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商汤的“跨越”与“求索”

在AI行业,商汤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成立仅五年的商汤,在商业世界中,还非常年轻;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家年轻的公司,在技术和人才的积累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末,在有限的时间内,投入了大量研发力量,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多个行业线,成为了AI独角兽中,体量最大、营业额和营收增长最快的企业。

听起来像是一个传奇的故事,技术发酵,带来新的生活方式和商业的进化,进而影响行业。

站在现在这个节点回头梳理过去的发展脉络,自2011年以来,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初创公司顺应趋势迅速崛起,在AI领域落地占比最大的计算机视觉CV领域,涌现出了一批独角兽企业。


青年商汤的“跨越”与“求索”


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逐渐崛起

趋势不可阻挡,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AI领域所弥漫的,都是商业化气息,而以计算机视觉起家的AI公司们,如今的发展态势也大有不同。

对于商汤来说,从成立之初,它的定位就是要做一家AI平台公司,让AI成为一个可以给各行各业带来长期和深远价值的技术。

过了窗口期,在AI走向实际落地的当下,通过对技术的追求,与行业深度结合,商汤正在通过赋能百业,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朋友圈”,加速向一家平台型公司进化。

技术带来的“底气”

商汤在创始之初,策略是“1+1+X”,一方面横向对智慧城市、金融、智慧零售等行业实现覆盖,另一方面通过合作伙伴在纵向产业里做深,进行多元化布局,而非只垂直于某个细分领域。

在后来,不在公开场合经常提起,但在行业的拓展上,确实是按照这个路数,其中,第一个“1”指的便是基础研究。

在2014年AI公司涌现的当口,在深度学习层面,分为两大派:一类是使用开源框架的企业,一类是进行自主研发,要掌握自己核心“大脑”的企业。

很多创业公司在发展之初,一般会选择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因为做原创技术,需要投入两三倍甚至更大成本,商汤是唯一一家耗费巨资,做了只有谷歌这类巨头才会做的底层技术,建立自己的技术中心。

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CEO徐立曾经说过,商汤希望从源头掌握技术的核心链条,从零开始打造基础,从基础端往下扩展。

这也使得在起步阶段,商汤模式也遭遇了一些质疑。

毕竟为了建立超算中心,商汤每年在采购 GPU上的花费就超过上亿,据《财经天下》报道,商汤的150多个博士研究员,每天在算法平台上进行数据训练迭代,单次花费就要至少50万元。

巨额的投入,也让商汤在技术方面构建起壁垒,目前,商汤自建的超算中心搭载超过万块GPU,原创深度学习平台SenseParrots在视频处理等任务上实现了比TensorFlow更优的性能。


青年商汤的“跨越”与“求索”


商汤科技自主研发的原创深度学习平台SenseParrots

在2018年9月,科技部把第五个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的牌子给予了商汤,成为了继百度、阿里云、腾讯、科大讯飞之后的第五大国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原创技术的夯实和升级,也成为商汤要做一家AI平台型公司最大的优势。

徐立曾将人工智能行业比喻成江湖,在他看来,核心是练内功,即深度学习大脑,练好了,十八般兵器都能够熟练使用,才能跑得更快。

得益于强大的深度学习平台和超算中心,商汤研发了系列AI技术,包括人脸识别、图像识别、文本识别、视频分析、无人驾驶和遥感等,与智慧城市、智能手机、金融、零售、教育等多个行业结合。

例如在手机行业的应用结合中,商汤于2014年就在学术界首次提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超分辨率技术,经过技术的升级和打磨,2018年终于在vivo X23手机上落地,这是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超分辨率技术在国内手机上的首次落地。


青年商汤的“跨越”与“求索”


右图为使用商汤AI超分辨率算法后的照片

而商汤的AI功能几乎覆盖了全部的头部客户和80%的长尾客户,3D人脸识别、人脸3D重建及微整形、人脸解锁、AI智慧双摄、超分辨率、AI人像光效等诸多技术在OPPO、vivo、小米、华为、魅族等手机产品中落地。

“在行业中落地生根”

技术是支撑,但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钥匙,在AI行业,与具体的行业以及场景结合,才会释放巨大的商业价值。

核心的环节是,如何将理论技术向业务转化,并且可以针对性的把技术,产品应用到某个场景或者行业,产生价值。

这中间的鸿沟用什么来填?商汤的思路是:作为一家B2B2C的平台型公司,以场景应用为导向,快速的与各个行业相融合,为不同行业提供AI能力和工具。

具体而言,在重点行业,投入大量资源,自主研发技术和产品,重新去定义影响行业格局;其次在生态行业,商汤会通过合作伙伴的形式,来进行核心能力的互补,赋能行业,满足客户的需求。

目前,商汤的核心业务涉及智慧城市、智能手机、泛文化娱乐、智能汽车、智慧健康、智慧商业、教育、广告等八大领域。

不同于人工智能领域其它的头部公司,在金融,安防,新零售等领域混战,更多是toB或者TOG的业务模式,商汤是触达C端用户最广泛的一家。

目前,商汤已经多个行业中,推出相应的行业解决方案,加速其技术和产品在场景里落地。

在智慧交通领域,基于人脸识别技术,商汤科技先后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首都国际机场T打造了“智能旅客安检系统”,在安检过程中,可以自动完成旅客的“人”“票”“证”三合一核验,预防漏检。而在进入行李安检区后,系统还能以人脸生物特征为身份标签,实现人和行李的绑定,避免行李被误拿。


青年商汤的“跨越”与“求索”


自动完成“人”“票”“证”

三合一核验的智能旅客安检系统

在成都双流机场,商汤将SenseID身份验证一体机引入到安检环节,可以帮助机场安检人员进行旅客的人证比对等。

再如智能零售领域,商汤可以用人工智能技术,帮助传统零售企业实现精细化运营,提升用户购物体验、并且帮助企业实现精准营销,在具体场景中,苏宁已经和商汤科技合作,打造未来店,通过研发人脸识别功能在无人购物、会员管理、支付验证等方面的应用,让人工智能对运营效率持续优化。

对于商汤来说,AI与不同的行业进行结合,思维、做法都需要顺应客户的需求重新调整,做得行业越多,行业之间形成交叉成熟效应,机会就越多。

“加速进化”

商汤想要凭借平台型公司的优势,探索和总结出一套相对通用的赋能价值体系,来支撑在新行业、乃至跨界场景中的快速切入和落地。

除了加各个行业中落地,在过去的2018年,商汤接连投资了51VR、禾连健康、苏宁体育、影谱科技、特斯联等多家垂直领域的企业,开始对外输血。

从一个更长的尺度上来看,自有的技术能力,以及合纵连横,与行业深度融合的能力,将成为商汤科技攻城略地的重要武器。

随着“赋能百业”之外,商汤的触角延伸到了海外,已经开始向全球输出原创算法与技术,全球化策略也成为其差异化竞争优势之一。

目前,商汤已经陆续与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等地的企业达成合作,在欧洲、中东及非洲等地区,建立人工智能研发中心,推动中国AI技术出海。

早在2017年底,商汤就已经和日本著名汽车公司本田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发力适合乘用车场景的L4级自动驾驶方案;并且于日本茨城县建造“AI·自动驾驶公园”,供自动驾驶汽车技术的测试和研究。

而在今年4月,商汤科技与马来西亚科技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建设马来西亚首个人工智能产业园,推动当地人工智能技术的生态建设。


青年商汤的“跨越”与“求索”


马哈蒂尔总理到访商汤科技并体验自动驾驶技术

徐立在谈及商汤出海战略时,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技术没有边界,也没有国界的限制。

商汤的全球化策略,一是要渗透更大的潜在市场,形成更多的行业经验;同时也要帮助当地政府驱动知识型经济发展,推动人工智能在具体行业中的应用。

对于未来的节奏设定,商汤正在加速向平台型企业进化,从行业发展来看,打造整体的AI生态,通过不断迭代升级的算法和技术创新,带来产业变革。

青年商汤的“另类”模式是中国AI产业的一个缩影,每次逆势而上的背后,都围绕着关键词:聚焦、突破和进化。

这种“跨越”和“求索”,更像是AI行业的投石问路,商汤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趟,但走这条道路,底气也会更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