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充开展五大行动整治农村人居环境 乡村更美了

西充开展五大行动整治农村人居环境 乡村更美了

双龙桥村新貌。

今年来,西充县按照争创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县工作部署,集中开展“厕所革命”、垃圾治理、污水治理、村庄清洁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五大行动,积极探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治理模式,取得明显成效,乡村处处呈现和谐宜居的新气象。

1 厕所改建 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小厕所,大民生”。农村厕所专项整治工作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一个个干净整洁的厕所不仅给村民带来了便捷,农村人居环境也因此得到改善。

10月29日,笔者来到西充县古楼镇过江楼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幅赏心悦目的优美画卷:青山环抱村庄,农房点缀其中,漫山桃树成林,涓涓流水穿村而过。在这里,笔者目睹了生活污水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厕所改建等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在村民李文凤家,密封的化粪池、与猪圈分离的独立水冲式厕所一应俱全,门口摆放着分类垃圾桶。“过去家里的厕所跟猪圈连在一起,臭气熏天,夏天更不得了,蚊子苍蝇到处飞。”李文凤坦言,厕所改建后,屋里屋外干净多了,彻底改变了过去脏乱差的面貌。

从今年初开始,过江楼村由村党支部带领村组干部成立“厕所革命”工作队,发动全村党员干部,利用村村通广播、村民微信群、QQ群宣传“厕所革命”实施内容和补助标准。

李文凤笑称他家是“双坑改化粪池”。化粪池的改造是在原有猪圈板上用钢筋水泥现浇新的圈板,粪坑间有固定比例的砖砌隔断。这样一来,凭借密封条件下的厌氧菌,人畜粪便依次在第一第二格中自然发酵,第三格中就是可以直接使用的有机肥料了。

过江楼村的厕所改造采取政府补助、农户自筹的方式,按“独立空间、板壁瓷化、冲水便捷、粪污入池”的原则进行改造。目前,该村已有150户村民进行了无害化厕所改造。

截至目前,西充县新建户用卫生厕所70950户、农村公厕363座;新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45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新增农户垃圾分类收集桶25.7万个、垃圾手推车2326个,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2 沼气作燃料 清洁又省钱

西充把“沼改厕”和生活污水治理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重要抓手,不断优化农村能源结构,探索循环利用模式,走出一条农村能源助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之路。

在过江楼村,厕所改建后,化粪池就变废为宝,被建成了沼气池,成为村民的燃料池。在村民李学林家厨房边,笔者见到了他家的沼气池。这个沼气池设计精巧,从出气口牵出的气管连接着灶具与热水器,进料口连通了卫生间、猪栏、鸡舍。

走进李学林家厨房,灶台洁白无尘,灶具开关一扭,“啪”的一声,一团蓝色的火焰窜了上来,“呼呼”作响。“现在我们家一日三餐都用沼气做饭,晚上还能用沼气烧热水洗澡。”李学林说,用上沼气后生活方便多了。

当提及使用沼气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时,李学林回忆道,以前村民做饭都烧柴火,上面一口锅、下面一堆柴,烧火满屋烟,两眼泪不干,灶台一层灰。现在家里的厨房亮堂堂的,干干净净的,这就是使用沼气后带来的新变化。

“用沼气安逸得很,几乎不需要成本。”李学林算了笔账,他家3口人,每天烧水做饭洗澡,在此之前无论用天然气还是用电,每个月花费至少在100元以上,而用沼气既清洁又方便,还不花钱。

“建一个沼气池加上配套的管道和灶具,政府补贴了1000多元,还派专人提供技术指导,我们出劳力就可以了。”李学林说,由于沼气池好用,花钱又少,村民都争着建。

今年来,西充县坚持“四好新村”、农房新(改)建与沼气建设同步,以沼气建设推进农民生活用能从主要依靠秸秆、薪柴向清洁能源转变,有力带动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目前全县已有5万多户农户进行了沼气改造,并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沼气改造后的福利。

3 民主管村处处呈现新气象

乡村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西充县在实现生态宜居的同时,还积极探索依法治村、民主管村等乡村治理模式,引导群众养成崇德向善、勤俭持家等好习惯,呈现出民风正、风气新的新气象。

过江楼村种植了1300亩香桃,是一个远近闻名的产业村,也是一个乡村旅游景点。该村在大力发展产业的同时,鼓励村民大力发展庭院经济。为此,该村按照“干净、整洁、美观”的要求对村里院落进行了亮化美化整治,村民也积极参与到新村建设中。

为了彻底整治村里环境“脏乱差”问题,村里配备了13名专职卫生保洁员,常年负责村道路沿线、公共场所的卫生,并督促村民对自家房前屋后的卫生进行打扫。

如何才能让村民自觉自愿维护环境卫生并保持积极性?过江楼村的做法是召开村民大会,出台“过江楼村文明卫生评星约定”,每个季度村“两委”集中到各家各户打分。“评分最高的授予‘五星’称号,给予表扬,并在村委会公告栏中张榜告示。”该村党支部书记李学奎说。

“村中事,民主管;对游客,要礼貌;对父母,要孝敬……”李学奎介绍,由于该村为旅游景点,为了做好游客接待工作,村里制定了一份村规,涉及村民生产生活、乡村旅游、孝敬父母、邻里和睦等方面内容。并通过广播宣传、快板传唱、上墙张贴等形式,让村民将村规内容熟记于心,家家户户自觉遵守。

同时,该村还通过开展身边好人、“大孝星”、“好婆婆、好媳妇”和“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把乡风民风之美融入思想,让传统美德触及灵魂,并以身边典型带动文明新风,传播正能量。

如今,在该县广大农村,随着乡村治理的有效推进,发生变化的不仅仅是生产的方式、收入的增加、生活的向好、环境的美化,更是健康、文明、向上的社会风尚正在形成,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巨大动力。(李同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