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氏名人」尹轂:捨生取義的茶陵文士典範

尹轂,株洲茶陵火田(一說長沙人),舉進士時間:南宋鹹淳年間(公元1265-公元1274年),曾任衡州知府

“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這句話對熟讀儒家經典的科場中人來說再為熟悉不過。然而,說說簡單,真要做到卻殊為不易,畢竟,生命於每個人來說都只有一次,太過寶貴,實難捨棄。

當然,再難做到的事,對於代表封建社會最高道德水準的科舉之士來說也是代不乏人,譬如本文所述的兩位主人公,南宋鹹淳年間的兩位茶陵籍進士顏雷焱和尹轂,即是捨生取義的文士典範。

宦海沉浮

尹轂,字務實,名耕叟,南宋鹹淳年間進士,《宋史》有傳嘉其忠義,但稱其為長沙人,而彭小中主編《茶陵文選》中援引有《茶陵歷代進士名錄》,表中明確標註尹轂乃茶陵火田人。這就帶來一個疑問,尹轂到底是長沙人還是茶陵人?

查陽衛國等著《茶陵歷代書院》一書,亦載尹轂之名,且明言出自茶陵明經學院。按,明經學院初名一經堂,乃南宋紹興年間由火田尹彥德草創,岳飛親題其名,並奏請朝廷,從國子監選派太學生掌教一經堂,教授尹姓子弟……

南宋紹興年間距鹹淳年間約有百餘年時間,一個合理的解釋是,這百餘年間的某個時間,尹轂的先輩因為某種原因徙居長沙,尹轂亦自小在長沙長大,《宋史》載其“少有才名”,但卻晚至“中年登進士第”——宋襲唐制,赴京會試者先得通過各州縣的選拔考試,尹轂雖有才名,但卻無法通過長沙的選拔考試,乃入專以教授尹姓子弟的明經學院就讀,以茶陵學籍參加考試,頗類今日之“高考移民”——這也可以解釋為何《宋史》中稱尹轂為長沙人,而《茶陵歷代進士名錄》則將尹轂列為茶陵火田籍,究其實,尹轂是一名祖籍茶陵而在長沙成長並以茶陵學籍參加科舉考試的“移民N代”。

尹轂得中進士後授常德推官,後遷崇陽縣令,“所至廉正有聲”,因母亡故,守制回鄉丁憂,以教書為業。守制期滿,入著名抗元英雄、兩淮安撫制置大使李庭芝幕,因工作突出,李庭芝薦其為衡州知府。

義聚潭州

現有史料無從稽考顏雷焱和尹轂兩位同時期的茶陵進士在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前是否有過交集,但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這一場發生在長沙的慘烈戰事,卻讓兩位茶陵籍進士攜手走上了戰爭的第一線……

必須介紹下這場慘烈戰事的發生背景。宋鹹淳九年(公元1273年),元軍大舉南下,先陷華中重鎮襄陽、樊城兩城,再沿漢水東下,強渡長江,並於次年攻陷鄂州(今湖北武昌)。而後,元軍兵分兩路,一路由伯顏率水、步軍10餘萬東進江浙之地,一路則由阿里海牙領軍南下,先後攻陷嶽州(今岳陽)、江陵(今湖北荊州)等地,進而直逼潭州(今長沙)城下,時為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九、十月間事。

當時潭州城守將為湖南安撫使兼潭州知府李芾,素有政聲,知元軍之來勢洶洶,四處募兵以為守城之計。醴陵縣令顏雷焱被緊急抽調至潭州,授以湖南安撫節判職,協助李芾守城;而本擬去衡州任職的尹轂則因暫無實缺而住在潭州城中,亦為李芾委任為軍機參謀,協助一起守城。

就這樣,兩位茶陵籍進士因元軍攻城而緊密團結在上峰的領導之下,並在日後的守城歲月裡屢次擊退元軍的攻擊,且在城破之後上演了一場足以留名青史的慷慨義舉。

慷慨赴難

元軍攻城之前,例有招降之舉,會分批派人勸降城中守將。主將李芾忠義為先,有來招降者,“殺之以徇”;新任命的湖南安撫節判顏雷焱也碰到了招降使者,不過,比李芾客氣點的是,他並沒有“殺之以徇”,而是對來勸降者說出了這樣大義凜然的詞句,“公家之急,弗動非忠也;既委土焉,弗守非義也;民主之而棄之,非仁也;敵至而不武,非勇也;臨危而貳,非貞也”,意思是自己奉命守城,自當盡忠職守,投降是萬萬不能之事。

儘管潭州軍民在李芾的統領下同仇敵愾,以必死的決心擊退元軍的一次次攻城之舉,雙方力量到底懸殊,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除夕,元軍在付出了主帥阿里海牙重傷的代價之後攻入潭州城中。

聞聽元軍破城,尹轂決心赴死,乃召弟尹嶽秀出城以存尹氏血脈,而後“積薪扃戶”,舉火自焚,“闔門無少長皆死焉。”李芾聞訊趕到,感嘆不已,以酒祭奠,嘆道:“務實(尹轂之字)真男子也,先我就義矣!”

隨後,李芾亦效尹轂之舉,舉家自焚而亡。焚前,李芾勸顏雷焱逃出潭州城,在他看來,自己是守城的主將,城破而死理所應當,而顏雷焱則是自己找過來的幫手,不該跟著自己一塊兒死。但顏雷焱不為所動,在李芾舉家自焚後,亦跳水自溺而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