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建築之謎—莫高窟

在絲綢之路河西走廊西端敦煌城的東南,有座海拔1330米的三危山,斷崖密佈著蜂巢似的石窟,近看似窯洞遠望如層樓。這就是蜚聲世界的莫高窟,中國古代最輝煌的“美術館”。

在三危山南北延伸1618米的斷崖上,上下五層密佈上千個石窟,現存較完整的有492個窟。窟前流動著一亂細長的泉水河,河邊長著大片白楊林和紅柳樹,林間錯落一些寺院、住房和小塊耕地。沒有這亂細水,沙漠中是不可能存在這個宗教建築群的。

歷史建築之謎—莫高窟

大窟廣達268平方米,小窟只能伸頭進去看。最大的96號窟,30多米見方,洞高40米,賽似9層樓,外修門樓、迴廊,各窟共供奉彩塑佛像2145尊,最大的一尊坐像高達33米,小者高不盈尺。窟內金碧輝煌,絢爛奪目,四壁繪滿壁畫,總面積4. 5萬平方米,若按2米高度平展,可構成25公里長的畫廊。高5米、寬13. 5米的《五臺山圖》。是我國現存最古的壁畫地圖。它展現出太原到五臺山的地理風光,並繪有建築立體圖像170多個。高1. 2米、長16.4米的《張議潮夫婦出行圖》構圖精細。栩栩如生。常青晰可辨的人物共有235個、馬111匹。

歷史建築之謎—莫高窟


從豐富一多采的塑像、壁畫、經卷中,人們可以瞭解到700- 1600年前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民情風俗。壁畫上歷朝服飾齊全、用具真實,是劇團、影視製作者取經仿造的聖地。難怪國際上興起了專門的“敦煌學”,讚譽莫高窟是“世界佛教藝術最偉大的寶庫”。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歷史建築之謎—莫高窟


莫高窟長期被人遺忘,自然的沙侵風蝕,國外強盜的濫肆竊掠,直到1943年才設立起敦煌藝術研究所加以保護。我國有關部門進行了大規模修葺,在危崖上砌起石坡。建造100多米長鋼筋水泥廊式的棧道,所有洞窟都加固並增設門窗。臨摹了壁畫,出版了系列研究專著和畫冊。

莫高窟的創建頗具神話色彩。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遊僧樂傅來到三危山,忽見三個山峰金光耀眼,眼前幻現萬佛群像。他朝空膜拜,許下興造佛窟的誓願。他到處化緣,僱來工匠,鑿了第一個石窟。

歷史建築之謎—莫高窟


其實,金光是黯紅色山岩在夕陽下的反射,佛像是樂傅的幻覺。更重要的是大漠中有此巖山,崖下有條“大泉”,當時是條河流,真是千里難覓的孤山綠洲啊!沒有這個地理條件,佛和人都會渴死的。

不久,法良禪師從東方來到三危山,朝拜樂傅鑿的佛窟,在旁邊鑿了第二窟。三危山出現萬佛幻像的神話傳開了,信佛的人紛紛前來朝拜,仿效樂傅、法良鑿起佛窟。王公貴族、大小官吏、商人、市民、從良妓女、穿越沙漠去西域發財的駱駝行商紛紛捐錢僱工開鑿,留下祈求福佑的題名。從北魏、北周、唐、五代、宋、西夏到元朝,延續900年,開 1000多窟。

唐武則天時代最盛時,這裡已是“千佛洞”聖地了。石窟外面有木構搪廊,曲折的閣道披上金碧輝煌、炫目美麗的彩繪,朝拜者和修煉者熙熙攘攘,禮佛聲響徹雲霄。

歷史建築之謎—莫高窟


三危山石質鬆散,無法直接雕佛於巖上,佛窟都以木架、石塊為胎身,封泥塑成佛像。四壁鑿平抹泥,繪上彩畫。圖像集中國、印度、埃及、拜占庭、古羅馬的藝術風格於一身,將西上佛教“中國化”,通過宗教題材反映現實生活,創造出燦爛的敦煌文化,其中尤以多姿多彩、數量眾多的伎樂夭、飛天最為優美。

壁畫中最精彩的部分是“供養人像”。供養人即出錢鑿窟的“窟主”和“功德人”,他們鑿洞造佛之後,都在壁上留下圖畫,畫上他們至誠禮佛的形象,題上自己的職銜、姓氏。圖上表現出歷代生活情景,從衣冠、飾物、禮儀、車輛、乘騎、工具、房屋、家庭擺設到作戰、狩獵、打魚、耕作、建房、推磨等細節,絲絲入扣,淋漓盡致,無疑是最真實的歷史紀錄,是史學家第一手的資料。

歷史建築之謎—莫高窟

其實,莫高窟的出現,是歷史的必然。早在2200年前,新疆羅布泊碧波盈盈,湖濱有個“樓蘭國”,中原去西域都取道樓蘭,敦煌便是樓蘭進入中原的哨口。漢朝開闢了絲綢之路,敦煌更是成了交通樞紐,中西文化在這裡交匯。公元前111年,漢武帝置敦煌郡,轄有6縣1.2萬戶、3.8萬人。魏晉南北朝戰亂頻繁,人們企求解脫,從印度佛教中尋找精神寄託。由於當時上下提倡,崇佛成風,敦煌便成了“進口”佛教的大邑,必然會有莫高窟這樣的宗教建築。印度早期的佛教建築就是石窟,莫高窟不過是祖源地的引伸。惟其“中國化”,而更加豐厚、精彩,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