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為媒 絲路相通——第六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見聞

穿越沙漠的駝鈴、漂洋過海的白帆,曾經將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緊密相連;如今,依靠著現代電影藝術搭建的文化橋樑,這些國家和地區的藝術家們有了心與心相通的新途徑。

剛剛閉幕的第六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聚焦互聯互通,進一步深化務實合作,在充分展現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電影發展成就和藝術魅力的同時,重點搭建“一帶一路”電影交流交易的國際平臺,培育影視及相關產業鏈,在政策溝通、貿易暢通、民心相通等方面,推動“一帶一路”電影文化產業交流走深走實,共同繪製“一帶一路”文明互鑑精謹細膩的工筆。

電影為媒 絲路相通——第六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見聞

第六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閉幕式 資料圖片

1、一個各國文明交流互鑑的廣闊舞臺

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作為一個年輕的平臺,正在以其獨特的方式,積極發揮以電影為紐帶的文化交流與合作的作用,以沿線國家人民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吸收、融匯外來文化的合理內容,促進不同文明的共同發展。絲綢之路電影節搭起了一個各國文明交流互鑑的廣闊舞臺,在這個舞臺上,我們看到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熠熠奪目的文化特色。

據悉,電影節展映板塊還設置了絲路電影風采、經典電影回望、紀錄電影、虛擬現實(VR)特展、“一帶一路”大學生電影展等單元。從50個國家和地區的近千部候選影片中,精選出的160部優秀影片進行了400餘場集中展映,其中100部影片曾獲得國際各大電影節獎項或提名,國際首映、亞洲首映、中國首映的電影占比達21.9%。

除展映外,本屆電影節還開展了“‘一帶一路’大學生電影展”“2019年中影·華影影片推介會”“中外電影合作峰會”等一系列活動,邀請了包括電影《我和我的祖國》總製片人黃建新、中國電影導演協會會長李少紅、俄羅斯電影海推集團CEO葉卡捷琳娜、日本導演瀧田洋二郎、土耳其導演努裡·比格·錫蘭、法國導演菲利普·穆勒、俄羅斯紀錄片導演阿列克謝·傑尼索夫、白俄羅斯演員維亞切斯拉夫·尼基福羅夫等國內外電影界知名人士共商推動電影繁榮發展大計。

剛結束中日合拍影片《聞煙》的導演瀧田洋二郎在電影節上表示,“觀眾是沒有國度的,電影能打動人的是人類內心最初的喜怒哀樂,只要深耕,一定能為國家和地區間的交流搭建橋樑”。

與此同時,為了推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地區的電影產業交流,本屆電影節還成立了“一帶一路”電影基金,舉辦了“絲綢之路產業聯盟”簽約儀式,圍繞搭建交流平臺、發佈影視政策、展示電影交易成果三大主題,增強“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影視產業的黏合度,培育影視及相關產業鏈,推動電影文化產業的國際交流翻開新的篇章。

電影為媒 絲路相通——第六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見聞

2、一場電影藝術與技術的深度討論

一年一度的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是“一帶一路”電影人溝通政策、分享經驗、凝聚共識、攜手未來的重要平臺。今年有50個國家和地區的重要嘉賓相聚福州、共赴盛會。

在本次絲綢之路電影節上,“‘一帶一路’電影交流合作論壇”“‘走院線’還是‘走網絡’——電影市場出路選擇”等六場論壇,圍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電影的藝術、技術、合作等各方面展開,與會嘉賓展望了電影產業發展和國際交流合作前景,掀起了電影界的頭腦風暴,碰撞出了美妙的思想火花,為“一帶一路”電影發展凝聚了智慧和力量。

在“‘一帶一路’電影交流合作論壇”上,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鬍智鋒談道,“對於絲綢之路沿線的不同國家和地區而言,應當通過‘開放’和‘對話’來達成‘提升’這一目標;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不僅旨在打造一個電影從業者的交流平臺,更應成為各國家和地區人民交流互動與文明對話互鑑的平臺”。李少紅說:“在中國從電影大國走向電影強國的過程中,面臨著機遇與挑戰,如何令國內外大眾對中國的國家形象有更新、更深的認識、如何講好中國故事是時代賦予廣大中國電影人的責任。”

與會嘉賓除了從宏觀層面探討了中國電影未來的發展走向,也從細節入手,闡述了電影發行中的選擇。

近年來,網絡發行渠道迅猛發展,部分電影的網絡發行票房分賬甚至已經超過了院線發行的收益。更有越來越多的電影製作者放棄院線,投身網絡平臺,並逐步加大製作成本投入。網絡已經成為電影發行的新窗口。從某種意義上說,“走網絡”還是“走院線”已不再是製作規模的差異,更代表著對電影發行理念的顛覆,並在顛覆中孕育著新的生意經和產業鏈。而“院線和網絡”的融合之路,該怎麼走?論壇上,愛奇藝影業總裁亞寧看好互聯網發行,他表示,“互聯網發行對於將來的電影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變現的形式。不過,技術的發展拓寬了用戶獲取內容的渠道,但用戶需求本身仍是高品質的內容,任何平臺都應當有壓軸的內容,內容是核心競爭力”。在亞寧看來,未來院線的門檻會越來越高,大IP、大製作、大投入將會進入到院線電影創作中,而互聯網電影以“小而美”的存在,與院線電影相輔相成。不論是互聯網發行還是院線發行,對於不同類型的影片,有著同樣重要的意義,它們將讓中國電影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電影為媒 絲路相通——第六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見聞

電影《對不起,我們錯過了你》海報 資料圖片

在“電影產業鏈的終端技術”論壇上,與會嘉賓圍繞“5G時代電影產業的發展變化”等主題進行了對話探討,對中國電影市場的未來和觀影體驗的升級提出了美好期待;在“藝術電影與商業電影的異同”論壇上,土耳其國寶級導演努裡·比格·錫蘭與中國影視攝影師學會會長穆德遠,聚焦鏡頭美學,共話藝術電影與商業電影的異同;在“電影視效的工業化製作”論壇上,美國視覺特效總監、動畫導演克里格·托米和中國天工異彩視效負責人申遠分享了自己對於電影視效的工業化製作觀點;在“電影語言的時代創新”論壇上,各方嘉賓就電影語言的創新進行討論,他們一致認為優秀的電影作品都需要融合中外文化語言,體現歷史與時代感。

各方觀點的交鋒,從電影藝術創新、技術應用、市場走向、人才培養等話題展開深入探討,共同探索電影事業創新發展的新思路。

3、一次凝聚共識攜手未來的深遠對話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也是中俄建交70週年。國慶前夕,彩色紀錄片《中國的重生》首次在俄羅斯播放,引起廣泛關注,除了再現70年來的中國城市的變換,最為珍貴的是新中國成立時的影像記錄,讓觀眾彷彿身臨開國大慶。讓這些珍貴畫面“重見天日”的“功臣”——俄羅斯著名紀錄片導演、俄羅斯國家電視臺歷史頻道總監阿列克謝·傑尼索夫,在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主論壇上分享了這部紀錄片的製作過程,讓現場觀眾更深入地瞭解到了這部作品的誕生。阿列克謝·傑尼索夫表示:“中國和俄羅斯同為‘一帶一路’的重要國家,一直以來,兩國保持著長久的友好情誼和文化交流,對彼此的電影事業發展都有著重要的影響,他希望今後兩國能建立起更加深入的合作與互鑑。”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電影作為人文交流與合作的重要載體,被親切地稱為“鐵盒子裡的大使”,是促進國與國之間民心相通的重要橋樑。多年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已經不僅是民心相通的平臺,在政策溝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等方面都促成了豐富的交流與實踐。

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本屆電影節也成了講述中國故事、展現中國精神、傳遞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李少紅攜新片《解放·終局營救》亮相,她希望通過電影這個國際語言的藝術形式,把中國的歷史文化真實地傳遞給世界。

電影為媒 絲路相通——第六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見聞

在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中,“歌唱《我和我的祖國》電影分享會”的舉行,也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電影《我和我的祖國》主創人員亮相第六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閉幕式,藉此表達中國電影人向新中國成立70週年的敬意。電影《我和我的祖國》總導演陳凱歌表示,“只有電影傳達的情感和觀眾情感交融時,這部電影才會真正取得成功”。陳凱歌坦言,影片獲得市場成功的根本在於,中國人對70年間國家發展的高度認同。在他看來,“對自己國家懷有激情和摯愛的普通中國人,他們是這部電影真正的主角”。

此次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各方嘉賓圍繞技術、體制、文化和審美等多方面進行經驗互動互鑑,對未來中國電影界更好地傳承和傳播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體現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提升中國的國家形象和文化軟實力進行了期許和展望,進而希望可以藉助“一帶一路”的包容精神和共贏理念來建設、完善世界新秩序,建立全人類包括經濟、文化、政治等層面在內的“命運共同體”。

電影作為現代社會非常重要的文化載體,一直被各國視為文化傳播的重要部分。當代中國電影的繁榮發展,構建起了中國與世界各國人民之間增進了解的橋樑、加深情誼的紐帶,更成為代表中國文化的一張新名片。

通政策、通貿易、通資金、通民心……第六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福州)執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不僅要為電影人、為老百姓打造光影盛宴,還希望成為展示中華文明、中國精神的窗口,成為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乃至世界文化交流、文明互鑑的重要橋樑和紐帶。

我們相信,會有更多“一帶一路”國家的電影通過這個平臺大放異彩,會有更多“一帶一路”國家的人民通過這個平臺拉近心與心的距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