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貿結構或已步入調整期“分水嶺”,“由外而內”道路行得通嗎?

中國外貿結構或已步入調整期“分水嶺”,“由外而內”道路行得通嗎?

在第126屆廣交會現場,不少專做外貿的參展企業反饋稱,如今已將“外貿戰線”全面收縮,切實把“出口轉內銷”提上了戰略日程。而之所以轉戰內銷,正是因為看中中國的大市場,以及國內強勁的消費能力。

業內人士指出,今年或將是外貿結構真正步入調整期的“風水嶺”。對眾多中小外貿企業而言,當務之急已不是發展問題,而是更殘酷的生存問題。轉型亦或是轉行?面對這一關乎企業命運的“生死抉擇”,外貿企業在摸索中不斷探尋適合企業自身發展的生存之道。

外貿企業面臨“生死抉擇”:轉型還是轉行?

“從去年開始,公司已經陸續由外貿單轉向內貿單,且這種趨勢從今年年初起有較明顯上升。”南宮市森聖襲革毛絨有限公司趙靜告訴雨果網,“由外轉內”主要分兩條腿走路,出口以貼牌加工為主,內銷則是用自主品牌,目前已經有一定的成效。

具有10多年玩具類外貿行業經驗的順錦總經理Grace也深有感觸:“過去幾年,企業承接大多數訂單主要來自歐美一些大超市,絕大部分都是‘跑量型訂單’,這些訂單數量大、利潤薄,對價格十分敏感。而在最近兩年,隨著國內人工成本和原材料價格的上漲,這類訂單逐漸轉移到了越南、孟加拉、柬埔寨等國家。”

夾雜在複雜的外貿環境及中美貿易戰的陰翳下,中國外貿企業仍然風雨飄搖。Grace直言,“如果沒有找到新的出路,中國製造的下一波‘倒閉潮’或將來臨。”

擺在外貿企業眼前的轉型亦或是轉行成了至關重要的“生死抉擇”。金程玩具負責人吳佳程認為,轉型相對轉行要容易的多。“轉行不僅需要企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考察新行業,並且對企業自身的適應力及競爭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轉不好,企業很可能血本無歸。而轉型考驗的是企業在原有基礎上進行創新,通過不斷進行自我調整和完善,從而更好地適應市場,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與吳佳程不同,也有出口企業則認為,眼下外貿行業即便轉型也難有生存空間。一方面,對於中小外貿企業尤其是小微外貿企業,持續創新空間有限;另一方面,部分產品(比如:毛絨玩具類)企業模仿能力強,創新成果難以持續發揮創新效應。若繼續創新下去,企業的精力和財力恐怕都難以為繼。

“由外而內”趨勢漸顯,外貿企業還需留心兩大“誤區”

不論是轉型還是轉行,外貿企業已走到求生的“十字路口”。許多外貿企業試圖在內貿尋找新的商業契機,而對內外貿兼作的企業來說,收縮“外貿戰線”已成首選。

不過也有企業指出外貿轉戰內銷,看起來很美,但事實上卻也充滿坎坷。出口與內銷實際上是兩種不同的經營模式,也有著截然不同的遊戲規則。

1、思維方式轉變難。在青蛙王子(福建)嬰童護理用品有限公司國貿業務部經理康為忠看來,“由外而內”最大的痛點在於思想方式的轉變。在傳統外貿中,只需按照合同履行守約,就能順利推進。而內貿就要複雜得多,包括產品線規劃、市場定位、渠道開發、品牌打造、銷售團隊建設等,甚至還要承擔庫存風險。“外貿轉內銷,絕非‘換個市場賣’如此簡單,需要考慮研發、渠道、營銷等各環節方可突圍,每一個環節實則都得‘下一盤大棋’。”

2、品牌打造成本高。吳佳程表示,品牌打造也是外貿轉內銷一大挑戰。據透露,過去專注外貿市場的品牌在國內鮮少耳聞,尤其是一些做貼牌貿易的加工企業,更無品牌可言。而在國內創建自主品牌併產生一定知名度的成本則相對高昂。

3、缺乏分銷渠道。據康為忠介紹,外貿企業在國內一般沒有自己的分銷渠道,只能採取轉銷、代銷的方式。但國內分銷商的信用度相對較低,甚至會出現財貨兩空的局面。加之一些流通渠道還要向企業收取名目繁多的“上架費”、“推銷費”、“促銷費”等,出口轉內銷的企業對此吃不消。

4、產品侵權現象嚴重。外貿企業的產品在質量、樣式設計等方面存在一定優勢,但國內對知識產權侵犯嚴重,新的款式一上市很快就會出現類似的模仿品。也正是因為如此,廣交會上部分參展企業表示不敢輕易嘗試內貿市場,其展位上也都貼著“謝絕拍照”等字樣。

“而在當前‘出口轉內銷’熱潮中,外貿企業還存在兩大誤區。”康為忠進一步指出,一是為獲得出口退稅、進口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外貿企業先把產品出口到自己在其他國家或地區註冊的公司,再進口回國,帶來大量貿易順差;二是部分外貿企業把其不能出口的不合格產品轉為內銷,給國內消費者造成較大損失。

“這些因素給真正想要從事內銷的企業造成一定衝擊,外貿轉內銷重在產品品質有保證,以此在消費者心中留有地位。”康為忠說道。

【特別聲明】未經許可同意,任何個人或組織不得複製、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網站內容。轉載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