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產業撐起脫貧夢想——脫貧攻堅的班瑪探索

“三色”產業撐起脫貧夢想——脫貧攻堅的班瑪探索

青稞基地。班瑪縣扶貧開發局供圖

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客戶端訊“紅、金、綠”三色繪就的班瑪縣,氣候溫潤,景色宜人,是青海的東南大門,被譽為果洛藏族自治州的“小江南”。然而,由於地廣人稀、群眾居住分散、交通落後、信息閉塞,班瑪縣深陷貧困,不僅是國家深度貧困縣,還是四省藏區的特殊貧困縣。

“交通基本靠走、對話基本靠吼。”這是當地民間流傳著的一句諺語,這句諺語也道出了地處大山深處班瑪的貧窮與無奈。據統計,2015年全縣仍有13個貧困村1945戶8047名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達32.8%。

為什麼依山傍水、氣候溫潤的班瑪,貧困程度如此之深。

果洛州委常委、班瑪縣委書記夏吾傑總結說,由於歷史和自然因素的制約,班瑪社會發育程度低、產業結構單一,貧困面廣、貧困範圍大、縣財政拮据,對農村牧區發展投入較少,畜牧業、農業、旅遊業等優勢資源沒有得到充分開發,集中發展產業難度較大,加之群眾觀念守舊,落後的基礎設施,使群眾長期處於貧困狀態。

為了擺脫這種貧窮與落後的現狀,從2016年起,班瑪縣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緊緊圍繞挖掘發展“紅、金、綠”三色產業,向貧困中的“硬骨頭”宣戰,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在這裡悄然打響。

實行領導幹部定點包乾和全縣黨員幹部“65432”聯繫幫扶機制,1300餘名黨員幹部奔赴脫貧攻堅戰場,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攻堅克難,決戰脫貧攻堅。舉全縣之力、聚全民之智,下足“繡花功”,打出“組合拳”,統籌整合各類資金共12億元,全面打響基層黨建、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安全住房、安全飲水、教育醫療養老、特殊困難群眾保障“七場硬仗”,貧困落後的面貌得到明顯改變。

夏吾傑介紹,預計到今年年底,全縣13個貧困村將全部退出,1945戶8057人全部實現脫貧。特別是貧困群眾的收入依託獨特資源稟賦和優勢產業,從2015年底人均2560元將提高到2019年底的5650元。

脫貧第一色:紅色旅遊持續升溫

班瑪是紅軍長征惟一經過青海的地方,是青海紅色資源和長征文化資源的勝地。

近年來,全縣將紅色傳統教育與促進旅遊產業發展結合起來,秉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的理念,全力推動紅色文化旅遊向高質量發展邁進。在“紅色班瑪”更“紅”的同時,帶動了周邊貧困群眾增收,成為班瑪紅色旅遊產業扶貧的一大亮點。

去年5月,具有中專文化程度的藏族女青年扎保,作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優先安排到即將開業的格薩爾大酒店餐飲部工作。“我和妹妹都在這家酒店工作,開業前縣上組織我們服務員進行了崗位培訓,幹了一年多時間,我感覺特別好。現在自己一個月能拿3000元工資,家裡收入增加了很多,今年我們家就能摘掉貧困戶的帽子。”

扎保工作的格薩爾大酒店正是班瑪縣紅色旅遊產業興起後,全縣整合5149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到戶產業資金和400萬元上海援建資金,共計3695.37萬元,整體回購了格薩爾扶貧大廈,將其打造成集餐飲、休閒、住宿為一體的綜合性酒店。

班瑪縣扶貧開發局局長李秀泉說,由於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全縣貧困戶“等、靠、要”思想嚴重,主動發展產業的積極性不高,產業選擇困難,同質化嚴重。為此,縣委、縣政府在充分徵求群眾意願的基礎上,結合班瑪旅遊扶貧發展實際,經過全面的調研論證,在縣城實施了綜合性酒店產業。

2018年7月1日,格薩爾大酒店開業,面向全縣貧困戶公開招聘了18名建檔立卡貧困戶上崗就業,月工資3000餘元,年可帶動增收36000元。同時,還帶動全縣31個行政村1217戶5149名建檔立卡貧困戶戶均最低增收1679元。

隨著紅色教育中心、教育基地、紀念館、廣場、紀念碑、遊客服務中心、停車場、旅遊公廁等一大批旅遊基礎設施的建成,崗位需求明顯增加。全縣安排建檔立卡貧困戶、零就業家庭和困難家庭70餘人實現就業,每人每月發放3500元。紅軍溝項目建設中有6戶搬遷,從每戶聘用1名工作人員,從事景區後勤服務工作,每人每月發放工資1500元。

隨著旅遊業的帶動,景區周邊群眾發展意識明顯增強。如紅軍溝附近的班前村,充分發揮地域優勢,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全村興辦家庭賓館(藏家碉樓驛站)16家,戶年均增收約4000餘元。

脫貧第二色:綠色生態實現雙贏

班瑪縣位於三江源自然保護核心區,擁有我省最大的瑪柯河、多柯河原始森林,野生動物種類繁多,中藏藥材資源豐富,更是青海省惟一藏雪茶種植生產基地。

在全省林業經濟“東部沙棘、西部枸杞、南部藏茶、河湟雜果”的佈局中,“南部藏茶”就指班瑪縣藏雪茶。這裡平均海拔3200多米,無汙染,土壤肥沃,氣候溫和,終年雲霧繚繞,是難得的宜茶環境。

在“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下,如今班瑪縣藏雪茶麵積達到了1.2萬公頃。2014年以來,全縣共人工種植藏雪茶1200公頃。2017至今借鑑雲、浙等地種茶經驗,因地制宜打造出標準化茶園式藏雪茶基地200公頃。

美了山村,富了鄉親,班瑪藏茶不僅拓寬了產業發展渠道,還帶動了當地牧民群眾脫貧致富。

目前,班瑪縣加工製作出的紅茶、綠茶、茶餅等藏雪茶共18種系列產品。每年由政府主導組織建檔立卡貧困戶對藏雪茶進行種植、管護和採摘,受益群眾每年1000餘人。

班瑪縣藏雪茶產業開發責任有限公司負責人景國梅介紹,從2018年下半年開始,藏雪茶產業採取企業託管經營的模式,上交受益資金75萬元,帶動建檔立卡兜底戶503戶1808名,戶均年受益1491元。2019年上半年銷售藏雪茶120萬元,並組織農業鄉建檔立卡貧困戶879人對藏雪茶進行種植、管護和採摘,帶動貧困戶增收246萬元,人均受益2799元。

脫貧第三色:金色文化另闢蹊徑

班瑪,藏語意為“蓮花”,是“果洛柯森”、果洛藏文化、格薩爾文化發祥地,果洛藏文化手工藝傳承基地,宗教文化底蘊深厚,是果洛百年藏家碉樓存在地。

班瑪縣保護和傳承具有民族特色的格薩爾文化、藏家碉樓建築、民間手工藝等民族文化遺產,鼓勵支持民間藏戲團、原生態歌舞等典型民族藝術,全力打造“金色班瑪”。唐卡、雕塑、泥塑、格薩爾面具、石刻、根雕等手工藝製作,民間舞蹈、藏戲、民俗等豐富的民間藝術,在旅遊業蓬勃發展的今天,成為貧困戶創業增收的一大特色資源。

目前,全縣已建成“三色班瑪”金色藏文化產業園,入駐了3家公司和2家民族特色手工藝加工點,一批特色新產業孕育而生。

根據產業園企業用工需求,政府點對點、訂單式組織農牧民開展各類培訓達4100餘人次,促進就業1200餘人,激發了貧困群眾造血潛能,貧困群眾轉為產業工人,走上了自力更生、自食其力、自主脫貧之路。

同時,全縣鼓勵和支持民間藏戲團、原生態等典型民間藝術,採取“送出去、請進來”等培訓方式,加強青年牧民民族舞蹈與彈唱等培訓,進一步提升創作水平和文藝演出質量,拓寬了就業渠道和脫貧致富門路。

比如,班瑪縣成立的民間藝術團,以勞務輸出的方式赴上海文藝演出打工;知欽鄉、瑪柯河鄉分別從建檔立卡貧困戶中篩選具有一定文化、熱愛文藝的20餘名青年組建民間文藝隊巡迴演出,瑪柯河鄉文藝隊累計獲取演出補助7萬餘元。通過挖掘培訓,昔日閒暇時間娛樂的歌舞,已成為眾多貧困群眾增收的主業。

50歲出頭的格日從小跟著父親學習雕刻手藝,現在他是班瑪縣手藝超群的雕刻師,木刻、石刻、手工藝品都是他的拿手活。如今他的雕刻工作室裡多了十幾名跟他學藝的貧困家庭的孩子。

“木刻經文是失傳的手藝,我要把丟了的民族文化找回來並把它傳承下去。”格日所教的這些貧困家庭孩子基本能創作簡單的作品,每天按量計算工資。正在製作木刻的謝旦說:“我喜歡手工藝品,學習雕刻能有一技之長,每個月能拿2000元來補貼家用,相比以前的生活要寬裕一些。”

“硬骨頭”必須啃下來

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如何明確責任,盡銳出戰,狠抓實效,是貧困縣脫貧摘帽的頭等大事,更是一項政治任務,也是一場輸不起的戰爭。

貧困發生率高、基礎設施落後、群眾思想觀念陳舊的班瑪縣,在依託產業、挖掘產業、發展產業的同時,極力健全攻堅隊伍,完善推進脫貧機制,為打贏絕對貧困“清零”夯實了基礎。

“舉全縣之力、以超常規之舉、堅決打贏2020年如期脫貧攻堅戰。”從年初制定出臺的脫貧摘帽實施方案,到脫貧攻堅工作制度,一項項脫貧摘帽任務清單明確,一條條難啃的“硬骨頭”按月掛上了作戰圖。

圍繞目標任務,縣委書記、縣長等主要領導親自掛帥,對全縣未退出的6個貧困村進行分包。充實脫貧攻堅領導小組,精選優秀幹部充實扶貧工作隊伍,整合幫扶力量,實現聯點幫扶“全覆蓋”。

制定“機關幹部‘結對認親’幫扶活動”、“四級責任清單”等制度,從縣領導、部門負責人、鄉鎮領導、村幹部等各級領導幹部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相互配合、取長補短,才有了今天幫扶成效最大化。

時間節點在步步逼近,扶貧形勢依然嚴峻。

“硬骨頭”必須啃下來。如期實現脫貧摘帽,必須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認識,把決戰的信號傳到每個角落,進攻的號令下達給每個幹部,衝鋒的旗幟插到每個堡壘,向脫貧攻堅發起全面總攻,才能實現年底的絕對貧困“清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