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度寒冬拯救了蘇聯

極度寒冬拯救了蘇聯

寒冬為什麼對蘇聯有利?-40℃的寒冬不僅僅會凍死人,更糟糕的是摧毀了德軍補給線。

巴巴羅薩計劃,希特勒制定了先奪取烏克蘭和波羅的海地區的資源,最後進軍莫斯科。但由於意大利在希臘的軍事行動失敗,巴巴羅薩計劃被迫推遲一個月,這導致了德軍未能在俄國嚴寒到來之前佔領莫斯科。

秋季大雨造成的泥沼,以及冬季的酷寒,使德國無法運送更多的食物和燃料,隨著戰事的進展德軍的補給線也不斷拉長。更糟糕的是元首的偏執,居然沒給士兵準備棉衣,幻想在冬季前結束戰爭。

在開戰前,德國的後勤部有所察覺,他們向元首提出了警告卻被忽略,2000公里的戰線過於漫長。整個德國的計劃是假設在5周內擊敗紅軍,到時德軍將能取得完全的戰略勝利,只需要少數裝甲機動部隊補給必要的石油便能佔領整個國家,因此並不需要擔憂5周後的補給問題。這一假設基本上是基於之前蘇芬戰爭上紅軍得表現所做出的,巴巴羅薩計劃是徹底失敗的不切實際。

德軍裝甲師最快一週推進了300英里,但德軍的補給線卻很難跟上進攻的速度。由於蘇聯鐵路軌距的差異,蘇聯留下的鐵路基本無法使用,補給困難嚴重拉低了德軍的閃電戰。在波蘭的鐵路仍然可以正常使用,但深入蘇聯境內的鐵路和道路基本無法使用。

德國陸軍的後勤將軍“愛德華·瓦格納”宣稱:“我們已經到達人力和物資資源的極限了,我們即將面臨寒冬的危險威脅。”

在1941年的冬季,德國士兵沒有棉衣,德國高層幾乎毫無準備,由於交通運輸能力有限,大量的棉衣被堆積在烏克蘭,要命的是天氣已經降到-30 °C,士兵們穿夾克的瑟瑟發抖,如果元首還有理智,就應該讓所有前線的士兵撤退到烏克蘭,為了運作暖爐和暖氣,德軍不得不把缺乏的汽油用來當作燃料。而蘇聯士兵卻配備了溫暖加襯的大衣,有襯底軍靴,以及覆蓋毛皮帽子。

寒冷冬季徹底摧毀了德軍的補給線,坦克和卡車引擎故障,飛機的引擎凍結,就連運作的汽油也會凍結。蘇聯則用不會凍結的柴油,在冬季嚴寒下,紅軍仍有可能進行機動性的作戰。喪失理智的元首,下令德軍部隊必須死守他們的據點,被堆積在烏克蘭的棉衣無法使用,同時沒有抵禦寒冬的避難所,德軍只得在原地駐紮捱過嚴酷的冬季。

極度寒冬拯救了蘇聯

這讓“曼斯坦因”頭疼不已,於是提出了一個主張“最高統帥只需要關心政治,不必事必躬親,不必過問前線具體軍事指揮,不要干涉前線將軍的工作,要放手讓前線將軍去打好自己的仗。”

“古德里安”不得不經常從前線坐飛機返回德國大本營,緊急面見希特勒,說服他一些錯誤的軍令。進攻蘇聯失敗以後,古德里安在戰場上為了維護士兵的利益抗命撤退,更是當面指責元首的錯誤,惹惱了德軍高層。更是因為軍事問題不斷爭吵,“古德里安”最終被撤職。

德軍的500萬人每天都要吃飯喝水,棉衣和軍火都是必備品,2000公里的戰線已經耗盡了德國的補給。而蘇聯士兵可以以逸待勞,就近從當地運輸物資補給。再加上美國的參戰,蘇聯獲得了更多的後勤補給(牛肉和豬肉罐頭),蘇聯的一塊黑麵包足夠吃上好幾天。

受到德軍的炮火打擊和空軍轟炸,蘇聯的食物補給也出現了匱乏,(1945年)蘇聯的食物生產量只有4730萬噸(1940年的一半),戰爭導致勞動力缺乏和農業不足,但還是比德軍的2000公里戰線好上太多。可以說雙方都在崩潰的邊緣,德國雖然沒有攻下蘇聯,但他們在半年時間內便奪下了蘇聯龐大的領土(烏克蘭、白俄羅斯、波羅的海國家、一大片莫斯科西部),總共500,000平方英里的土地,如果美國沒有參加戰爭,德軍或許能撐到蘇聯崩潰。

寒冷冬天中補給困難,隨著時間越加的惡化,氣候的不適,食物的短缺。過長的戰線都註定著德軍走向失敗,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為止,德國陸軍都處於短缺補給的窘境。寒冬摧毀了德軍的後勤補給,自大的元首更是不準備棉衣,輸掉了整場蘇德戰爭。二戰結束時,總計蘇德有數百萬人死於寒冷、飢餓、疾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