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戰列艦要齊射而不是輪流射擊?

江益焱


自1903年意大利人提出“全重型火炮”,美、英、日開始了該作戰理念的探索,最終以英國率先造出無畏艦為節點,海軍軍艦開始走向大炮鉅艦的時代。而在19世紀末20年代初,海軍軍工科技的迅速發展,火炮的製造技術得到了質的提升,火炮的口徑越來越大、炮管越來長,射程也就越來越遠。而無畏艦的出現正是為遠程射擊而設計的一款軍艦。而對於遠距離炮擊和近程炮擊不同,遠程炮擊需要觀測炮彈的落點以修正設計參數。



而為了更好的觀察炮彈的落點,就需要軍艦的火炮一起射擊,不然雜亂無章的射擊會使得觀測會更加困難。所以就需要一起開炮,讓炮彈一起落下方便觀測。但是所謂的齊射其實並不完全是所有火炮一起射擊,因為這種大口徑火炮在射擊時會產生巨大的炮口暴風,如果全部一起打的話會嚴重影響精度,所以各炮之間一般都會有著一定的時間差來射擊,也就是延時射擊,但是這個時間不會超過1秒鐘,所以這樣的話應該也算是輪流射擊。


而使用同一口徑、倍徑的炮管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共用射擊參數,而像前無畏艦那樣存在著多種多樣的口徑的火炮,需要更多的觀瞄設備。像1905年的對馬海戰中日本和俄軍是從7公里開始對戰,而在日德蘭海戰中是開始從15公里外開始對戰,而在日俄海戰中日本一開始也是採用齊射,但是在近距離混戰的時候各炮位都是各自混戰。而在日德蘭海戰中,由於距離太遠,所只能通過齊射來修正彈道,以提高射擊精度。
注意長門的1、2號炮塔的兩根管,其實就是在輪流射擊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戰列艦齊射和輪流射擊其實都會採用。

早期的戰列艦由於缺少先進的瞄準系統和火控技術,主炮射程短、精度差,射速也令人捉急。

這時期戰列艦交戰,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測距。但是當時的測距存在成百上千米的誤差,於是還需要通過多次試射確定命中目標區域所需要的主炮仰角。為了增加試射的速率,一般將所有主炮分為2-3組進行齊射。而考慮到單發炮彈也必然存在精度誤差,於是每次試射時發射的炮彈數量也不能太少。最終為了兼顧試射速度和彈藥量,前2後2雙聯裝佈局一般就確定為一次4發炮彈,稱為半齊射,射擊速度比全艦齊射快一倍,更有利於快速矯正誤差。

不過在經校射確定主炮仰角之後,戰列艦還是會採用齊射的。因為在缺少火控雷達和彈道計算機的時代,彈道的計算主要靠人力和機械,如果一直採用輪流射擊方式,計算起來既麻煩又很容易造成混亂。海戰瞬息萬變,過於複雜混亂的校準模式很容易錯失良機。

英國柯林伍德號戰列艦,遍觀全艦,炮用觀瞄設備幾乎就只有艦橋、艦尾和前桅上的瞭望臺了。

隨著火控技術的發展,戰列艦火炮的發展也逐漸趨於成熟。

多數戰列艦炮塔多采用雙聯或三聯裝的設計,而戰列艦主炮發射時會在炮口產生可怕的高壓,相鄰的主炮若同時發射,必然極大影響精度。因此雖然仍然採用齊射為主,但為避免齊射影響射擊精度,單座炮塔中的不同主炮的射擊時間實際上是存在微小的時差的。

衣阿華號射擊場景,可見炮口在彈丸出膛瞬間產生的高壓在海面掀起的波瀾。這樣的高壓可以對鄰近的出膛炮彈精度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

威斯康星號射擊時的場景,通過觀察炮口煙柱長度,可以觀察出射擊時差。

在火力需求並不大的時候,非聯動式的三聯裝炮塔甚至可以只升起左右兩門炮進行射擊,不但能夠減少彈藥消耗,更能進一步減小炮口暴風的影響。如下圖

總體來說,早期火控系統的落後和彈道計算的不便還是造成戰列艦傾向於採用齊射方式的主要原因。

  


軍博大數據


戰列艦也可以輪射,但是戰列艦的炮彈散佈面積非常大,單發容易偏彈,所以用齊射提高命中和覆蓋面積,相當於用數量提高命中。


口水雜談


您要問為什麼不齊射而要輪流射的話,我還能想辦法列舉各種原因來試圖說明一下。但您這麼問,我都不想找原因了。一巴掌能呼上去的事,幹嘛要一根一根指頭輪流的甭腦闊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