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秀才相当于现在什么学历?

郭林视频


古代秀才、举人、进士等称号与现在的学历有相似之处,也有很大不同。很难一一对应。要说明白这个问题,要从古代的教育制度与现在的教育制度的不同说起。

谈教育自然要从学校谈起。古代的学校与今天的学校在性质上差不多,也分两类,一类称官学,一类称私学,也就是所谓私塾。而在今天,这两类学校分别称为公办学校和私立学校。

为什么我们在讲秀才之前先要说到学校?因为,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秀才、举人、进士等等是选择人才的等级。如果不从学校入手,这些名词是不可能真正讲明白的。

古代学校与现代学校最大的不同在于,现在学校的目的在于培育和提高人的全面素质。而古代的学校,培养的是国家的管理人才。人的素质培养是全方位的,既包括社会科学的方面,也包括自然科学的方面。所以,现代教育的门类和科目非常之多。古代立足于国家管理培养的人才,学习的内容是相对单一的。就是政治理论。所以,古代的官学,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党校,以及各省分校。而中国古代自然科学方面的技术,在明清以后,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比如故宫的设计和建造者们,放在现在,许多应该是可以象茅以升那样进中国工程院当院士的,可是在古代,他们只能被称为匠人。士、农、工、商四民之中,他们排在农民之后。

古代朝廷官府办学校,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国家管理人才。《明史选举志》说:“ 选举之法,大略有四:‘曰学校,曰科目,曰荐举,曰铨选。’学校以教育之,科目以登进之,荐举以旁招之,铨选以布列之,天下人才尽于是矣。”

为了选拔培养人才,明代和中国历代一样,也建立了官学。《明史》说:“科举必由学校,而学校起家可不由科举。”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所谓的只有状元徒弟,没有状元师傅。以明朝为例,参加科举的,必须经由官学的通径报名。这与今天的中考、高考全由教育主官部门报名统计安排是一样的。明代的官学分两个层次:一是国学,也叫国子监;二是府、州、县学。

国子监的建立,就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国子监的领导叫祭酒,相当于现在中央党校校长。其下有司业、监丞、博士、助教等官职。他们都是学术很好的儒家学者。进入国子监学习的,一般都是官员子弟,以及平民百姓中学业优异者。国子监的待遇是很优厚的。国家不但包吃包住,还有粮米供给。也就是说,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们,拥有政府官员的待遇。

在国子监读书的就叫监生。明初的时候,国子监的监生们是有机会到六部等国家机关实习的。实习如果获得领导的认可,就可能成为正式的官员。

在国子监读书,自然也担负着政府皇家政治理论学习的任务。所以,国子监学习优异者,可以选拔到武英殿说书。也就是给朝廷官员或是皇家子弟讲解儒家道理。这也今天一流政治经济学家到中南海为中央领导讲座是一样的。这些被选到武英殿说书的,称之为“小秀才”,而在国子监中,表现特别优异。可以考虑任命为重要部门官员的,称之为“老秀才”。

我这里给大家讲一下国子监中也有秀才的称号,是想说,在中国文化中,秀才的称号不是简单的,就是举人之前的功名。也可以是指举人当中的优秀者。也就是说。国子监中“老秀才”和“小秀才”的称号,是比举人还高的。举人的本意,就是地方学官举荐的优秀人才。

国子监监生的待遇是十分优厚的。《明史》载:孝慈皇后积粮监中,置红仓二十馀舍,养诸生之妻子。历事生未娶者,赐钱婚聘,及女衣二袭,月米二石。诸生在京师岁久,父母存,或父母亡而大父母、伯叔父母存,皆遣归省,人赐衣一袭,钞五锭,为道里费。

这里的孝慈皇后,就是朱元璋的大脚马皇后。马皇后在国子监中放置的物品有二十舍。这些不是监生们的工资,而是福利。从这里能看出明朝对读书人的重视,以及他们的待遇有多好。

国子监之下,就是府、州、县学。中国在汉代时候,就有太学了。大约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大学。当西方国家在我们面前吹他们的学校历史悠久的时候,他们哪个国家两千多年前就有官学了?明太祖在洪武二年起,开始兴建地方官学,其体制与历史上一样,“府设教授,州设学正,县设教谕,各一。俱设训导,府四,州三,县二。生员之数,府学四十人,州、县以次减十。”

地方的官学建立了之后。科举制度才有了支撑。府一级单位,可以收四十名学生,州、县一级可以收二三十名学生。进入县府一级的官学都要经过考试。最初级的,能考进县学的,就称称为秀才。

秀才之所以不能和现在的大学生比,是因为现在的中学生大学生等只是个学历称号,而秀才是所谓的“功名”,他们是国家财政供养的。为国打仗立了功,国家给你爵位。读书可以管理国家,为国家做事,也是立功。所以叫功名。明朝县学秀才大约是月米六升。虽然比国子监的待遇低的多。但在生产力低下,灾年常会饿死人的古代,这是很高的待遇了。而且国子监就是从地方举荐上来的。监生的地位,相当于举人。因为秀才们吃国家粮食的,所以又叫廪生。

不能进入县学在私塾中读书的,就叫“童生”。所以,童生可能有六七十岁的。童生的童,是和廪相对的。童吃的是父母,廪吃的是国家。这就是他们的不同。

上面这些大体明白了,就可以知道。古代一个县中,秀才的名额大约也就二三十个。他们与现在相比,算是学生,也算是公务员。大约相当于准公务员。他们考中举人之后,就可以考进士。考中进士,就可以当官了。不过,举人身份,也可以当官,比如明代海瑞,清代左宗棠等。

再说一点,明代秀才参加府试,考举人的时候,可以在童生中选一两名成绩优异的,直接参加考试,考中了,也可成为举人。但是,大多数人必须是成为官学的学生之后,才有考试的资格。简单的说,一个县级单位,可以参加举人考试的。公立学校有二十个或三十个名额,私立学校有两个名额。

现在,大家可以基本明白古代的秀才和现在的差别了。简单的以学例类比,秀才相当于现在县级单位中考或高考的前二十二名。因为古代三年一考,平均到每年,相当于是前十名。再者,现在的考试,顶多复读两三年了不得了。古代有毅力的可以考几十年,比如范进老先生。所以,与现在没有办法比。

以上材料是根据《明史》整理。明朝本身,不同时期,政策也有变化,说的只是大概。清代或有些许不同,但大体相似。


七月流火140400643


两者没有办法对比,现在大学毕业生大把抓,算不上珍贵。古代的秀才可是有功名的,已经是公家人了。

我高祖是晚清秀才,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他的情况,想必大家就对秀才有了基本的认识。

我家乡在豫中,清朝属于汝州府。那时候,从南方通往西北的贸易路线(茶马古道)从这里路过,南来北往的人、货物很多。人们除了种地还能做些帮工,聪明的甚至参与到其中,自己做生意。所以我们这里,比其他地方富裕得多。


我们家族里,大部分都是种田的,过得不好也不坏,但是除了生活还有些剩余。所以家里的孩子能读得起私塾,可以读书认字。

我的高祖也就是我爷爷的爷爷,和其他孩子一样被送进私塾读书。我的高祖很有天赋,据父亲和祖父说,我高祖有过目不忘的本领,还能触类旁通,聪明极了,很快在学堂里就脱颖而出。

在私塾,一般人家都是奔着读书认字去的,对考功名之类的不敢奢望,因为根本就供不起。所以一般的私塾先生水平也不高,只负责教基本的读写。私塾先生见我的高祖读书很厉害,就举荐让他转学,将来走考功名的路。

那时的私塾或者说学堂,也是分级别的。一般的先生就是教基本的读写,让学生能提笔写字,不做睁眼瞎,将来能做个生意、记个帐什么的。


厉害的先生除了有功名在身,还有更广泛的人脉关系。除了教读写,还把自己的见识、待人接物教给学生,力求学生能写出华丽、有内容的文章。这样的学生将来是要考功名,进入上层社会的。当然,厉害的先生身价高,对学生的天赋、家庭背景也是有严苛要求的。

所以一般家庭的孩子入得都是普通私塾,如果真得优秀,再由先生推荐或者自行找门路,转到更“高级”的先生门下。

考功名需要很大的投入,笔墨纸砚、托关系拜名师、束脩、长期的衣食所需,一个家庭往往是供不起的,需要举整个家族之力才行。

当然考功名是有风险的,谁也不能打包票一定考得出名堂。考出了名堂整个家族都受益,考不好,所有的投资都会付诸东流。

我家族的人聚在一起商议之后发了狠:一定要供出个有功名的人。即使考不中功名,出个读书人也可以提升家族的形象。

我的高祖随即带着先生的举荐书信,也带着全家族的希望,到更“高级”的地方读书。接下来我的高祖凭借过人的天赋,被举荐着又转了几次学。家族也愈加兴奋,全力供给。

在转学的过程中,我高祖的学业一直碾压其他同窗,被先生高看,在家里又被宠上了天,因此养成了极为高傲的性格。

我的高祖最终被转到了“最厉害”的先生门下。这位先生的详细信息不得而知,但是必然是有真本事的。

这位先生当即出题考了我的高祖,我高祖做答后。先生当即大骂先前几位先生,“如此差劲的学生也要往我这里举荐,太无能了”。然后指出我高祖的种种错误,以及诸多不足之处。

如果是其他人被这位先生训几句,可能不会往心里去。我这个心高气傲的高祖自尊心太强了,根本别人受不了说他差劲。

为了找回尊严,我高祖开始发愤读书。据说他去时带了一个书箱和铺盖卷,他只打开了书箱,铺盖卷始终未打开。从去到回家一共三年,睡觉都没有用过铺盖,所有的时间都在攻读。其中的刻苦,用“头悬梁锥刺股”形容也不为过。

三年里,我高祖经过了诸多考试,然后那位先生让我高祖去考秀才,并如愿考中了。

据父亲说,高祖描述过考试的情形,监考的不只是考官,还有官兵在场。尤其进考场时,当兵的盘查极为细心,生怕夹带“小抄”入场,甚至连头发辫子都细细的捏一遍。

考中秀才的消息传到家里,家族都沸腾了,一心要供我高祖继续考,再进一步中个举回来。但是我高祖不知道为什么,拒绝了继续考下去。

我高祖在友人帮助下,于官道的渡口处寻了一处地方,教起了书,然后就成家了,家族在我高祖身上的投资也得到了回报。

因为我高祖的缘故,我家族地位比以前高了许多,各方面也好了很多。

父亲说,那时候县政府找地方有事情、或者地方上找政府有事情,我高祖都是要出面的。

平常百姓见了县长,要跪下喊“老爷”。我高祖见了县长不用跪,只要戴上秀才“儒巾”站着喊叔父就行了。

我家族因为我高祖的缘故,在税收、徭役方面的优惠很多。做生意什么的,也比别人方便许多。

当然,我高祖的本人的收入也很高。除了教书的收入,帮人打官司、谈事儿,帮政府收税也是有收入的。谁家里有红白喜事,请我高祖去主持、做记载什么的,主家也会给个不菲的红包。

我高祖一人的收入,养了我曾祖父兄弟五个。我曾祖父兄弟五个人的生活费用、成家,还有读书,是一笔很大的开支,在一般人家是不敢想象的。其中有几个人学有所成,在政府做事。

到了我祖父这一辈,我高祖这一支成为有名的书香门第。因为我高祖养老在家,有时间亲自教育,我祖父他们有好几个人都有大出息。有在学校教书的,有在政府做事的。最有出息的一个,被送去当时的首都(南京)读书,回来后说是要做大官,因为时局反复动荡才做罢。

到父亲这一辈,我高祖不在了,但是家里重视读书成了习惯,还是出了好几个人才。

因为我曾祖父是最小的孩子,所以我家里保留着高祖的一些遗物,后来经过文革丢失了许多,只剩下一个黑色的桐木书箱,我父亲把这个书箱保存的很好。我和哥哥小时候上学时的书籍,还被父亲放进那个书箱,大概是想沾一些高祖的文气。

我高祖的事情就不再说了,想必大家对秀才有了大概的理解。

其实学历无法古今对比,实在没有什么意义。从知识面讲,古代知识分子只学习儒家经典、政府的法律制度、写文章,其它的都不学。现在的小学毕业生,也能在知识上碾压古代的秀才甚至更高的进士、状元。

从社会地位讲,古代的文盲占了大多数,能认字的人极少。从童生到考上秀才,绝对是是千军万马里杀出来的佼佼者。因此政府规定,考上秀才就是“国家人”,享受很多优惠政策。可以说只要考上秀才,一生也就有了保障。

(我想把我高祖的书箱照片发出来,又怕父亲不同意,诸位见谅啊。)


德全不畏


这个话题让我想起了:范进中举。

你想想,中个举人就那么难,竟然要花费很多人的一辈子。

而且古代的科举考试是三年举行一次,每次选拔的进士只有几百人而已。对比今天的博士后每年都是几千人的规模。

所以依次类推,秀才才能中举人,举人才能考进士。那么秀才应该相当于如今的名校有才艺的研究生吧。(如今每年录取研究生50万人,名校研究生大概每届10万人吧,这还不包含数万的留学生)

注:古代的读书人是需要掌握琴棋书画 四书五经的。这里面涵盖的内容相当于现在的很多专业的综合体,是很难的。


Eleven谢十一


先说下古代的功名,正式的主要有三级:秀才,举人,进士。

读书人先通过童试(县,府,院)的考试,过了就是童生,也就是秀才功名了。

再到省里参加乡试,过了就成了举人。这时,有些比较优秀的举人就有机会去做官了。

最后再到京城参加会试和殿试,会试过了基本就是进士了。然后皇帝殿试亲自给列出三个等级。

前三分别叫状元,榜眼,探花。

再来聊一聊古代的秀才相当于现在什么水准。

首先,古人考秀才前是没有固定读几年书的。因为他们是以熟读那些个名著,如四书五经之类的为准。认为读通了就可以去考了。所以不能用读书时间长短比较。

其次,古人所学知识和现代人不同,现代更科学广泛。也不好比。

而且现代读书的条件和古代有天壤之别。古代连识字的人都不多!

不过,也可以只拿现代的语文试着和古代比下。

通常我们现代真正学习文言文是从高中开始,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古代秀才相当于现在考中高考的大学生(二本起步吧)。

其实,秀才的含金量在不同的朝代也不同,一般越到后面的朝代越不值钱。


有篇历史


秀才是由院试产生, 由省学政主持,童生参加,考中的称秀才,也叫生员,一般可称相公。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本科毕业,考上秀才的人就是有功名的人,相当于现在的公务员。但是在那个年代要比我们现在考上公务员荣耀的多了,考上秀才是功名的人,是乡里邻居都尊敬的人,是最光宗耀祖的事。


寻源家谱网


我是长安视界,我来回答:

举制度是我国古代一个重大的发明之一,虽然今天许多人看来科举制度是一种落后的选拔制度,当时科举制度放在古代可是一个非常先进的人才选拔制度,让寒门子弟有了晋升的通道,也是维持古代社会稳定的一大法宝。

提及了科举,很多人联想到了秀才,所谓“穷酸秀才”,那么秀才放在今天相当于什么学历呢?今天就来为大家说一说!

如果简单地把秀才、举人和现在的高中生、大学生作比较的话,那就有点小瞧古代科举制度了,古代考取功名就是改变人生命运轨迹,提高社会身份地位的大事。如今大学生就算毕业后,要拿着微薄的工资为房子和彩礼到处奔走,还得背上几十万的房贷,两者完全不是一个等级。

首先古代文盲率非常高,绝大多数人都是目不识丁,古人文盲率在95%以上,一个村子可能也没有一个人识字,现在我们就以清朝为例子,清朝距离我们年代比较近,方便认知。

纵观清朝268年中,从科举中考出来的秀才一共有46万人,而今天研究生每年录取人数就有60-70万之多。一个古代农民可能一辈子也没有去过县城,甚至不少古人活了一辈子,社交范围圈子就仅限于本村子内,认识最厉害的人可能就是本村的地主。

接着说科举,科举最低的一级是童生,古代科举没有毕业这一个说词,只要考试没有通过,都是童生,因此古代很多50-60岁人一辈子只是一个童生,考场一般设置在各地县府,由各省学政负责,一共三场,分别是县试、府试、院试,考过了县试和府试的人就能成为童生了,据说清朝一共有200万考上了童生。

如果连续考过了三场考试,就能成一个秀才了,有了最低级的功名,当然了朝廷对于秀才也有一些优惠政策,比如秀才可以免税免徭役,见到官员可以不用跪拜,犯了事也不能对秀才用刑等特权。

古代一个镇里,一个秀才也算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了,比如说在武林外传中,吕秀才如果考上秀才,也不至于混得这么惨了。

秀才还向继续升级,就像靠乡试了,乡试考点在各省省会,并且只有秀才才有资格去参加乡试,乡试的考官有皇帝亲自委派,考上了乡试后就能成为举人了,举人可以当官,那么你就可以彻底改变人生了。

据统计,整个清朝200多年间,一共走出了15万个举人,平均下来每年的举人也就700多个,当时清朝上亿人口中挑出700个人,相当于大海捞针了。

因此我们庆幸生活在现代,否认我们可能也是一个目不识丁的人了。

欢迎关注长安视界。更多纪录片、知识推送给您


长安视界


两个不同体系,没可比性。秀才是功名,现代教育是学历。秀才考取功名后是有待遇的,如免征税,有功名田等,这些待遇在现代教育学历中啥也没有。秀才有资格开学堂,相当于有办学资格证。秀才可以开医馆,相当于有医院许可证。秀才的讼状不经吏直送官,相当于有超级律师事务所资格,秀才还相当于会计师事务所等。他的脸相当于县委县政府的出入通行证。现在的博士有这些吗?秀才不交税,博士敢不交税?你要是病了不能工作照样病死。秀才不会,至少功名田可出租,十里八乡红白喜事会请他写对联送红包。要说当官的,相当于组织部选调科级领导。当时一个县只有知县县尉等几个朝廷命官。其他的仅是吏或役。有人说衙役相当于警察,但当时的衙役的地位是很低的,他们的子女不能考功名,很多工资是知县自己发的,还不如公安局的辅警还是临时工。不当官的,相当于乡村名流,交际人才。其地位有点像部队自谋职业有固定收入或退休老干部,再回村里当个书记村长之类的。


uin80000


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说明秀才是个遇事说理的人,遇事说理那肯定是个受过教育懂诗书礼仪的人,那么秀才这个级别到底是怎样的受教育以及知书达理的程度呢?

这个秀才有多少含金量,跟我们现在的学历来比的话,他应该是什么学历水平呢?

如果只是按照晋级等级来看,可能就类似我们现在的小升初考试里面成绩比较好的,应该在初中水平。但古代跟我们现在不一样的是,我们有好几个阶段,但古时并没有那么多个晋升步骤,所以初中不太合理。

而且古时候读书人还是比较稀缺的存在,人们文化水平也没有现在这么普及,所以物以稀为贵,秀才的社会地位能够得到认可,并且是可以在乡里自己开办私塾学堂的。

这样说吧,按照科举制度名次来排:童生——秀才——举人(贡生)———进士。

童生是进了学塾的待启蒙的儿童或少年,那么正式的学历是从秀才开始的,秀才因为在古代学历中垫底,所以现在的人一提起来,总觉得有点不以为然,甚至嗤之以鼻。事实上秀才虽是古代最低级的功名,是最低级的知识分子,可也千万不要小觑。

秀才每三年考试两次,全国每次录取2万人,分摊下来,大约每县录取15个左右。你确认你能考进全县前15名吗?

你在古代能考上秀才吗?

按现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盛况来说,秀才就是每个县的一本名牌录取生,大约相当于现在复旦、浙大、交大、南大、中科大、武大、南开、中大、西交大、人大、北师这些学校的名牌大学生。

看到这里,现在98%的大学生都要倒抽一口凉气了:这么牛,连秀才都不如,泪奔。剩下2%的名牌大学生也如履薄冰了:如果穿越到古代,仅仅只相当于一个秀才。

而且,秀才在公堂上是可以不用跪拜的,真是个好特权啊!还可以自称“学生” ,这么一看,秀才的社会地位应该类似现在的公务员。秀才能够在当时的社会中拥有受人尊敬的地位,也是理所应当的,毕竟当时的条件,穷苦家庭培养出个秀才还是很难的。

再也没人敢小瞧范进了,人家好歹是举人,搁现在,就是响当当的清华北大生!




薛慧俪


至少也是博士后。

古代的秀才显然要比大学生值钱太多了,因为现在的大学生已经成为了教育全民化的产物,上大学的比例达到70%,不再是天之骄子了,已经成为了普通的劳动者,而秀才在古代社会还是一个比较稀罕的,毕竟是要耗费很多的精力的和钱财的,一般的家庭是培养不出秀才的,考中秀才之后,秀才在地方上也是比较高的阶层,古代社会皇权不下乡,秀才和其他的地方实权派构成的地方统治的基础,并且秀才也是有一些特权的,他见到官员是免跪的,这在封建社会就已经算是人上之人了。




而秀才在一层,考中举人,那就有做官的资格了,哪怕是做上一个县令,在现代社会也算是大官了,而一般的大学生有几个能做到县长级别呢?秀才也就是差一点可以当官的人,


现在的大学生学习的知识显然要比古代的秀才更加丰富,而古代的秀才学习的也就是四书五经。普通的知识分子显然考不中秀才。要将儒家的经典融会贯通,熟读生巧,能够考上秀才,在社会地位上来讲,普通的大学生和秀才相比真是差了十万八千里,考上秀才有了一定的特权,而现在考上大学生,并没有什么稀奇的事情,当然在若干年前,大学生也是天之骄子,只是现在大学生的人太多了,含金量被稀释了。


奇葩历史大观


秀才的学历相当于今日大学,其中小部分优秀者相当于研究生学历。


科举考试考中秀才,比今日考大学难得多的多了,不知难上多少倍,不要说比较孰难了,根本木有可比性!科举考中秀才,需经多年多次考试,录取者廖廖,而大学每年录取达几十万人,上百万人,2017年甚至达到650万之多,2020年可达上千万人之多,怎么可以相比!

而今日考上大学,也就是相当于科举考试考上秀才而已,是不能出仕为官的,秀才再参加省级乡试,录取为举人方可授官为仕!

科举考中秀才,须经童生试、县、府、院试。

一、古时的读书人,首先须经童生试,相当于今日基础教育合格,取得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在科举考试未考取生员(秀才)以上功名之前的童生,俗称白衣。

你看,《水浒传》中,梁山第一任寨主王伦,绰号“白衣秀士”,就是一个没有考取生员(秀才)以上功名的文化人。

读书人,既使读书到八十岁,成为白发老翁,未考取生员(秀才),也是童生。


二、秀才,县试、府试、院试(省学政主持的考试),童生参加,录取者称为生员,始获得功名,俗称秀才。

生员分为廪生、增生、附生。

廪生可获得政府膳食供给待遇,相当于今天大学公费生。

增加录取名额的增生、附加录取的附生,则没有这个待遇,相当于今天大学扩招的自费生。

生员中选拔出优秀者,可以入最高学府国子监学习者称为贡生,相当于大学生保研,为贡生中的优贡。

秀才只是取得进入县、府、州学校学习,拔贡(保研),及向上层次考试的资格。

秀才,享有免除差徭;见县官不拜礼遇;诉状不经吏员,直呈县官等特权。

秀才,不似举人可以出仕为官,向上考试不第,可搞教育办私塾、府州县衙为吏、文臣武将幕僚、编志修谱等谋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