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充開展五大行動整治農村人居環境 鄉村更美了

西充開展五大行動整治農村人居環境 鄉村更美了

雙龍橋村新貌。

今年來,西充縣按照爭創全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先進縣工作部署,集中開展“廁所革命”、垃圾治理、汙水治理、村莊清潔和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五大行動,積極探索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鄉村治理模式,取得明顯成效,鄉村處處呈現和諧宜居的新氣象。

1 廁所改建 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小廁所,大民生”。農村廁所專項整治工作是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民生工程,一個個乾淨整潔的廁所不僅給村民帶來了便捷,農村人居環境也因此得到改善。

10月29日,筆者來到西充縣古樓鎮過江樓村,映入眼簾的是一幅賞心悅目的優美畫卷:青山環抱村莊,農房點綴其中,漫山桃樹成林,涓涓流水穿村而過。在這裡,筆者目睹了生活汙水處理、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廁所改建等給農民生產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

在村民李文鳳家,密封的化糞池、與豬圈分離的獨立水衝式廁所一應俱全,門口擺放著分類垃圾桶。“過去家裡的廁所跟豬圈連在一起,臭氣熏天,夏天更不得了,蚊子蒼蠅到處飛。”李文鳳坦言,廁所改建後,屋裡屋外乾淨多了,徹底改變了過去髒亂差的面貌。

從今年初開始,過江樓村由村黨支部帶領村組幹部成立“廁所革命”工作隊,發動全村黨員幹部,利用村村通廣播、村民微信群、QQ群宣傳“廁所革命”實施內容和補助標準。

李文鳳笑稱他家是“雙坑改化糞池”。化糞池的改造是在原有豬圈板上用鋼筋水泥現澆新的圈板,糞坑間有固定比例的磚砌隔斷。這樣一來,憑藉密封條件下的厭氧菌,人畜糞便依次在第一第二格中自然發酵,第三格中就是可以直接使用的有機肥料了。

過江樓村的廁所改造採取政府補助、農戶自籌的方式,按“獨立空間、板壁瓷化、沖水便捷、糞汙入池”的原則進行改造。目前,該村已有150戶村民進行了無害化廁所改造。

截至目前,西充縣新建戶用衛生廁所70950戶、農村公廁363座;新建農村生活汙水處理設施45座,農村生活汙水治理全覆蓋;新增農戶垃圾分類收集桶25.7萬個、垃圾手推車2326個,全縣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2 沼氣作燃料 清潔又省錢

西充把“沼改廁”和生活汙水治理作為農村人居環境治理的重要抓手,不斷優化農村能源結構,探索循環利用模式,走出一條農村能源助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之路。

在過江樓村,廁所改建後,化糞池就變廢為寶,被建成了沼氣池,成為村民的燃料池。在村民李學林家廚房邊,筆者見到了他家的沼氣池。這個沼氣池設計精巧,從出氣口牽出的氣管連接著灶具與熱水器,進料口連通了衛生間、豬欄、雞舍。

走進李學林家廚房,灶臺潔白無塵,灶具開關一扭,“啪”的一聲,一團藍色的火焰竄了上來,“呼呼”作響。“現在我們家一日三餐都用沼氣做飯,晚上還能用沼氣燒熱水洗澡。”李學林說,用上沼氣後生活方便多了。

當提及使用沼氣給他們的生活帶來怎樣的變化時,李學林回憶道,以前村民做飯都燒柴火,上面一口鍋、下面一堆柴,燒火滿屋煙,兩眼淚不幹,灶臺一層灰。現在家裡的廚房亮堂堂的,乾乾淨淨的,這就是使用沼氣後帶來的新變化。

“用沼氣安逸得很,幾乎不需要成本。”李學林算了筆賬,他家3口人,每天燒水做飯洗澡,在此之前無論用天然氣還是用電,每個月花費至少在100元以上,而用沼氣既清潔又方便,還不花錢。

“建一個沼氣池加上配套的管道和灶具,政府補貼了1000多元,還派專人提供技術指導,我們出勞力就可以了。”李學林說,由於沼氣池好用,花錢又少,村民都爭著建。

今年來,西充縣堅持“四好新村”、農房新(改)建與沼氣建設同步,以沼氣建設推進農民生活用能從主要依靠秸稈、薪柴向清潔能源轉變,有力帶動農村環境綜合治理。目前全縣已有5萬多戶農戶進行了沼氣改造,並實實在在地享受到了沼氣改造後的福利。

3 民主管村處處呈現新氣象

鄉村有效治理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西充縣在實現生態宜居的同時,還積極探索依法治村、民主管村等鄉村治理模式,引導群眾養成崇德向善、勤儉持家等好習慣,呈現出民風正、風氣新的新氣象。

過江樓村種植了1300畝香桃,是一個遠近聞名的產業村,也是一個鄉村旅遊景點。該村在大力發展產業的同時,鼓勵村民大力發展庭院經濟。為此,該村按照“乾淨、整潔、美觀”的要求對村裡院落進行了亮化美化整治,村民也積極參與到新村建設中。

為了徹底整治村裡環境“髒亂差”問題,村裡配備了13名專職衛生保潔員,常年負責村道路沿線、公共場所的衛生,並督促村民對自家房前屋後的衛生進行打掃。

如何才能讓村民自覺自願維護環境衛生並保持積極性?過江樓村的做法是召開村民大會,出臺“過江樓村文明衛生評星約定”,每個季度村“兩委”集中到各家各戶打分。“評分最高的授予‘五星’稱號,給予表揚,並在村委會公告欄中張榜告示。”該村黨支部書記李學奎說。

“村中事,民主管;對遊客,要禮貌;對父母,要孝敬……”李學奎介紹,由於該村為旅遊景點,為了做好遊客接待工作,村裡制定了一份村規,涉及村民生產生活、鄉村旅遊、孝敬父母、鄰里和睦等方面內容。並通過廣播宣傳、快板傳唱、上牆張貼等形式,讓村民將村規內容熟記於心,家家戶戶自覺遵守。

同時,該村還通過開展身邊好人、“大孝星”、“好婆婆、好媳婦”和“最美家庭”等評選活動,把鄉風民風之美融入思想,讓傳統美德觸及靈魂,並以身邊典型帶動文明新風,傳播正能量。

如今,在該縣廣大農村,隨著鄉村治理的有效推進,發生變化的不僅僅是生產的方式、收入的增加、生活的向好、環境的美化,更是健康、文明、向上的社會風尚正在形成,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巨大動力。(李同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