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是聯邦制:美國的聯邦基因

我們看今天的美國,有一個特點非常突出。那就是聯邦制。美國這麼一個大國,分為50個州,但它的州和中國、法國和其他很多國家的省是不一樣的,它和中央(美國叫聯邦政府)可不是嚴格的上下級關係。美國的州獨立性非常大,相互差別也大,它們有自己的法律體系、行政體系,很多事情中央不能干預。我打個比方,美國就像一盤沙拉,胡蘿蔔是胡蘿蔔,生菜是生菜,互相之間基本上是不相干的,共同點是它們都裝在一個盤子裡。這就是美國的聯邦制。

那有些人就會感覺,這樣的話一個國家怎麼集中統一領導呢?多不方便啊。但美國的聯邦制好像運行得也很好,說明適合它的國情。那問題就來了,美國為什麼沒有選擇大一統的模式?這就是這一講的主題:美國的聯邦基因,或者說聯邦制的源頭。

多樣性:殖民地之間的巨大差異

這個源頭是在殖民地時期。英國移民當時在北美一共建了13塊殖民地,就是後來美國的13個州。這13塊殖民地都是一批批的移民分頭建起來的,相互之間的差異非常大,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南北差異。

  • 從第一塊殖民地弗吉尼亞開始,發展出了南部殖民地,這部分的特點是搞大種植園經濟,大規模使用奴隸,以農業經濟為主。
  • 而北部是從“五月花號”那批清教徒建的馬薩諸塞殖民地開始的,這幾個殖民地被稱為“新英格蘭”,慢慢以工商業為主打。

這兩種經濟方式帶來了很不一樣的社會價值,文化理念。更重要的是,這南北兩大片殖民地在半個世紀的時間裡在地理上是隔開的,完全是各自發展,所以這種差別容易固化。直到今天,你如果到美國的南部州和北部州去分別呆上一週,那仍然會感覺到這種強烈的差異。

當然,除了南北之間的這種差別以外,實際上一塊塊殖民地之間也很不一樣。就拿宗教來說吧,都是基督教新教的地盤,但有的殖民地相對寬容,天主教徒也可以來。有的可不是,那是有專門立法,明確規定一旦發現有天主教的神父進來傳教,要立即處以死刑。所以說所謂建立了新世界,實際上有的地方比舊世界更加不寬容。

除了宗教以外,像民俗、繼承法、家庭教育這些方面,各個殖民地之間差別也很大。這裡我介紹一本書,美國曆史學家費舍爾寫的《阿爾比恩的種子》,阿爾比恩是什麼?就是英國人的別稱,這本書就是講北美殖民地的。它裡面詳細地寫了幾個殖民地之間巨大的文化差別。你如果有興趣可以看一下。

講到這裡你可能已經想到了,美國實行聯邦制,就因為從源頭上講,各個殖民地之間就有很大的差別,這種多樣性使美國不能強求大一統。

獨立性:根深蒂固的自治傳統

但是,我還要告訴你,多樣性只是美國選擇聯邦制的理由之一,或者說只是一種表面理由。更深一層的原因是法理上的。

在第一講裡我講到《五月花號公約》開啟了北美殖民地的自治傳統。這自治的核心理念,就是權力不是上級賦予的,而是在自願基礎上移民自己產生的,所以是自我授權,自我治理。而且,這種自治是從最基層的社區開始,幾十個上百個人形成一個社區的自治,然後幾個社區再自願聯合,產生縣一級的自治,然後幾個縣再聯合起來形成某一塊殖民地自治。所以你看,這種自治權力是自下而上,從社會底部一層一層壘起來的,非常紮實。這產生的就不是差異性了,而是從法理上確立了每個殖民地的獨立性。

這裡我還要補充一點,這種獨立性一開始還是有可能被更高一級的權威壓制的。你想,畢竟它們是殖民地,英國政府對它們來說就是更高一層的權威。但問題是,英國政府對殖民地的政治管理很寬鬆,基本上沒有干預這種自治。

英國有一個特別出名的議員,政治家,叫埃德蒙特•柏克。這個人很重要,如果你要了解18世紀的西方政治學,那埃德蒙特•柏克絕對繞不開。他把當時英國對北美殖民地的管理總結為一個詞,就是“明智而有益的忽視”,換句話說就是政治上放權,不干預它們的自治。所以這些殖民地的獨立性根本沒有受到壓制,到美國建國的時候這種獨立性已經發展了一百多年,你想它能不根深蒂固嗎?而且這些殖民地,就是美國建國以後的這些州,它們的思路就是,這種獨立性當時連英國國王都不會剝奪的,那美國自己的中央政府能剝奪嗎?當然也不能。講到這裡你就可以理解,為什麼美國建國以後中央的權力一定是有限的,根本不可能推行中央集權的大一統,這不光因為各州差異大,更重要的是因為它們獨立性太強。

統一性:殖民地的共同底色

不過,你可能還會有一個問題,那就是這些殖民地既然獨立性和差異性都這麼大,那為什麼不像歐洲那樣乾脆獨立成一個個小國家?為什麼最後還是成為了一個國家?這就要講到一個身份認同問題了。

十三個北美殖民地雖然差異大,獨立性強,但是有一個共同的底色,那就是它們都是英國殖民地,大多數人都是從英國來的移民。他們可不光是講英語的問題,而且他們在美國獨立之前一百多年的時間裡,都把自己看成是英國人。

我舉個例子。你肯定知道有一個美國開國元勳叫做本傑明•富蘭克林,今天的一百美元鈔票上面就印著他的頭像。但這樣一個美國獨立戰爭的重要領導人,在獨立戰爭爆發之前,認為自己完全是英國人。當英國在北美打贏法國後,他在給朋友的信中寫道,他對此感到由衷的高興,“這不僅因為我是一個殖民地人,更因為我是一個英國人。”要知道,這在北美是普遍現象。

這是什麼?這就是一種自我認知,集體認知。這種集體認知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把殖民地的這些人在心理上捏在一起了:我們是一樣的,和旁邊的那些法國殖民者、西班牙殖民者還有印第安人都不一樣。這是心理上的一致,是北美殖民地最重要的共性。你肯定還記得我開始的時候用蔬菜沙拉作比喻,我現在再強調一下,這種心理共性就是盛著沙拉的那個盤子,裡面的各種蔬菜再不一樣,也都是裝在這一個盤子裡。

那美國獨立以後怎麼辦?很簡單,盤子還是這個盤子,但外面寫的字換一下,從“我們都是英國人”,變成“我們都是美國人”,大家還是一個整體。所以,各塊殖民地彼此之間再不一樣,最後還是選擇成為一個統一國家。

本講總結

說到這裡,你就明白了,北美十三塊殖民地那種多樣性的統一,就是今天美國聯邦制的源頭,或者說聯邦制的基因。我們回頭來看,這對美國來說太重要了。因為美國是一個移民社會,這種多樣性的統一給不同背景的移民提供了一個龐大的選擇餘地。你覺得在這裡不習慣,可以到其他的州去。美國在幾百年的時間內持續不斷地吸收各個地方的移民,同時還能保持國家的完整和統一,最主要的秘密就在這裡。

這個模塊我們提到了美國的三大基因:民主政治基因、宗教基因和聯邦基因。從下一個模塊開始,我就要說一下這些基因怎麼發展成一個國家。這裡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美國獨立戰爭,這也是下一講的主題。——徐棄鬱《美國簡史三十講》


分享到:


相關文章: