幾天也要開花了。”葡萄開花、坐果時節,南陽鄉大基口村支部書記吳長髮忙碌著說。

一串葡萄富了一方人。南陽鄉氣候宜人,晝夜溫差大,沙質土壤特別適合葡萄種植,成為當地特色富民產業。吳長髮成立神園種養專業合作社,從外出經營沙縣小吃的村民手中流轉土地200多畝,通過“合作社+貧困戶”模式,探索葡萄產業扶貧路子。

“一畝地租金200公斤幹谷,全年租金大約20萬元,周邊村民一年務工工資大約50萬元,貧困戶用工優先。”吳長髮說,“合作社先後帶動11戶貧困戶29人脫貧。

脫貧不脫鉤、脫貧不脫政策、脫貧不脫幫扶。南陽鄉在全鄉建檔立卡貧困戶摘掉“貧困帽”後,立足當地葡萄、蜂蜜等傳統特色產業,持續加大產業幫扶力度,確保貧困戶穩定增收不返貧。

去年底,貧困戶發展葡萄產業項目落地神園種養專業合作社。“鄉里整合25戶中央財政專項扶貧到戶資金25萬元,從合作社購買葡萄園面積3.64畝,配套葡萄種苗、葡萄滴灌設備等,為貧困戶提供葡萄種植技能培訓。”南陽鄉黨委副書記唐夏芳介紹。

坡科村村民張聖勇2017年脫貧,去年鄉里有了貧困戶發展葡萄產業項目後,他也簽訂了幫扶協議。今年春節前,張聖勇和兒子在葡萄園除草、施肥,幹了一個多月。

產業扶貧讓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就業,更重要的是可以掌握一技之長,提升自身“造血”功能。“葡萄種植的每一個環節都是技術活,貧困戶在參與葡萄種植、採收全過程中,合作社都會進行技術指導。”吳長髮說,眼下,要對葡萄進行疏花疏果、抹芽、綁枝,貧困戶可以邊幹邊學。

技能提升需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目前,南陽鄉已舉辦葡萄種植專業培訓2期,包括貧困群眾在內的100多人次參加了學習。

嫩綠的葡萄葉下,務工的村民正在地裡忙碌著,辛勤的汗水將換來一串串豐碩的果實。根據鄉里與合作社達成的協議,每位貧困戶除了打工工資,每年要實現增收700元。與這些相對固定的收入相比,

掌握種植技術才是貧困戶致富的“金鑰匙”,這些“扶貧葡萄”才能真正甜到貧困戶心坎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